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福,卢承印,王孝辉,郭绍勇,张海龙,吕亚庆
1.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2;2.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46
跟骨是承载足部稳定及功能的重要结构。临床中,跟骨骨缺损多由创伤、感染等因素导致,常合并皮肤缺损,治疗中存在手术创伤大、周期长、骨折部位愈合困难、并发症多等问题。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带血管的自体骨(或肌皮瓣)移植技术、Ilizarov骨搬移技术、Masquelet膜诱导技术等。带血管的骨(或肌皮瓣)移植技术能一次性修复骨缺损,具有骨愈合快的优势[1],但要求手术医师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2]。Ilizarov骨搬移技术适应证广泛,但治疗周期与骨缺损大小呈正相关,存在护理难度大,容易发生钉道感染、固定松动、关节黏连僵硬、神经损伤等诸多问题[3-4]。
Masquelet膜诱导技术适应证广泛、操作相对简便、治疗周期不受缺损大小的限制[5]。然而,其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合适的骨水泥填充物大小较难把控,若诱导膜形成过小会使移植骨形成的骨连接过小,影响骨修复[6];(2)在二期手术时填充的骨水泥取出较困难,且取出骨水泥时易损伤诱导膜,导致术后可能再次感染[7]。3D打印技术根据CT扫描健侧和患侧的结果对比,提供高质量射线成像数据,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制造,通过“层层叠加,层积成型”的方式,可以快速精确地直接生成所需要的任何结构目标模型[8]。近些年,3D打印技术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跟骨骨缺损重建带来新的思路[9]。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4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接受3D打印技术结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的跟骨骨缺损患者4例的疗效。
纳入标准:(1)创伤导致跟骨骨缺损;(2)接受皮瓣转移修复软组织缺损,3D打印技术结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跟骨骨缺损。排除标准:(1)年龄<15岁或>60岁;(2)足部手术史;(3)先天性足踝畸形及既往损伤导致足踝畸形。
本组跟骨骨缺损患者4例,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22~52岁,平均36.0岁。道路交通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挤压伤1例。骨缺损分别为4cm×3cm×3cm、4cm×2cm×2cm、3cm×3cm×2cm、3cm×2cm×1cm;合并皮肤缺损分别为12cm×7cm、10cm×6cm、9cm×5cm、7cm×6cm。其中感染性骨缺损3例(大肠埃希氏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
应用64排螺旋CT(西门子公司,德国)扫描骨缺损区及对应健侧,层厚1.0mm,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保存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将数据三维重建(图1a)。健侧作为模板,将缺损处虚拟镜像还原,将缺损区数据拟合对位健侧数据,确定解剖标志点,以清创正常骨组织5mm为截骨平面,设计骨水泥植入物数字模型,立体光刻 (Stereolithographic,STL)格式保存。导入3-Matic软件,从截骨面起始,设计能将模型包裹模具,利用布尔计算工具得到骨水泥塑型器模具内腔数据(图1b)。以模具能顺利脱开为原则将模具根据需要分为多个模块,将模块数据导入3D打印机,填充率50%、层厚0.1mm,利用聚乳酸材料打印,消毒备用(图1c)。
图1 术前模型设计。a.3D打印患侧与健侧模型;b.塑型器模具设计;c.3D打印塑型器模具
第一阶段:患者侧卧位或平卧位,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在止血带控制下手术。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充分显露缺损区;彻底扩创至正常软组织,清除死骨、硬化骨至预定截骨面,观察是否有新鲜血液渗出(图2a)。对于感染性患者,取标本培养进行药敏试验,创面需过氧化氢溶液-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碘伏浸泡后生理盐水冲洗。按比例充分混匀抗生素(通常为万古霉素)与骨水泥粉末,将半凝固状态的抗生素骨水泥填充塑型器模块,待抗生素骨水泥完全凝固后拆除(图2b)。将塑型凝固的抗生素骨水泥分块植入骨缺损处,紧密贴合后使用内(外)固定装置固定。缺损区采用局部皮瓣转位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图2c)。随后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术区,放置负压引流,分层缝合切口。
图2 a.清创至截骨面,看到新鲜血液渗出;b.塑型器模具将骨水泥塑型凝固;c.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
第二阶段:固定8~14周后,患者侧卧位或卧位,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在止血带控制下手术。取原手术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显露骨缺损处。切开骨水泥表面类骨膜物质,完整取出抗生素骨水泥;清除周围硬化区,促进血液流通。取适量髂骨修剪成颗粒状植入骨缺损诱导膜内,压实填塞骨缺损空腔后缝合诱导膜。随后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术区后逐层缝合切口。
第一阶段术后制动,抬高患肢,罂粟碱预防血管痉挛,术后72h内每2h观察皮瓣血运1次;48h后拔除引流管,并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足趾活动。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感染性骨缺损可延长用药时间。术后2~3周,皮瓣愈合后可部分负重活动。第二阶段术后24h内每2h观察皮瓣血运1次,术后48h拔除引流管。常规抗感染、消肿、止痛等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嘱患者于术后1、2、3、6、12个月定期复查。术后3个月禁止负重,3个月后根据骨痂形成情况进行逐渐负重活动。负重活动期间并用软鞋垫缓冲皮瓣受到的压力。
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评价足部功能。包括疼痛、功能两部分,满分为100分;其中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包括疼痛、功能、步态、稳定性等方面评估,其中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
