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聂勇
【摘要】供应链金融最早运用在工业领域, 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供应链金融还没有达到在工业领域运用的成熟度, 但通过借鉴工业领域的宝贵经验取得较快发展。 农业产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农业与工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机理有着显著区别。 因此, 有必要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独特的运行机理进行探究。 在收集多个农业供应链金融实践案例的基础上,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 构建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内在机理模型, 这一模型能很好地解释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现路径, 即:需求导向—制度保障—产业整合—技术创新—效能叠加等五个主范畴相互耦合的过程。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探索了农业供应链金融价值创新的独特机制和路径方法, 为更好地理解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及发挥其功效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金融创新;内在机理;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10-0145-8
一、引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 已经步入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但由于农业产业本身多重风险集聚、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农户及中小企业贷款运营成本和风险较高等不利因素存在, 农业发展长期处于金融抑制状态。 近年来, 随着普惠金融的推广, 农村金融市场涌现出较多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发展模式, 在引导资金回流农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 农业供应链金融便为解决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发了一条新渠道, 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供应链金融依托具有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产品的核心龙头企业, 链接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等主体, 科学、创新地推出满足供应链各环节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2017年10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 “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合作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农业供应链体系”, 还提出“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开拓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 支持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可见, 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那么, 如何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 以金融资源优化农业供应链结构, 是目前需要重点探索的课题。
二、文献综述
1.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及意义。 Miller等[1] 提出, 农业价值链融资是指一个或几个金融机构基于农业产业链上不同主体之间的商业关系而提供金融服务, 其包括价值链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个方面。 金融机构针对农业价值链提供金融服务, 能够确切地识别信贷需求, 设计适当的金融产品, 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风险等方面的优势[2,3] 。 刘西川等[4] 指出, 農业产业链融资模式顺应农业金融需求的深刻转变, 并捕捉到了农业融资模式创新的关键点与条件, 是行之有效的新型农业融资模式。 笱丰明[5] 基于产业生态的角度指出,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融资行为, 其根基是对农业供应链整体的优化, 并且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功能也不仅仅是贷款, 还包括整合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为农业服务。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长期受到资金不足的约束, 破解农村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也是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 农业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抵押担保模式, 能够缓解我国农业生产环节中融资困难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问题, 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效率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6-9] 。
2. 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 彭路[10] 从创新风险管理方法的角度建议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供应链金融支持项目, 并运用系统论原理控制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 王力恒[11] 认为, 应通过完善供应链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来推动我国农业供应链外部融资发展。 王曙光[12] 指出, 未来我国应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用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仓单银行机制和农村产权交易机制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健康快速发展。 常玉栋[13] 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析, 得出农业供应链金融突破的关键是在产品、商业生态、风险管理、信息化、运营服务及政府管理机制上进行创新。 赵静等[14] 从逻辑视角构建了一个基于动态信用的理论模型, 发现要提高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效率, 就必须针对产业生态建设作出适应性调整, 并在正式与补充性制度供给方面实施创新和改革。 