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梯度,多角度展开想象

2021-07-23 02:46吕明明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想象

吕明明

摘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浅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阅读内容想开去,把握想象的梯度,通过所读的内容、融入独特感受,多角度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为单元习作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把握梯度 想象 统编教材 六年级上册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的理念。在各个学段中关于想象也有不同梯度要求,在高段的习作目标中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统编教材按双线结构编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围绕触摸自然的单元主题其双线结构为“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要素,“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的习作要素,这两个要素的提出旨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那么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从阅读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呢?笔者从以下几部分展开阐述。

一、从所读内容中展开想象

(一)理解語言文字,展开想象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阅读内容展开想象和联。

以《草原》一文为例,在课后习题中问到: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根据这一习题,教师设定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完成边读边想象画面来体会草原之美这一目标。首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圈画出段落中作者所描绘到的景物,并画出作者的想象部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文字中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借助希沃白板出示中国画让学生理解“渲染、勾勒”等词语,基于对文字的理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根据文字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草原画面美的同时,畅谈若是自己此时身处在这样的美景中是什么样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想象此时的草原景色,由具体事物再到画面,由点到面,以此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二)基于课文内容,有序想象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想象顺序的借鉴,有序的想象可以让文章表达更有条理。

例如教学《草原》第1自然段时在引导学生圈画出作者描绘的景物后,思考作者的写作顺序,学生根据景物可以知道是由上到下。这是从空间顺序展开想象,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个简单的小练笔:按时间顺序来想象草原。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马上能从一日的时间角度展开想象,写下:早晨的草原是安静的,风不吹了,草不摇了,马儿也不动了,一切都好像还沉浸在睡梦中。到了中午草原开始热闹起来了,风开始吹起来了,草在风中跳舞,马儿在奔跑。到了晚上,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在帐篷里休息、聊天,然后渐渐进入睡梦。还有学生根据一年四季的顺序,想象四季的草原有什么样的景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描绘的景物之美,在借鉴作者的描写顺序进行练笔,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其深度阅读。

(三)基于课文内容,联想象征意

在引导学生想象时,要能课文内容联想到其他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丁香结》中作者由丁香结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此时教师应该适时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联想方式——由“丁香结”想到人生的“结”,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搜集一些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例如梅(不畏严寒)、兰(高风脱俗)、竹(谦虚、高洁)、柏(坚贞)、蜡烛(默默无闻)等,为习作积累素材,并能联想到事物的象征意义,由此想开去。在《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中看到月这一景物,根据学生之前的学习积累知道月亮与思乡有关,这就奠定了本诗情感基调。在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比如看到杨柳要联想到送别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去积累这些素材,能在学习中由内容联想到事物象征意义,在具体语境实践中由此想开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二、融入独特感受展开想象

(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场景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经历的感受融入其中。

在《草原》中学习主客联欢及惜别两个场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由场景想开去,并点拨学生联系的不仅仅是场景还应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者所在班级外地生较多,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抓住细节,想象自己过年与父母回到家乡时,亲人们是如何款待自己,会说什么,分别时的场面又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一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到分别时爷爷为他准备了很多吃的、玩的,还叮嘱他下次再回来,他很舍不得爷爷,有很多话想对爷爷说。笔者马上点拨学生,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又会怎么和蒙古人们告别,学生畅所欲言,在分享中学生还融入自己与家人分别的依依不舍。在《丁香结》中作者由丁香结引发对人生的思考,由丁香结想到人生的“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比如自己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与同学相处遇到矛盾、自己参加运动会训练遇到的困难等等,通过这样的联想方式与作者产生共鸣,促进对课文深度理解。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课后习题中要求说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其实这里的“看”即想象,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先谈谈自己在夏季看到暴雨时的场面,以及当时的感受,体会自己与诗人对这场雨感受的不同表达,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再来结合诗句内容想象画面,以诗人口吻融入情感再现这场雨。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可以便于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感,以己感悟彼感。

(二)在景物中融入独特感受

在想象中还应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这样读者阅读时才能感同身受,也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例如在《草原》第1自然段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部分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让读者读完仿佛身临其境,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法朗读法,即出示有作者感受部分和去掉作者感受部分,两者进行对比,让学生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朗读,然后在四人小组中谈论在写景中加入想象以后再融入作者自己的感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比发现融入感受来写可以使读者读完仿佛身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今后的想象习作中除了描写想象的部分,还可以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写,情景交融。

(三)把事物拟人化展开想象

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把事物拟人化,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情感等来展开想象。

以《花之歌》为例,《花之歌》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想象作为花的自己会有什么样的经历。这样的想象是奇特的,把物拟人化。在教学《花之歌》第6、7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草原》第1自然段,学生很快理解这是看到景物后展开想象,再出示《花之歌》,学生通过对比即可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在《花之歌》中作者把花拟人化,以花的口吻自述。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想象还可以把事物拟人化,以物的视角去反观人类世界,在花身上赋予人的感官,赋予物情感。在《花之歌》课后的阅读链接《杨柳和水莲》则是将自己拟人化后分饰双角,可以引导学生把事物拟人化,不仅可以单角色还可以是分角色,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奇特及层次递进。有了本课学习的基础,在本单元习作《变形记》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运用,更乐于表达,这样的习作读来更有一番趣味。

总之,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强化学生从所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习惯以及能力。教学中要做到引导学生立足课文,有序想象,学会联想事物象征意义,融入情感,逐层递进,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为单元习作教学奠定基础,促进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想象的人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