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品春
◆摘 要:本文分析了“學困生”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学困生”应该有的态度、方式或正确的“学生观”,并结合多年教育教学的体会,总结了共情教育的具体应用,重点介绍了如何在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时有效应用共情教育,旨在对具体的班级教学管理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学生观;共情教育;班级教学管理
一、前言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观察,发现小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各异,每一个“学困生”也各有其不同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因而,在“学困生”转化中没有万能的公式可循,似乎只有“共情教育”能够成为小学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方法或者方式。本文从分析学困生产生的一般原因着手,结合教学实践努力谈一谈如何在“学困生”转化中有效运用“共情教育”。
二、小学阶段“学困生”产生原因分析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感受,作者觉得通过对“学困生”形成的具体原因分析,运用“共情教育”走进学生的心中,能够精准地发现问题所在,并能精准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最终完全实现良好的转化。也就是说,本来不存在什么“学困生”或“后进生”,只有教学教育过程中,方式应用不当而造成的不同情形。
作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方面常常会导致产生“学困生”:诸如学生比较好动,缺乏纪律性和自律能力;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学习动力、在学习中抱无所谓的态度或者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丧失学习兴趣等等……而这些方面又常常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教师没有有效处理或处理不当,则可能会造成学困生地不断产生。
三、共情教育的具体运用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从基本概念看,学生观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认识、态度或评价,正确学生观的基本内容和共情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不谋而合的。在运用共情教育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不能将自己有意地摆在与学生对立的位置,尤其不能是俯视或高高在上的心态面对学生,这是一种错误的学生观,不利于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此外,教师也不能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认为成绩差的学困生在其他方面也同样全是缺点。相反地,共情教育要求小学班主任老师认识到每一个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个性,以欣赏的眼光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一名学生也许性格内向,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稍显落后,但他的善良和乐于助人在课下受到了周围同学的一致喜欢,教师就可以与其进行心贴心的交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优秀,并积极地鼓励他在学习方面也正确做到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不自信以及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让学生在感受到班主任关爱和支持的基础上一点点发生进步。
2.在班级活动中培养师生的认同
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难度都不算很重,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很少在于智力方面,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才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最主要因素。基于此,小学班主任老师在实施共情教育时,应该从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笔者看来,师生之间的心理认同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对班主任强烈的认同往往能够转化为对学习的兴趣,并最终转化为对课程学习的认同和对自己的认同。此外,在良好的心理认同之下,学生更愿意把内心中的烦恼倾诉给班主任老师,也更愿意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班主任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建议和帮助,这也对学困生的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班主任可以积极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展开班级活动,在趣味性、参与性的班级活动中增进师生交流、培养师生感情。例如,在“开心运动会”活动中,一些比较顽皮的学困能够展示出灵活、敏捷的优势,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共情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自卑心理。
3.在肯定和鼓励甚至赞美中激发学习欲望
学困生在学习心理方面常常比较敏感,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一些不自觉的行为有时也会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在选择和培养班干部、课代表时很少考虑到学困生,在课堂提问时也很少给予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更不用说主动地对学困生提出肯定和鼓励,这样的教学行为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在肯定和鼓励中学困生能够感受到班主任的信任,自然也更加愿意在学习中投入兴趣和精力。在笔者看来,班主任老师应该以换位思考的心态在班级中创立起平等、和谐的氛围,积极地为学困生提供展示自我、服务班级、服务他人的机会,让学困生不再边缘化,而是感受到被需要和被重视。此外,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老师也要积极地鼓励学困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良好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帮助学困生体会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而教师适时的肯定和鼓励则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内心对自我的认同,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学困生”困扰在小学教育阶段是普遍遇到的,小学班主任必须承担起学困生转化的职责,帮助“学困生”不落后、不掉队,系好人生的第一条纽扣。在相关的教学或管理活动中,班主任老师必须以共情教育为基本指导,走进学生的心中、发现优点并鼓励每一个学生,帮助学困生重新获得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余茜.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1(03):63-64.
[2]李磊.浅谈教师“共情”理念下的教育策略[J].家教世界,2020(3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