许玉韫等[15] 通过对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理论和案例分析, 提出未来应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改造, 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 支持和规范涉农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 最终完善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从以上研究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 国内外学者积极关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实践运用与理论发展, 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综合以上文献内容, 可以得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几个特征:①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基于农业产业链上不同主体之间的商业关系而提供的金融服务, 农业供应链的有机整合与协同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 ②农业供应链金融为缓解我国农业生产融资难, 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③农业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创造了新的机遇。 现有研究表明, 农业供应链金融必须不断创新, 以提升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虽然已有研究得出的成果已经较丰富, 但基于多个实践案例的角度, 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内在逻辑进行层层推演并提炼出理论模型的研究却极为稀少。 由此,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 研究农业供应链金融价值创新的内在机理, 以厘清农业供应链金融实现产业价值与金融价值双重效益的逻辑路径。
三、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利用归纳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和整理, 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和分析挖掘, 发展和验证理论。 Strauss[16] 指出, 扎根理论方法强调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其发展源于资料搜集和分析环节的不断发现, 即“经由质化方法来建立理论”。 它的一般流程是在理论抽样后的数据基础上, 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方法构建理论模型。
2. 理论抽样。 理论抽样讲求抽样的概念相关性, 需要按照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引抽取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资料获取对象。 基于研究需要, 本文选取了9个典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案例作为研究样本。 案例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四、数据分析
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指对所获得的原始资料逐字逐句进行分析、记录, 并进行初始概念化, 然后把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初始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整合发掘出概念和范畴的过程[17] 。 根据开放编码的要求, 先对9个案例资料中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的描述进行编码, 经过对标签进行多次整理与初始概念化, 笔者从案例资料中抽象出19个范畴及其下属的149个概念, 具体见表2。
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指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 将开放性编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联结在一起的过程。 通过将各独立的范畴加以联结, 从而使被分解的资料重新整合[18] 。 本研究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联和逻辑关系对其进行归类和抽象, 共得出7个主范畴, 包括: 多重风险交织、产融共同需求、政府制度保障、产业协同发展、金融服务创新、风险管理创新、产融效益叠加。 各主范畴及其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如表3所示。
这些主范畴是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逻辑关系形成的。 7个主范畴的典范模型构成如表4所示。
3. 選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 并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联结关系。 该过程的主要任务包括:识别出能够统领其他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 用所有资料及由此开发出来的范畴、关系等扼要说明全部现象, 即开发故事线[18] 。 经过对范畴的继续考察和对范畴关系的不断思考, 结合各案例原始资料, 最终得出“需求导向—制度保障—产业整合—科技创新—效益叠加”这一核心范畴。 由这一核心范畴拓展的故事线如表5所示。
以此“故事线”为基础, 构建出农业供应链金融价值创新的内在机理模型, 如图1所示。
4.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用另外的5份农业供应链金融案例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 结果显示模型中的范畴发展较为丰富, 没有发现对5个主范畴(需求导向、制度保障、产业整合、科技创新、效益叠加)形成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 5个主范畴内部也没有发现新的构成因子。
五、模型阐释
1. 需求导向。 该核心范畴是由多重风险交织和产融共同需求两个主范畴归纳提升而来。 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特征有较大区别:一是农业自身属性脆弱, 高度依赖自然环境, 农作物生长周期长, 市场价格波动大, 存储条件要求高, 农业生产面临着各种风险, 收益的不确定性大; 二是农业生产地域分散, 长期依赖小农户个体经营, 农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较差, 从而造成供应链的竞争力低下。 由于农业生产及供应链本身的脆弱性, 加上农户征信体系的不健全, 农民长期被排除在金融门槛之外, 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金融机构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开展部分扶持性信贷业务, 但也面临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 因此, 供应链金融创新必须着眼于以上问题, 破解传统农村信贷的发展障碍, 具体要做到:一是要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对产业链实现全程现场监管和安全追溯; 二是要降低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使金融机构能更好地把握农户的信用情况、财务实力及还款能力。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 其发展长期受到资金供给的约束, 这不仅限制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也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 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资金血液, 从而激活经济发展的源头具有重要意义。
