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勇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1331)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转喻被视作概念机制和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思想、组织意义的重要机制,有学者[1]甚至指出,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这一观点直接提升了转喻对人类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统摄性观照,也提升了转喻性思维对翻译过程和翻译教学的助推性作用。本文主要讨论翻译转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术语英译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Tymoczko[2]提出“metonymy of translation”(翻译转喻)和“metonymics of translation”(翻译转喻学),认为翻译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建立了“联结关系”,使得两者获得了“比邻关系”,任何翻译活动都要丢失或增添某些信息,不可能将所有信息全部转译出来,“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现象不可避免。Denroche[3]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翻译转喻理论(metonymic theory of translation),认为译入语与源语之间的关系是转喻性的,这种关系涵盖了整个语言范畴,从一个单独的词到整个文本和体裁,翻译的过程就是通过转喻机制处理二者在各个层面的对应关系,这其中就包含术语的翻译。
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称谓的集合。中医术语是中医知识的精髓,在中医国际交流的进程中,中医术语的英译至关重要,承载着中医理论与中医文化对外宣传与国际推广的重要使命。当前,中医术语英译研究提倡在保留中医术语的文化性、科学性、民族性、历史性的前提之下,探索中医术语翻译的策略、原则和方法等,并试图在忠实与通顺、归化与异化、求同与存异等维度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以期实现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化,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但是中医术语使用的多元化,解读的多元化,在不同语境中的多义性和认知凸显的多样性,导致同一术语出现多种英译形式,亟待相关的翻译理论进行指导与整合,从而提高中医术语英译的理据和效度,方便中医学科内外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交流与对话。有鉴于此,本文以全新的翻译转喻理论为导向,寻求中医术语英译的新思路。笔者认为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转换机制和一种认知机制在中医术语英译的过程中具有普适性(见图1)。
图1 转喻思维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体现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具体可以体现为源语与译入语的转换。对中医术语英译而言,源语体现为中医术语,译入语为英文译文。按照翻译转喻理论,源语中医术语包含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可能意义,而译者只是选取自己期望表征的意义,或者自己主观识解的那一部分意义,并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呈现,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转喻思维必然“出场”,译者将源语和译入语分别置于本体(目标域)和喻体(始源域)的地位,并通过不同的喻体为认知本体提供心理通道,不同的译入语体现了译者不同的取向,也反映了不同的转喻凸显,即作为转喻操作中的两个概念实体,一个相对于另外一个易感知、易理解、易记忆,两者在认知凸显度上不平衡[3]。本文借用徐盛桓[4]的“假物说”与“指事说”之分,将转喻运用机制的基础性因素区分为“物”和“事”,前者涉及到中医名词性术语的英译,后者涉及到中医动词性术语的英译。
中医名词性术语凸显“物”,主要表达“物性”概念。按照翻译转喻理论,中医名词性术语的英译过程就是通过转喻机制处理源语“物”概念与译者所择取译入语概念之间的邻近关系。凡是基于部与整的互代,或部代部等邻近关系转换的跨语言操作,皆可归属为翻译转喻观的范畴[5],现以几个例子进行说明(见表1)。
表1 翻译转喻观例证
传统的音译属于基于语音邻近的转喻翻译,即译入语通过语音形式转指源语。如果将语言特征视为一个整体,那么这种方式属于部分代部分的转喻翻译。语音转喻翻译在中医术语英译中比较常见,如“阴阳yinyang”“气 qi”“少阴 shao yin”“少阳 shao yang”等,这些音译词汇被国际网络百科全书Wikipedia词条收录。其特征一是负载强烈的中医文化色彩,二是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表达。中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术语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对于英语国家而言,中医术语属于一种异质文化,很难在英语世界里寻找到与之对应的语言表达,因此基于语音邻近的转喻便成为翻译此类术语的首选策略,凸显了独特的中医文化。
西医的心(heart)是一个生理意义上的器官,即一个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而中医的心包括更广泛的意义。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解释:“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心也。”《黄帝内经》沿用了这一说法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主神明”“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等。中医的心除了表示器官之外,还泛指人的思维、情感、记忆乃至智慧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将中医术语“心”译为heart属于部分代整体的转喻翻译,凸显了心的脏器特性。
中医理论中“火”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按照五脏学说来分,“火”又有心火、胃火、肝火、肺火、肾火之分,无论哪一种火都有虚实之分。实火又叫阳亢,即阳气太过旺盛;虚火是指体内的阳是正常的,但阴液被过度消耗,阴不足以制阳,故阴虚火旺。在 WHO 和世中联的标准化翻译方案中,“火”被统统译为fire,这属于整体带部分的转喻翻译,凸显了火的整体特征。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并感应传导信息的同路系统。WHO标准化翻译将经络译为meridian。《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认为,meridian是人类大脑中虚拟的地球仪子午线,此译文考虑到meridian对地球定位的重要性与经络对人体的重要性类似,因此用meridian的特征转指事物,属于部分代部分的转喻。如果将经络译为channel,后者属于三维管道,则凸显了经络主运行血气的特征,亦属于用特征转指事物的转喻翻译。
中医动词性术语凸显“事性”,主要表达“事件”概念。按照翻译转喻理论,中医动词性术语的英译就是将整个事件视为一个过程,通过转喻机制凸显过程的某个方面来实现英译的目的。现以中医术语“心主血脉”的英译为例(见表2)。根据转喻类型将译入语归纳如下,本文所举翻译案例来自刘毅等编著的《中医英语》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
表2 中医术语“心主血脉”的英译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1)目前翻译界对“心主血脉”的英译尚无统一标准,共出现了4种译本;(2)不同的译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转喻类型;(3)不
同的译文体现了不同的转喻凸显。“心主血脉”来自《素问·痿论篇》,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官方网站将其定义为: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按照翻译转喻观,把“心主血脉”这个事件视为一个过程,那么这4个译文体现了部分代整体的转喻翻译,但是有不同的凸显,译文(1)用结果转指过程,凸显了心作用,译文(2)用方式转指过程,凸显心发挥作用的方式,译文(3)用心的功能转指过程,凸显心的功能,译文(4)用结果转指过程,由于使用了被动句,凸显了血液循环。
中医动词性术语凸显“事性”,这通常由动词来实现,但其中也包含名词性术语,在英译的过程中,不仅会体现事件范畴内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也会体现名词性术语英译中的部与整或部与部的互代。如术语“肝主筋”作为转喻的本体,存在多个喻体与之形成转指关系,并由此产生多个译本。
(1)The condition of the liver determines the condition of the tendons.