本研究4例患者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第一阶段:手术时间为120~200min,平均155.0min;出血量300~700mL,平均450.0mL;将骨水泥植入骨缺损区时,经过塑型器体外塑型的骨水泥与骨断端匹配度高,能完整地填充骨缺损区,无需再次对骨水泥进行调整。
第一阶段手术术中取多点组织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大肠埃希氏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4例患者清创后见跟骨骨缺损未累及跟距关节和跟骰关节。术后1例出现伤口渗出情况,加强换药后情况改善,其余伤口愈合良好,皮瓣均成活,深部骨缺损区未出现感染情况。第二阶段距第一阶段手术8~14周,平均11.5周;手术时间为90~160min,平均120.0min;出血量200~400mL,平均312.5mL;术中观察诱导膜完整,大小合适;骨水泥能顺利取出,未出现取出困难和明显损伤诱导膜的情况。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深部血栓形成。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0个月,随访期间足跟皮瓣无一例发生坏死或破溃。患者植骨均愈合,骨折愈合良好:X线片示骨缺损处有连续性骨痂生成,无死骨,骨的连续性、完整性可。临床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0个月。本组患者术后12~16周(平均14.0周)可部分负重,术后9~15个月(平均13.0个月)完全负重行走。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评分88~98分,平均94.0分,其中优3例,良1例,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86~98分,平均92.8分,优3例,良1例,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典型病例见图3。
表1 患者两侧术后末次随访评分比较分)
图3 患者男性,40岁,交通事故致左足跟骨及跟部皮肤缺损。a.术前X线片;b.植入骨水泥后X线片;c.植骨后X线片;d.术后 12个月末次随访 X线片
本组4例患者术前通过3D打印镜像技术打印出患侧与健侧模型,通过影像学资料及CT扫描数据确定截骨面,为3D打印患侧缺损提供数据参数。根据患侧跟骨骨缺损的形状及大小,确定需要植入骨水泥的形状及大小,利用3D打印制作出塑型模具。通过控制植入骨水泥来把控形成诱导膜的质量和大小。第一阶段手术通过皮瓣转移修复足部皮肤缺损,为Masquelet膜诱导技术的应用提供条件。Morelli等[10]在Meta分析中阐述软组织重建对于Masquelet膜诱导技术的重要性。彻底清创跟骨骨缺损至术前确定的截骨面,新鲜血液渗出,将通过模具塑型的骨水泥分块置入骨缺损区,发现骨水泥与骨缺损部位具有较高的匹配度,无需再对骨水泥的形状、大小进行调整。第二阶段手术中证实,形成的诱导膜大小合适,可以分块取出骨水泥,未对诱导膜造成明显的损伤,在植骨3个月内避免负重,跟骨骨质愈合后可逐渐负重。4例患者植骨愈合,正常行走后逐步出现跟骨骨小梁化,实现了跟骨骨质的重建。AOFAS评分显示优3例,良1例,也证实了跟骨生理功能的重建。术后随访未出现皮瓣坏死或破溃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术后3个月的制动,既避免植入小骨块易受压变形,影响塑型足弓维持进而影响功能,又避免小骨块对皮瓣造成不同程度压力,破坏皮瓣的成活与完整性;其次软鞋垫缓冲了皮瓣在逐渐负重后所承受的压力。
传统的Masquelet膜诱导技术在骨水泥填塞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传统的体内成型在骨水泥凝固前将其填充骨缺损部位,并且包裹骨折断端,使其自然凝固。该凝固方式在第二阶段手术时发现,骨水泥与骨断端连接牢固,同时骨水泥为一较大整体,在取出时易损伤诱导膜及骨水泥-骨界面骨组织,在二期植骨中影响骨折愈合;骨水泥凝固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也会损伤邻近骨及组织。为克服骨水泥体内成型的缺陷,部分学者曾将骨水泥进行体外塑型,取得一定的效果[11]。但骨缺损的类型多样,骨缺损信息在影像学资料下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骨水泥植入物的大小、形状与医师个人经验有关。因此抗生素骨水泥的植入是该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
Simpson等[12]认为在对骨缺损区清创时,为确保治疗效果,通常需要清创超过正常骨组织5mm。这为在术前确定需要清创的截骨面,从而确定骨缺损区的形状及大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3D打印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将跟骨骨缺损区进行三维重建,根据跟骨骨缺损区打印出骨水泥塑型器。通过体外塑型的方式,解决骨水泥体内塑型对骨与软组织的热损伤,避免骨水泥与骨断端连接过牢;多模块的设计同样避免了大块骨水泥取出困难、容易损伤诱导膜的问题,进而保证了形成诱导膜的质量;其次骨水泥与跟骨外形、大小保持高度的一致,既符合缺损区生物力学传导,又能保证形成大小合适的诱导膜;最后骨水泥的制作不再受到医师经验的影响,也会减少骨水泥在填充过程中形成气泡和分层现象。
因此3D打印技术结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跟骨骨缺损能保证形成诱导膜的质量和大小,具有简洁高效的技术优势和生物力学优势。在术后末次随访中,患者未诉有疼痛症状,并且功能恢复良好,这些均与形成高质量的诱导膜相关。
本研究局限性:(1)由于跟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发病率不高,造成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需要扩大样本量继续观察临床疗效,分析在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2)缺乏对照比较,需要与传统带血管移植或骨搬移技术进行对比,客观分析3D打印结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跟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3)由于术中情况多变,会存在已塑型骨水泥与骨缺损不匹配的情况,此时需要对骨水泥模型进行适当调整;(4)患者可能存在韧带及足部其他组织损伤,影响治疗效果,待进一步解决。
总之,本研究为跟骨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皮瓣转移修复软组织缺损,3D打印结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跟骨骨缺损术后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