2. 制度保障。 如上所述, 农业产业本身具有弱质性特征, 运营成本高、风险大, 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 资金自然选择逃离农村, 投入配置效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领域。 但农业与其上下游产业有着密切联系, 各环节相互依存、利益共生, 农业发展受阻, 会影响整体产业的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历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和聚焦“三农”, 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不仅保障了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也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增强了农业的发展动力, 也调动了各金融机构参与农业投资的积极性。 针对农业风险类别多样的特征, 政府不断探索组建农业风险补偿基金, 强化农业保险制度和完善再担保制度, 以化解供应链风险, 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积极性。 农业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政府出台的各项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没有这一层坚实的制度依靠, 农业供应链金融很难对抗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和高风险特征。
3. 产业整合。 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依靠农户个体经营的分散化状态, 经营效率低下, 面对市场基本没有谈判能力,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在政府土地政策的保障和大量财政、税收政策的激励和支持下, 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型龙头企业及农民合作组织形成了利益联结体, 形成了农户与上下游供应商、销售商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格局。 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供应链各环节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形成抱团发展的态势, 大大增强了对接市场的能力, 盈利空间不断拓展; 另一方面将各中介组织、第三方物流和金融机构等整合进来, 形成各网络组织协同合作的良性生态圈[20] 。 进一步地, 机械化和电气化等技术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彻底改变了农业依靠手工劳作的低效状态。 新时期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和支持, 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推进, 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
4. 科技创新。 这一核心范畴由风险管理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两个主范畴归纳而来。 造成农户融资难的原因除农业本身多重风险交织之外,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资金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客观存在的, 但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尤其突出。 农户居住分散, 贷款规模小、频率高, 金融机构需走村入户才能更好地了解农户的资信状况, 交易成本极高; 农户缺乏金融机构要求的抵质押品, 且征信记录不全, 不符合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 风险控制是信贷业务的核心, 因为风险控制能力的约束, 金融机构一直不敢深入农村市场。 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使命就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供需壁垒, 降低信贷风险。 农业供应链金融通过呈现农户、农业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交易关系来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担保, 使金融机构全面了解融资方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 缓解资金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打破供需壁垒。
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一方面要控制农业生产本身的风险, 以防农业供应链波动带来损失; 另一方面要控制农户的信用风险, 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智能化创新提供了可能, 大大提高了风险的可控性。 IOT技术深入农产品的种植现场、分销营运和物流存储各环节, 确保了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安全溯源。 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大数据运用为金融机构把握农业生产和销售环节的风险提供了技术基础, 减少了由于农业供应链不稳定带来的风险。 与此同时, 供应链金融帮助大量农户及农民合作组织进入互联网平台, 实现获客的批量化和平台化, 大幅度降低了交易成本; 通过大数据进行在线征信管理、风险模型构建及对资金使用的全流程监控, 实现了风险管理的智能化。 金融机构一直将风险管理理念视为核心要素, 也一度因风险控制能力的制约而将农村市场拒之门外。 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实现智能化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同样需要科技的支持。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体现在:一方面, 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 结合客户的实际需要更好地满足其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 需要发挥金融供应链的作用, 各类金融机构协同合作, 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21] 。 不同的农业产业特征差别较大, 对资金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如何根据客户实际生产需要提供精准服务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精髓。 供应链金融通过构建互联网平台, 将大量分散的农户及农民合作组织引入大市场, 对客户进行动态跟踪, 加强双向互动, 及时获取客户需求进行精准化营销, 不断提高客户粘性。 长期农户融资依靠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 随着国家各项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农业产业发展, 大量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和信用合作组织充实了农村金融市场, 大大提高了农户资金的可获得性。 小型金融机构虽然有根植于农村市场的丰富经验, 但受资金量的限制而难以扩大信贷规模, 因此需要与大型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开展合作, 共同开辟农村金融市场。 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构建数据共享平台, 加大合作力度以降低业务风险, 拓展业务市场。
5. 效益叠加。 供应链金融最早被运用于工业领域并获得了快速发展, 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农业本身的特征, 供应链金融在农业领域还没有像在工业领域一样得到大力发展, 但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 其作用也在日益显现。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在农业分工细化及产业化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农业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产业基础, 而供应链金融又是提升农业供应链价值的客观需要。 农业供应链金融通过穿透供应链各价值环节, 实现价值挖掘与整合, 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 传统金融机构开始转向及大量新型金融机构涌现于农村金融市场, 为资金拓展了新的盈利空间, 农业供应链金融有望成为金融机构广阔的蓝海。
