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打造专业领域多功能互联平台的探索和实践

2021-07-24 01:26霍桃
中国记者 2021年6期
关键词:环境

□ 霍桃

在纸媒盛行的年代,行业媒体的影响力虽不及大众媒体,但在其所涉领域具有天然的专业优势,对这部分读者的影响可谓有效、有力。进入媒体融合的新赛道,行业媒体更容易瞄准自身定位,通过占领多样化的分发渠道更快速地发声、更精细地投递、更个性化地服务。

中国环境报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为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环境报持续推进传统行业媒体转型探索,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在媒体融合进程中打造集信息、社交、娱乐、数字服务、电子商业于一体的移动互联平台,为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发挥信息服务、舆论引导、资源协调、科普辟谣、监督举报等作用,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

从2017年开发中国环境APP到2019年重新改版移动端,及至2020年建成中国环境融媒体中心,以中国环境APP为旗舰店,中国环境微信、微博为精品店,包括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头条号、强国号、抖音号、知乎号等各有侧重、相互支撑的中国环境融媒体矩阵逐渐形成,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增强。

2021年4月,依托中国环境融媒体矩阵成立的中国环境舆情中心,承载起生态环境部舆情监控系统的运行,正式融入生态环境部信访投诉举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并负责生态环境部每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的舆情研判、传播评估工作。一方面为生态环境部发布重大政策文件、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回应重要社会关切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健全完善了举报曝光、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决策公众参与等机制,有效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污染监督治理。同时,通过移动平台凝聚“众人之力”,并“博采众长”,从舆情分析、用户互动中挖掘出更多新闻线索和创作者,不仅保证了优质内容供给,也突出了移动资讯、移动政务、移动生活合而为一的平台定位。

一、理念革新与队伍重构:行业媒体行至融合深水区的突破

面对阅读习惯从报纸迁移到PC再转向移动端的现实,中国环境报社于2017年6月5日推出环境新闻移动传播平台——中国环境APP,囊括“头条”“法治”“产经”“生活”等频道,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专业、权威的环境新闻、行业资讯。同时成立新媒体事业部,专人负责中国环境新闻微信公号、@中国环境等运营,改版中国环境网,向发展更加成熟的传播形态迈出了坚实一步。

第一,树新知,进行理念革新。对于新媒体来说,用户是最重要的资源,满足用户需求是最根本的出发点,用户主导着传播行业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媒体时代定义的“读者”并不等同于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区别于过去被动接受的、画像模糊不清的读者群,用户是基于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得出的主动、多样、高黏性、清晰、可连接的受众。

当中国环境报社进入融媒深水区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给老同志武装新大脑”,完成从“传者本位”到“受者本位”的转变。传统媒体的“根”是报纸,上至管理团队,下至基层记者编辑,都是更擅长于纸媒业务的报人。而新媒体的新,不止停留在介质的新,更是理念上的新。年轻人在哪里,用户就在哪里,受众在哪里,主流就在哪里。新媒体的兴起,对于行业媒体来说,不啻为一种重新洗牌的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一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革新观念是否彻底。新媒体有其独特的传播规律和表达方式,且对时效的要求也远非报纸时代可比。如果传统媒体从上到下不能实现媒体理念上的更新换代,媒体融合的愿景就无法实现。

第二,建队伍,构造新媒体人才梯队。同样面临改革重任和时代巨变,行业媒体的家底实力与不少机构媒体、社会媒体相去甚远。行业媒体在转型新媒体之初,面临的现实困境就是常年处于应急状态。中国环境报社新媒体事业部成立之初,队伍只有不到十人,却承担了网站、两微一端、影视等多重业务,其中刚刚起步的视频业务,只有一个编辑。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

媒体竞争的白热化和媒体融合的攻坚期,拼内容、拼速度、拼技术,说到底就是拼人才。写,要有熟悉新媒体套路的快手;图,要有成熟的美编;长视频、短视频要有编、摄、录、剪、导的行家。

因此,中国环境报社为切实弥补新媒体人才梯队不足的问题,率先重组老旧的队伍结构,补充了年轻化的新鲜血液,同时组织过去做版写稿的编辑记者二次创业,学习摄录、直播、上镜主持,学会蹭热度、做爆款。观察头部公号、顶流、大V的做法,小到配图摆放位置、封面图处理、摘要使用、留言选择,大到选题把握、产品创意、商业服务等方面,找准规律,提高水平,走出了解决新媒体人才不足的一条路子。

