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鸥, 洛松它西, 四朗嘎松, 赵 耕,3△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193;2.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藏医院,西藏 昌都 854000;3.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 天津 30007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指病因未明、以有慢性滑膜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并可累及多器官而引发系统性疾病[1]。其病理特征是对称性、多关节能侵袭到手、足小关节的炎症,可以导致关节的畸形,进一步发展最终可导致功能丧失。据统计,中国大陆地区RA发病率为0.42%,相当于500万人。就性别而言,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比率大约为1∶4[2]。目前西医对RA的病因和病理尚未明确。
脉泻疗法是一种极具藏医特色的疗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通过服用多种有收敛作用、扩张血管作用以及利尿作用的方剂,将沉积于深处的沉疴久病经各毛细血管送至尿液,再通过尿道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藏医脉泻疗法对RA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的研究显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白细胞介素17(IL-17)等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破坏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本研究对RA患者采用脉泻疗法治疗,并对RA相关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临床观察。该研究由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批号QZYY2019-IRBPJ-11。
选择2018年6月到2019年12月昌都市藏医院藏医特色科90例RA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1例,女性69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8.1±13.9)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7.5±1.3)年,参与研究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符合1987年美国国家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4]:晨僵发作至少1 h(≥6周);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区有关节炎(≥6周);有腕关节、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存在对称性关节炎症状(≥6周);可见皮下结节;手X线发生改变;类风湿因子显示阳性;有上述7项症状和/或体征中的4项者,可诊断为RA。
按《医学四续》[5]之痹病章节制定辨证标准:久待恶寒,腰髋刺痛,肌肉消瘦,肌肤酸楚,倦怠无力,易汗,筋强硬,骨疼痛,动则疼痛加剧甚则失声怪叫,小便赤,脉细数。
年龄25~70岁;既往有治疗史,即发病2周内未接受任何治疗或曾接受治疗,但目前停药及治疗达2周以上。
体质虚弱者、糖尿病患者、外伤者;孕妇、遗精、尿浊以及与性功能减退者;其他如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心脑血管疾病较严重者。
对RA患者采用藏医脉泻治疗。脉泻前准备:早上服用二十五味大汤丸(角茴香、紫菀花、诃子、藏木香、骨碎补、芫荽、木香、石榴子、水柏枝、乌奴龙胆、毛诃子、红花、豆寇、绿绒蒿、木瓜、秦艽花、兔耳草、獐牙菜、波棱瓜子、渣驯膏、猪血粉、榜嘎、余甘子、甘青、青兰巴夏嘎,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国药准字Z54020063)2丸,中午服用二十五味驴血丸(生等膏、檀香、毛诃子、秦皮、石灰华、莲座虎耳草、余甘子、丁香、诃子、降香、人工麝香、豆蔻、乳香、木棉花、西红花、龙胆草、巴夏嘎、肉豆蔻、草果、黄葵子、宽筋藤、决明子、翼首草、驴血、人工牛黄,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4020070)3丸;晚上服用三果汤散(余甘子、诃子、毛诃子,西藏金珠雅砻藏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20023284)1袋,服用5 d以上。对有肾病而尿路扭曲、阻塞、打结的患者,应首先疏通泌尿脉管及尿道,并配合服用八味雪蛙丸(洋刀豆、螃蟹壳、溪中碎云母、冬葵子、小豆蔻、蒲桃、雪蛙肉、扎库休,藏糖为引,自制)3~5丸;脉泻前还需药浴,以五味甘露汤药浴(麻黄、刺柏、大籽蒿、烈香杜鹃、水柏枝,西藏昌都藏药厂,国药准字Z20023200)共3 d,每天3次,每次约20 min,每次间隔2 h,根据患者的体质以及对温度的敏感度,水温控制在38 ℃~42 ℃,并在每次药浴后使用酥油涂擦按摩全身(腹部除外);脉泻治疗:在药浴第3天的下午三点开始服用花椒、冬葵果汤,以便开通脉窍;五点服用四味清道剂散3 g,即敦盛草、螃蟹壳、白豆蔻、冬葵子共研末,用凉开水送服,可以帮助迅速攻破病邪;七点服用五味引发剂散3 g,即丁香、冬葵子、朱砂、螃蟹、硇砂共研末,用凉开水送服;九点、十一点、凌晨一点、五点、七点、九点均服用十一味南杰斯泻丸(斑蝥、滑石、翼首草、藏麝香、红花、刺柏、白硇砂、露蕊乌头、白狼毒、石莲姜、小佐台,自制)5~6丸;凌晨三点服用五味引发剂散(丁香、冬葵子、朱砂、螃蟹壳、硇砂,自制)3 g;脉泻后调理:在脉泻治疗后出现寒性表现的患者,可逐步令其进食诸如肥羊肉汤、热粥等热性食物进行调养;如在脉泻治疗后出现热性表现的患者,可逐步令其进食诸如凉开水、淡味面粥、瘦肉汤等凉性食物进行调养,在脉泻治疗的调养期间应令患者勿受寒冷,15 d内均需特别注意饮食起居,大约4周为1个疗程[3,6]。