六、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本文在收集多个农业供应链金融實践案例的基础上,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 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以及理论饱和度检验等步骤, 构建出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内在机理模型, 这一模型能很好地解释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现路径, 即“需求导向—制度保障—产业整合—技术创新—效能叠加”五个主范畴相互耦合的实现路径。 进一步地, 为了确保实现路径的畅通, 研究发现农业供应链金融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制度保障、产业整合、技术创新等关键实施机制进行动态调整, 以确保实现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双重叠加[22] 。 制度保障机制是起点, 贯穿于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全过程; 产业整合机制是对制度保障机制的响应, 也是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产业基础; 技术创新机制是农业供应链金融实现创新的重要支撑, 也是取得创新突破的契机。 这三大实现机制分别从制度、产业和技术层面共同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首先, 制度设计是产业整合的依托与保障, 土地政策、财政政策和担保体系的构建等是农业产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前提。 其次, 农业产业整合是制度保障的结果, 是对制度保障的快速反应, 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 最后, 技术创新又为制度创新和产业整合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因此, 制度保障机制、产业整合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三者融为一体, 共同发挥协同效应以更好地实现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
2. 展望。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由于样本数量及典型性限制, 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不足。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通过实证数据对扎根理论得出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分析, 或通过系统动力学等方法, 对研究结论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和扩展。 ②不同行业以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开展的农业供应链金融特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可以具体分析不同行业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机制, 以便更好地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实践。 ③更深入地比较农业供应链金融与工业供应链金融的不同, 防止将工业供应链金融理论照搬于农业领域的教条式做法, 更好地探索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和实现路径。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Miller C., Jone L..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 Finance: Tool and Lessons[Z].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Practical Action,2010.
[2] 马九杰,张永升,佘春来.基于订单农业发展的农业价值链金融创新策略与案例分析[ J].农村金融研究,2011(7):11 ~ 17.
[3] 邵娴.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以马王堆蔬菜批发大市场为例[ J].农业经济问题,2013(8):62 ~ 68.
[4] 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典型案例与理论含义[ J].财贸经济,2013(8):47 ~ 57.
[5] 笱丰明.基于产业生态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分析[ J].当代农村财经,2019(3):55 ~ 59.
[6] 关喜华.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龙江银行农业产业金融创新的调研分析[ J].银行家,2011(11):110 ~ 113.
[7] 张启文,吴闽曦.基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农村小额信贷抵押担保模式创新——以杜蒙县调研为例[ J].经济研究导刊,2015(8):172 ~ 174.
[8] 胡国晖,郑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讨[ J].农村经济,2013(5):45 ~ 49.
[9] 宋雅楠,赵文,于茂民.农业产业链成长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机理和案例[ J].农村金融研究,2012(3):11 ~ 18.
[10] 彭路.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与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6):20 ~ 24.
[11] 王力恒.“同业监督”视角下农业供应链外部融资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73家农业企业案例[ J].社会科学,2016(7):39 ~ 47.
[12] 王曙光.中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制度条件与模式创新[ J].农村金融研究,2019(7):7 ~ 12.
[13] 常玉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机制[ J].社会科学家,2019(8):42 ~ 47.
[14] 赵静,鲍步云.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逻辑框架与内在机理[ J].蚌埠學院学报,2019(6):41 ~ 44.
[15] 许玉韫,张龙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理论与中国案例[ J].农业经济问题,2020(4):72 ~ 81.
[16] Strauss Anselm L..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 ~ 252.
[17]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6 ~ 297.
[18] 李志刚.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J].东方论坛,2007(4):90 ~ 94.
[19] 宋华.智慧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 ~ 532.
[20] 宋华.基于产业生态的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趋势[ J].中国流通经济,2016(12):85 ~ 91.
[21] 宋华.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 ~ 9.
[22] 周青,聂力兵,毛崇峰,方刚.中小企业微创新实现路径及其关键机制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20(2):323 ~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