表一 中国环境APP基础生态架构

二、个性精准传播:行业媒体推进媒体融合的优势

在纸媒盛行的年代,行业媒体的影响力虽不及大众媒体,但在其所涉领域具有天然的专业优势,对这部分读者的影响可谓有效、有力。进入媒体融合的新赛道,行业媒体更容易瞄准自身定位,通过占领多样化的分发渠道更快速地发声、更精细地投递、更个性化地服务。行业新媒体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于通过移动互联、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突破地域和渠道局限,从“抢新闻”带来的同质化竞争中异军突起,摆脱千篇一律、审美疲劳的困境,用个性化信息服务和定制化用户体验超越“即时类传媒”。

中国环境报社过去主要依靠自身渠道生产内容,也就是本报记者及驻地记者站为主,同时组织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职工和业内专家学者构成通讯员队伍。再从内容角度出发,拉动报纸、网站完成分类分发。而当内容生产在当今网络环境中被彻底激发后,传统的内容分发已经无法解决海量内容与用户特定需求之间越来越深刻的矛盾。

为此,中国环境报社创建了中国环境融媒体中心,再造生产流程,进行全网采编,秉持“移动优先”理念多渠道分发,推动全媒体深度融合。在智能化数据引擎的作用下,内容和用户之间形成新的强连接关系。

中国环境融媒体中心通过整合现有全部新闻内容与线索采集的渠道与方式,将自采稿件、用户上传信息、全网热门报道、重点监测媒体号、微信微博热点、图片及音视频资源、历史数据库、网络舆情汇总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文字、图片、海报、音视频、动画、H5等多种制作能力,同时供应适合各类传播介质的内容生产与产品发布,实现内容在一个应用平台上的全采、全编和多渠道发布。为充分体现媒体融合的格局和特色,对采集到的全网涉生态环保议题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形成的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多种格式资料沉淀入环境新闻数据中心,将采编环节、新媒体发布环境、内容存储紧密衔接起来,达到数据互通共享、协同工作的效果。

中国环境融媒体中心全程适应移动端操作,集社交、搜索、场景识别、个性化推送、智能化聚合于一体,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内容选择、内容生产、内容分发的效率及内容与个性化服务的契合度,同时实现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政务新媒体矩阵分析、评估、移动端发布及屏幕展示功能。

中国环境报逐渐成为“报、网、端、微、屏”品类齐备、生态环境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三、以客户端改版带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行业媒体纵深融合期的突破与创新

2020年开始,中国环境报社媒体融合开始步入纵深融合期,以新版中国环境APP上线为标志,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不仅在融合核心技术上发力攻坚,融媒体中心建设多点开花,媒体融合平台阵地建设也取得了体系化、多级式、重连接的进展。

改版中国环境APP是中国环境报立足全国性行业媒体领军者、实现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面对通过数据分析、信息统计而高度精炼出的用户特征属性,移动端共承担资讯、社交、工具三大任务。

新版中国环境APP被打造成为“有用、有益、有趣”的主流化、工具化、社交化移动互联网平台,设置了头条、环境号、时政、攻坚、思想汇、法治、产经、绿镜、生活+、公益、舆情、专题等十余个频道,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完善、形式更生动,其中环境号、绿吧、云服务等功能都是首次亮相。全国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环保机构、业内专家学者(被划分为“观察家”)、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被划分为“执法圈”)可以开设专属自己的“环境号”,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发布工作信息,分享工作心得,交流经验观点。“绿吧”面向广大公众开放,用户可在“工作笔记”“生活秀”等栏目中记录自己的工作点滴和生活方式;“云服务”则为广大生态环保从业者提供了集执法案例宝典、文件文献、发布会实录、常用法律法规、环境质量查询、环境统计数据库等内容于一体的应用工具。

