蔺梦迪 刘海琴
摘 要:为了更好地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当前我国在各大城市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处理,但是很多市民对垃圾的类别区分和不同垃圾分类投放并不十分了解。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环保节约的好习惯。从劳动实践活动组织的方法和意义入手,浅谈如何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能力。
关键词:劳动实践;垃圾分类;家庭;社会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人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也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大量废弃物品,而垃圾的处理和回收目前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垃圾的减量、提质、增效处理,我们必须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提升城市生态素养和综合文明程度。从小学抓起,向学生渗透垃圾分类方法,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落实主题教育活动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加强垃圾分类教学,可以更好地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学会垃圾分类的有效方法,同时有效渗透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从德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的角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例如,可以结合植树节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环保公益植树活动,更好地感受树木种植的整个过程,认识植树造林的多元意义。学生通过劳动学会珍惜土地,节约用水,尊重劳动,更好地认识以木材为原料的丰富的生活产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合理使用作业本、铅笔,爱护自己的课本。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木材制品有效分类。如生活中使用的木筷、棉棒、卫生纸等都属于其他垃圾,不可回收。但是报纸、纸箱、书本等属于可回收垃圾,回收后可再利用制作成为其他物品。另外还有一些棉麻制品也是来自植物,如衣服、书包、床上用品等,均属于可回收物。通过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向学生传递生态文明意识。另外,结合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假日,教师可以开发相应的主题劳动实践活动,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能力。
二、开展丰富的劳动实践,推动学生创新创造
劳动实践教育的落实,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认知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但当前很多家长对孩子有较强的溺爱和保护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但是对于一些家庭活动的参与非常少,因此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垃圾分类的方法及重要性,这样只能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但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全能人才。
小学阶段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
积极进行劳动实践。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垃圾不当分类的危害,树立起垃圾分類意识。尤其是一些可回收垃圾,可以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创新创造、二次利用,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劳动与创造的乐趣,将环保理念渗透进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劳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小制作,将不用的易拉罐制作成精巧的装饰画,将饮料瓶制作成别致的笔筒,将纸盒拼贴成可爱的卡通造型卧室,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丰富的创造。还可以加入一些电子小元件,做出闪光效果,都是学生智慧的精彩展现。
三、结合垃圾分类活动,使学生认识循环利用价值
在小学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单纯立足课堂向学生讲解环保知识,会使学生出现一些理解断层,而且缺乏劳动实践空间,学生很容易遗忘课堂所学知识,不能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观。学校可以探索结合垃圾分类实践,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质循环利用的多元价值,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通过劳动实践活动的落实,学生能够掌握垃圾分类方法,具备垃圾分类能力,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积极劳动。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将厨余垃圾发酵制作成为有机肥,再将有机肥投放到学生的农田种植区,让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画出施肥区和观察区,看看肥料的增收效果。将多元劳动实践活动综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垃圾分类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可以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指引学生开展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树立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正确价值观,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可以更好地辐射学生日常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垃圾分类能力的研
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09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