2.2.1 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 在RA患者受试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疼痛评价、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
2.2.2 实验室相关指标 包括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
2.2.3 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变化 包括TNF-α、IL-2、IL-10、IL-17。
对RA患者进行每人抽5 ml全血,以2500 r/min离心20 min(TD4K台式实验室血型血清离心机,上海赵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血清在-20 ℃条件下保存备用。CRP和RF采用的测试方法均为免疫比浊法,ESR采用的测试方法为魏氏法。TNF-α、IL-2、IL-10、IL-17的含量测定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所用的试剂盒由浙江联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AMEKO:AE90301Hu,AE90231Hu,AE90224Hu,AE90241Hu)。
根据卫生部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进行评价。显效: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整体改善率≥75%,CRP和ESR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或明显改善;进步: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整体改善率≥50%,CRP和ESR均有改善;有效: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整体改善率≥30%,CRP和ESR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整体改善率<30%,CRP和ESR无改善。主要症状、体征是指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患者疼痛评价、双手平均握力、关节肿胀数等5项;整体改善率是指以上5项指标改善百分率的平均值:改善百分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双手平均握力测定采用水银血压计法测定握力;关节疼痛评定采取VAS评分:0分表示关节无疼痛;1~3分表示关节仅有轻微疼痛;4~6分表示关节明显疼痛但可耐受;7~10分表示关节有剧烈疼痛且超出可以忍受的程度。总有效率=(显效+进步+有效)/总例数×100%。
表1示,共有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中显效15例,进步32例,有效3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1%。
表1 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
经脉泻治疗4周后,RA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其疼痛评价、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和晨僵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示,治疗4周后RA患者RF、CRP及ES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CRP及ESR的水平下降明显,与脉泻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治疗前后ESR、CRP与RF水平比较
表3示,脉泻治疗4周后,RA患者的血清中TNF-α、IL-17、IL-2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其中IL-2、IL-10、TNF-α改变显著,与脉泻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治疗前后IL-2、IL-10、IL-17与TNF-α水平比较
胃肠道反应3例,尿潜血阳性3例,肾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及头晕患者各1例。
类风湿关节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以侵蚀性关节炎为其主要临床表现[8],全球发病率为0.5%~1%[9],随着病程延长,所造成的功能受限和残疾发生率也相应升高[10]。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标是达到疾病的改善、缓解或降低疾病的活动度,最终目的是控制病情,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药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尚不理想,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及滑膜液中存有大量的细胞因子(如TNF-α、IL-2、IL-10、IL-17等),这些细胞因子在引起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破坏、相关炎症及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及关节滑膜液中,平衡往Thl细胞和Thl7细胞偏斜,即可导致由Thl细胞分泌的IFN-γ、IL-2以及Th-17细胞分泌的TNF-α、IL-17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同时由Treg细胞和Th2细胞分泌的抗炎细胞因子,如IL-4、IL-10及IL-35等具有抑制性的细胞因子水平减低[11]。因此,Thl7/Treg、Th1/Th2细胞间的平衡与失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有密切的相关性。