表二 中国环境APP结构节选展示

此外,广大公众可以利用“爆料”功能,投诉举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作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机制的有效补充,注册用户可以通过“活动”窗口,为生态环境部“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最美水站(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站)”等投票;通过组织全国环境摄影大赛、“最美基层环保人”、全国大学生“绿色离校”等线上线下活动,进一步发挥移动互联平台弘扬生态文化、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的作用。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部署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制度安排,中国环境APP开辟专门板块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及时曝光突出环境问题和整改情况,助力解决那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生态环境“老大难”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信访举报往往蕴藏着突发环境事件的苗头,因此“爆料”功能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高度重视,“爆料”中的举报案件统一纳入“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管理,实现全部登记、转办、处理、回复,最终向举报人和公众在中国环境APP的舆情频道进行反馈,保证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应。借此机会,中国环境舆情中心应运而生,并成为生态环境部信访投诉举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设工作组——舆情研判组,专人负责信息搜集、核报工作,通过网络舆情、环保举报、在线监测、下级报告等渠道,及时发现苗头信息,成为完善监督举报机制的有益探索,引导环保NGO组织和公众参与到环境污染监督治理中来。

作为新闻客户端,最重要的价值是传播力,提供服务与主业不能割裂,因为公众不从该APP上获取新闻,自然减少了使用各项服务的机会,媒体提供服务的优势正在于它首先是一个流量入口。而改版后的中国环境APP用户量显著增多。截至2020年12月底,APP下载数已经达到50多万,注册数35万多。2020年中国环境APP共上传3.3万余篇新闻,制作专题86个,开通的“环境号”平台,受到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与专业机构的热烈欢迎。目前已有34个地区生态环境部门、12家环保机构、31位专家进驻“环境号”。由于实现了视频直播功能,中国环境APP可随时报道一线新闻,对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现场直播,观看量达数万,留言评论千余条。同时,新平台还吸引了包括江苏、福建、安徽、内蒙古、海南、江西、深圳、武汉等地生态环境部门前来合作。

在中国环境融媒体矩阵里,双微表现也可圈可点。微信公众号连续两年荣登“中国经济媒体新媒体影响力指数”TOP10,粉丝达到38万,年增7万粉丝,10万+原创连续出现。@中国环境 微博粉丝达到98万,年增20万粉丝,点击量过百万的博文超过10条,微博影响力超过瞭望与人民日报评论等账号,进入央媒微博影响力前20名。中国环境网访问量稳中有升,年访问量约676万,月均访问量在56万左右,月最高访问量达到69万。

中国环境强国号是国内首个且唯一一个入驻学习强国APP的环境专业媒体,目前阅读量明显增长。2020年共计发布新闻1894条,时政类以及报纸重点报道文章受到关注最多,比如《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试点排查工作有条不紊》阅读量超过10w+。

中国环境抖音官方平台有粉丝16万,705万点赞量,共制作短视频375个,同比增长241%。通过打造品牌栏目,比如邀请环境新闻记者与各行业专家对话的《环境茶座·绿色记者沙龙》系列,“环保人正青春”“生入人心”“境观——高端访谈”等周播节目,以及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制作专题类视频,比如六五环境日、减塑限塑、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等,使短视频业务迅猛发展,数量、质量、传播效果均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环境网”知乎号目前粉丝量16.4万人,账号提问多次进入知乎热榜,最热提问获809个回答,3630个关注和300万浏览量;最热文章获得2204赞同、407评论,每月在人民网舆情中心“知乎政务机构号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列前20。中国环境头条号今年以来累计发布内容356篇,展现量5294万,阅读量3329万,累计获赞22875次,评论12530条。其中,单篇最高展现量750W+,单篇最高阅读量78W+,单篇最高点赞量3651余次,单篇最高评论700余条。

通过“爆料”“活动”等“云服务”功能的成功试水,中国环境报深刻认识到与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政务数据开放接口,实现数据底层联通、共建共享,可以更好地引导、服务公众,也可以为构建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供有效助力。下一步,中国环境报将继续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服务质量,打造服务社会、服务用户、服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业态。目前围绕“减污降碳”议题设计的“碳足迹追踪计算器”“碳排放权模拟交易”等程序正在测试和推广中,有望激发地区、企业、公众保护环境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环境与保护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高等院校环境类公选课的实践和探讨
掌握“三个三” 兜底环境信访百分百
环境信访应当回应民众的环境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