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
◆摘 要:幼儿阶段,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更好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相信是每一位幼儿教师都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剪纸手工活动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剪纸手工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和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的创造力、操作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也能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将针对剪纸手工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策略进行论述,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给广大的幼儿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剪纸;手工活动;幼儿教育;实施
剪纸起源于汉代,属于民间的工艺,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新课程进行了持续且深入的改革。新课改的背景下,剪纸手工活动开始走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之中,成为了幼儿园手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幼儿的剪纸兴趣,充分发挥剪纸活动的价值,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相信是每一位幼儿教师都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开展剪纸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的策略。从而,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有效的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1幼儿园剪纸活动的现状
1.1活动开展的频率低
虽然剪纸活动已经走入了幼儿园。但是,由于幼儿教师对于剪纸活动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剪纸活动的频率非常低。大部分的幼儿教师都认为开展剪纸活动只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开展剪纸活动能够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因此,幼儿教师开展剪纸活动的频率非常低。
1.2纸质单一
纸质资源是幼儿教师开展剪纸活动的必备条件,不同的纸质资源,能够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多样的纸质资源,也能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经调查发现,现阶段,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进行剪纸活动的过程中,所选用的纸质资源十分单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园的剪纸活动缺乏灵活性。
2剪纸手工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2.1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剪纸材料
纸张作为幼儿剪纸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材料,纸质单一或者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剪纸活动的效果。将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幼儿教师在开展剪纸活动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卡纸。纸质的单一性,不仅影响了幼儿的剪纸兴趣,也影响了幼儿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剪纸活动的过程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剪纸多样的剪纸材料。
例如:为了让幼儿能够在剪纸活动中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针对每一次的剪纸活动设置趣味的主题,并为幼儿提供多样的剪纸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设置的主题来自由选择剪纸材料,创造相应的剪纸作品。从而,充分的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让幼儿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剪纸活动之中。
2.2引导和鼓励幼儿进行创作
剪纸活动作为幼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教师的在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也需要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耐心的引导,引导幼儿理解和掌握操作步骤的同时,也要引导善于发现自己创作中的问题的优点,并对问题进行及时的完善。
例如:幼儿教师在开展剪纸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幼儿的创作过程,并对未掌握操作步骤的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待幼儿创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和组织幼儿互相评价其创作的作品,并选择出自己心中的最佳创作。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让幼儿取长补短,相互进步,相互成长。也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创作的积极性。从而,充分的发挥出剪纸活动的价值。
2.3幼儿园提高对剪纸活动的重视程度
幼儿阶段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在幼儿阶段开展剪纸活动,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提高对于剪纸活动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剪纸手工活动的开展价值,并增强园本课程中剪纸活动的比重。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例如:幼儿园应加强对幼儿教师剪紙方面的培训,并给幼儿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平台和网络资源,让幼儿教师能够对剪纸有更多的深入了解和认知。从而,为教师开展剪纸手工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幼儿园也应为幼儿教师提供剪纸手工活动的场地、工具以及材料,以调动教师开展剪纸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增加教师开展剪纸活动的频率,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剪纸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的幼儿教师,应充分的意识到在幼儿教学中开展剪纸活动的积极作用,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对剪纸活动的重视程度,增加剪纸活动的开展频率。从而,充分的发挥出剪纸活动的价值,有效的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好。
参考文献
[1]张岱莹.论如何有效开展大班剪纸活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5):110.
[2]陈迎霞.浅谈大班幼儿创意剪纸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学周刊,2017,(9):194.
[3]闫淑凡.让剪纸“红” 起来———幼儿园剪纸艺术的渗透与教学实施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2017,(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