(2)The function of the liver controls the tendons.
(3)The liver controls the activity of the tendons.
(4)The liver governs the muscles.
(5)The liver is in charge of the tendons.
(6)The liver nourishes the tendons.
“主”体现了肝与筋的关联,这种关联可以解读为不同的事件过程,如主宰、掌管、滋养等,不同的解读通过不同的译文体现,诸如determine,control,govern,in charge of, nourish体现了方式代过程的转喻思维。如译文(5)凸显肝对筋的主宰作用,译文(6)凸显筋脉受到肝血的滋养。对于术语中的名词,译文(1)(3)分别用肝或者筋的状况、功能和活动转指肝和筋,属于部分代整体的转喻;译文(4)用肌肉代指筋,根据《说文解字》:“筋,肉之力也”,此译文属于整体代部分的转喻。
转喻是中医术语英译中不可或缺的运作机制,那么以转喻理论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必然注重培养学生的转喻能力。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要想忠实而准确地把中医术语译介给英语世界的读者,不是一种纯粹的双语能力或专业知识能力,而是一种潜在的综合能力系统(见图2),这些能力共同构筑了中医术语英译能力,转喻能力是该系统的核心元素之一。
图2 中医术语英译能力系统
近年来,转喻能力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以转喻能力为导向,探讨提升中医术语英译能力的教学模式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范式。笔者认为翻译转喻能力包括两项子能力,识别转喻的能力和运用转喻的能力。在中医术语英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把转喻理论的渗透和转喻操作的运用融入到中医术语翻译教学之中,探索翻译教学中提升转喻能力的实际操作方法。
通过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转喻理论和转喻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对转喻进行理解和吸收,从而构建学生描述转喻、阐述转喻、评估转喻的能力,并结合相关的中医知识,强化学生的转喻意识。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总结和梳理英语喻体(各种译本)指代汉语本体(中医术语)时喻体使用的差异,可以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喻体数量及类别异同,二是分析不同喻体表达运用的深层动因。转喻理论的渗透须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化,其一是通过大量的翻译实例,讲解转喻转换时译文的忠实度和通顺度,不拘泥于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字面对等,提升转喻式翻译思维在中医术语英译实践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二是系统安排学生自主总结某一个方面转喻对比的相关实例和心得,通过课堂演示或课后作业的方式对转喻翻译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并实现学生之间共享相关成果与经验总结。
翻译转喻是一种以认知主体参与的多重互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采用转喻的方式处理译入语与源语对应项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医术语而言,从源语到译文初稿再到译文终稿中的语词转换,实质上是转喻转换,学生在透彻理解中医术语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利用这一思维路径,采用不同的转喻翻译策略,着力勾画出自己所欲凸显的某一种意义,并尽量将其在译入语中转述出来。
在测评阶段,教师在翻译实践中不对学生的译文做出正确错误的评判,而是不断强化学生的转喻转换意识,通过学生对译本中的转喻进行解读和分析,反哺学生对中医知识的掌握。主要包含三方面能力,即对中医术语的认知能力,对转喻进行跨语言比较的能力,对翻译转喻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目标能力教师制定相应的翻译项目和测试项目进行测评:一是测评学生的译文,即对译文忠实度、通顺度、生动性三方面得分进行统计处理;二是评估学生的翻译转喻能力,体现运用和解读转喻的能力,学生阐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从源语文本到译文终稿经历的转喻转换情况,最终采用何种转喻翻译法对中医术语进行处理,凸显术语中的哪些要素。教师通过学生的译文和阐述,了解学生对中医知识和转喻翻译能力的掌握水平,查找优点与不足,为教学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本文尝试将翻译转喻理论与中医术语英译有机结合,探讨中医术语英译的思维路径、方式策略和教学启示,以期为中医术语的多义性、使用过程中的多元性、解读的多样性提供一种全新的英译方案。按照翻译转喻理论,源语中医术语与英文译入语对应项之间的邻近关系诱发了转喻思维,这种认知机制可以用来建构跨语言转换关系,从而为译者提供可翻译操作的思维路径。本文发现,中医名词性术语的英译主要基于整体与部分或者部分与部分之间互代的转喻方式实现,中医动词性术语的英译主要是将整个动作事件视为一个过程,并通过事件范畴内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来实现。翻译转喻理论对中医术语英译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转喻机制的介入,可以对学生的翻译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分析和指导,使其了解翻译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和权衡的因素,从而使翻译实践更具目的性和策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