TNF-α的水平与关节炎的严重影响程度之间呈正显著相关,可增加滑膜及内皮细胞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还可以促进巨噬细胞、滑膜细胞、成纤细胞和软骨细胞产生IL-1、IL-8等炎性细胞因子,从而使白细胞向关节腔内汇集,加重了组织的损伤[12]。TNF-α和IL-1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协同性生物学效应,是炎症、组织损伤及免疫反应的主要介质,在RA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IL-2可诱导NK细胞、T淋巴细胞等杀伤细胞的分化,使之产生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所以可通过减少血清IL-2的含量改善和治疗RA[13]。IL-17 是另外一种与炎症疾病有关的促炎细胞因子,在患者发病期间,可见外周血中的Th17细胞比率明显增高[14],并且与TNF-α及IL-1一同在诱导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骨关节病变中具有协同增强效应[15],从而致使RA炎症进一步发展。IL-10则主要是由Th2细胞产生,它可以往下调节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和抗炎作用。研究显示,IL-10可通过抑制致炎因子的产生来减少淋巴细胞向病变关节的迁移,从而可抑制TNF-α和IL-1的作用[16],达到对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
藏医脉泻疗法也可称为利尿疗法,临床观察发现其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脉泻疗法可分为四步分别进行,首先是脉泻前准备,给予患者服用收敛药物,可将扩散的病邪收拢到一起,令患者早上服用二十五味大汤散,以初步调和隆、培根和赤巴;在中午时改为服用二十五味驴血丸,可以除湿、祛风及干黄水;在晚上则让患者服用三果汤以调和气血并清除内热,3个时段的药物不可混淆。对于患有尿路梗阻、扭曲及结节等相关肾脏疾病的患者可以加服八味雪蛙丸,达到疏通尿路经络和尿道的作用。其次是脉泻治疗前进行药浴,可以通过药浴发汗和缓解症状和炎性反应,从而达到软化结缔组织、净化血液、消除滑膜水肿以及逐步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一般选用五味甘露汤用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肾强腰、利湿通络,并可改善四肢的僵硬痉挛。药浴后用酥油涂擦按摩全身(腹部除外),加强疏通经络、流通气血的作用。随后开始正式进行脉泻治疗,令脉窍开通,速破病邪。在药浴的第3天内服花椒、冬葵果汤剂使诸脉窍开通;服用四味清道剂散帮助快速攻破病邪,服用五味引发剂散以引邪外出,服用十一味南杰斯泻丸以破血消癓、消积散结及活血化瘀;再次服用五味引发剂散,以进一步促进尿道和血管扩散,将隐藏在内的病邪引发出来。在以上药物的综合作用下,可见患者有周身麻木、疼痛,尤其在患病部位表现更加明显,同时伴下腹部有灼热感、前阴瘙痒、发胀、发热、黄水从尿道中一点点地不断流出,从而起到祛除黄水、改善症状的效果。最后是脉泻治疗后调理,通过进一步对饮食和起居的调理,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6]。
有研究表明,二十五味驴血丸可以显著降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的IL-17A含量,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RA的目的[17]。三果汤能有效抑制小鼠的炎性介质TNF-α分泌,与非甾体抗炎药进行对比有很好的抗炎作用[18]。由此可见,完整系统的脉泻治疗可影响RA相关的细胞因子,从而发挥一定的抗炎作用,降低关节炎发病的严重程度,对过度的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对软骨细胞能达到保护作用。而此类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可能为藏医脉泻疗法改善RA症状的内在因素。
在脉泻治疗的诸多药物中,斑蝥的研究资料较多,小鼠急性实验中心肌纤维出现明显浊肿,肝细胞可见浊肿、脂变,肺脾出现瘀血,并可见小范围出血,肾小管上皮也可见浊肿。内服出现中毒者,临床表现为口、咽部有烧灼感,伴有恶心呕吐或呕血丝、血块,同时有腹部绞痛等剧烈的不适反应,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及中毒性肾炎症状,但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且有效的救治后均可恢复。在本研究中,有几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尿潜血阳性以及肾功能异常,很可能与斑蝥的使用有关。其他的不良反应还包括头晕、心电图改变,这可能与药物治疗中对心脑血管的影响有关,但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本研究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多可自行恢复。
本研究探讨了藏医脉泻疗法在治疗RA中对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2、IL-10、IL-17的影响,显示出藏医脉泻疗法可通过对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而使RA得以改善,从细胞因子层面解释了藏医脉泻疗法治疗RA的治疗机制。为进一步探讨藏医脉泻疗法的治疗机制,并为在临床中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提供了基础研究结果。同时本研究由于收集病例较少、样本量不足、缺乏对照组研究,使得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藏医脉泻疗法治疗RA的临床疗效满意,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比较轻微,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可见藏医脉泻疗法值得临床推广用于治疗RA。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故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