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焕周
(广东省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内科,广东 梅州 514031)
脑梗死主要由于血流速度降低、脑动脉硬化、血液粘度增加及血液成分改变而导致血栓的形成,是目前我国较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1]。由于脑梗死使动脉腔闭塞或明显狭窄,引起脑组织出现局部坏死。虽然目前针对药物的研究也不断的进步,治疗效果改善,但是其诱发的后遗症(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于临床医生而言,不断的发现更佳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是对患者最负责任的态度。临床中常采用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治疗,而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为可以改善神经功能的药物,目前我省市尚未见对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相关报道,基于上述因素,本研究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实施,联合药物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其中30例接受氯吡格雷治疗为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2岁,平均(52.5±3.5)岁,体脂数19.2~27.5,平均(23.6±2.4)。另30例接受氯吡格雷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为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78岁,平均(51.4±3.1)岁,体脂数18.5~26.9,平均(23.0±2.1)。对照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标准[2]:首次发作;接受颅脑核磁检查,符合《神经病学》(第7版)脑梗死诊断标准;既往身体健康无类似疾病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3]:合并心血管疾病;认知功能异常;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及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头颅CT/MRI急性脑出血者。
1.2 治疗。方法基础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抗炎、降脂稳定斑块、调控基础疾病(降低血压控制血糖),对照组配合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H20203616,25 mg×20片),1次/d,3片/次,口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22026573)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接受2周的治疗。
1.3 评价标准。比较治疗前、治疗后血液生化指标(血小板、血黏度、同型半胱氨酸HCY),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上下肢功能(Fugl-Meyer)评分,判定治疗效果,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取晨时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后检测血液生化指标。血粘度指标为全血粘度(高切)与全血粘度(低切)指标,使用迈瑞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S-180测定血黏度与HCY水平。凝血:自动血凝检测仪(西门子公司生产,型号为TX3500),由上海生物科技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其配套试剂,冲洗槽及标本抽屉清洗干净,针对血凝四项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测定。NIHSS 总分42分,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Barthel法[4]:包涵日常生活的十个项目,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Fugl-Meyer评分,上肢66分,下肢34分,评分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越好。疗效评价根据NIHSS评分降低比例,超过90%为痊愈;46%~90%为显效;18%~45%为有效;低于18%为无效。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的不良药物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值计算软件为SPSS 26.0,(±s)代表正态计量数据,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通过χ2检验完成样本率对比。统计学有意义为P<0.05。
2.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液生化指标,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时NIHSS、Barthel、Fugl-Meyer评分对照。治疗前两组血液生化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血粘度、HCY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更低,而日常生活能力、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研究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液生化指标,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时NIHSS、Barthel、Fugl-Meyer评分对照(±s)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液生化指标,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时NIHSS、Barthel、Fugl-Meyer评分对照(±s)
组别 血小板聚集率(%) 全血粘度(高切)(mPa.s)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研究组 74.86±5.42 60.44±5.68 10.060 0.001 6.82±0.89 4.57±0.52 11.956 0.001对照组 74.04±4.38 64.38±5.71 7.352 0.001 6.71±0.72 5.24±0.34 10.112 0.001 t 0.645 2.679 0.526 5.907 P 0.522 0.010 0.601 0.000
续表1
续表1
续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比较。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比较[n(%)]
2.3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患者发生1例头晕头痛,总计药物不良反应率3.33%,而对照组发生1例恶心呕吐、3例头晕头痛、1例皮疹、2例腹痛腹泻,总计药物不良反应率为23.33%,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8,P=0.043)。
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存质量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疾病,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増加了社会负担。早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调研数据就表明,急性脑梗死在全球均呈现高发态势。脑梗死一旦发作,致残与死亡率高,目前研究指出本病以中老年为主要发病人群。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口眼歪斜、偏瘫等,具有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神经细胞内钙超载、自由基和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等疾病环节出现。目前对此类患者主要给予药物治疗,而治疗的目的主要为对处于缺血半暗带可逆性损伤神经元的抢救。目前治疗证实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最有效的策略之一,针对这些致病环节如何在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侧支循环,改善凝血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实施有效的脑保护,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是临床终极目标。临床多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改善预后效果,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为噻吩吡啶类衍生物,能够有效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抑制其诱导下血小板聚集,降低梗死部位炎性递质释放的数量,经过水解后的代谢物质,能与血小板进行结合,实现血小板的活化切断效果,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加快了患者康复进程[6]。但是治疗效果有待提高[5]。多数学者发现,在对患者的相关治疗中,除了针对抗血小板凝聚的治疗手段下,保障其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的治疗也至关重要。而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是治疗慢性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曲克芦丁、活性多肽、多种氨基酸、核酸为其富含的多种活性成分,均可有效透过血脑屏障,调节脑能量代谢,改善并调节核酸代谢及蛋白质合成,保护神经细胞不受神经毒素、缺血损害,促进突触形成并诱导体内神经元分化,起到抗缺氧保护作用,改善脑细胞缺氧状态,可以达到改善脑内神经递质的释放、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氯吡格雷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对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黏度,可以相互补充,有效对抗血管损伤,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有效防止患者出现水肿,改善临床疗效及患者神经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血液生化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治疗前,对于脑梗死患者,其血液生化指标较为异常,且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相对较为缺乏,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如不能接受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患者而言,其痛苦较为巨大。而在治疗后血小板、血粘度、HCY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与血粘度白是局部血栓的主要成分,均为反映凝血情况的重要指标,曲克芦丁对于降低血小板凝聚具有显著效果。经治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更低,而日常生活能力、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研究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指出,曲克芦丁可有效提高机体葡萄糖产生量,并且提升血氧浓度,同时可增加谷氨酸再摄入量以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水平,最终起到保护神经功能的效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8,P=0.043)。可见,虽然对于研究组而言,实施联合药物治疗后,相对于单一药物治疗,其获得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更少,对于患者而言,其获得的治疗效益更高。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以氯吡格雷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可明显的降低患者血小板、血粘度、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减轻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上下肢功能指标,治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