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桥
被霸凌的学生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被霸凌的对象大多都不是随机和偶遇的,而是有针对性和固定性的,针对同一个人的霸凌也不是偶然一次,而是长期多次。
一天下午,赵家乐(化名)的家长来到学校,和我说孩子受到了霸凌和勒索。原来,近段时间以来,几乎每次大课间活动时,赵家乐总是被邻班的几个学生纠缠,除了在语言上冷嘲热讽外,还要钱要物,如果不答应就威胁甚至打骂。赵家乐性格内向,心中畏惧,对几个人的要求总是言听计从,买零食、买小玩具,甚至是直接给钱。一开始,几个人的要求比较低,赵家乐都能用自己的零花钱来应付,渐渐地,那几个欺负他的学生的“胃口”越来越大。这一次,直接提出要赵家乐给100元钱。出于无奈,赵家乐只好向家长讨要,由于没有正当理由,在家长的再三追问下,他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此事并不复杂,在学校德育处的协调下,邻班的那几个学生很快承认了错误,退回了钱物,并写了检讨和保证书,保证对赵家乐和其他学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事情到了这里,仿佛得到了圆满解决,但作为班主任,我觉得此事并未结束。
相对于同龄人,赵家乐其实“人高马大”,那几个欺负他的学生却相对“矮小瘦弱”,如果单就体力对抗,赵家乐更具优势,可为什么他却屡遭比他瘦弱学生的欺凌呢?
我找到赵家乐谈心。谈到此事时,赵家乐说,父母从小教育他不打架、不骂人,要与学生搞好关系。自己性格内向,在班里朋友较少,邻班的这几个学生一开始来找他玩,他也想与他们交朋友。由于不爱说话,邻班的几个人就总是嘲讽他。因为家境好,他的零花钱多,买零食的时候都是他出钱。所以,最初掏钱买东西他是自愿的,只是后来那几个学生得寸进尺,“胃口”越来越大,渐渐地开始强迫他,如果不愿意,就对他言语威胁甚至手打脚踹,并威胁他不能告诉老师和家长,否则就对他更加“不客气”……
赵家乐反映的情况引发了我的思考:校园霸凌现象,并非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霸凌者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被霸凌者的“配合”与“纵容”不可小觑。
担任班主任多年,处理过的学生霸凌事件也有多起,被霸凌的学生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被霸凌对象大多都不是随机和偶遇的,而是有针对性和固定性的,针对同一个人的霸凌也不是偶然一次,而是长期多次。当询问被霸凌者为什么不告诉老师或家长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受到霸凌者的威胁:如果告诉老师或家长,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也就是说,对于校园霸凌现象,“事后打击”治标不治本,最好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要做到这一点,不能仅靠学校、老师的宣传和教育,关键是提高学生反霸凌意识,培养起他们较强的反霸凌能力,同时要靠家长的教育和配合。
班会上,我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校园霸凌、了解校园霸凌的类型和危害;告诫学生绝不能做校园的霸凌者,同时也不做任他人霸凌的对象。
班会议题主要围绕着如何防范校园霸凌展开。我提出,同学之间正常的玩笑、游戏、闹着玩与霸凌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当你第一次疑似被霸凌的时候,会有一个本能的反应,报告老师或告诉家长。这个时候,你就会受到“不能告,否则会受到更严厉惩罚”的恐吓,这时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热烈。有的学生认为,如果不严重,那就息事宁人,不告就不告;有的学生认为,不告是胆小懦弱的表现,对坏人坏事要敢于斗争;有的学生特别提出:如果告诉了老师和家长,受到报复怎么办?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我列举了不少关于校园霸凌的案例——指出很多恶性霸凌往往是在一次又一次普通霸凌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告诉学生,霸凌者其实都是色厉内荏,他们为什么恐吓你不要告诉老师?因为他们害怕,害怕会受到学校的处分;他们真敢告一次就打一次吗?事实证明,他们不敢。反之,如果被霸凌后不告知老师和家长,他们以后就不再欺负你了吗?答案是“这只是幻想”。因为你越是不敢说,说明你越胆小、越懦弱,他们就越是揪住了你的软肋,越敢变本加厉地欺负你。所以,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要有正义感,要爱憎分明,要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敢于向霸凌者说不,只有这样,那些霸凌者才不敢再猖狂。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学生们明白了,一切霸凌者其实都是“纸老虎”,只要自己自尊自信、一身正气,敢于向霸凌者说不,霸凌者就轻易不敢“近身”。
每一个被霸凌的孩子,背后其实都站着一个心地善良的家长。
我是教师,也是家长。我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段时间我发现他回家时衣服经常弄得很脏,有时脸上、手上还有擦伤。经过询问得知,原来是班上有个学生经常将他推倒在地。
“那个同学为什么推你啊?”
“他和我玩呢。”
“你也推他吗?”
“不推!”
“你为什么不推他?他比你高吗,比你壮吗?你推不过他吗?”
“他比我矮一头呢,我稍稍用力就能将他打倒!”
“那你受到欺负后为什么不还手呢?”
“您说过,不让我打架。再说,他是在和我玩啊!”
“玩是平等的,如果以后他再故意打你、推倒你,你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让他知道你也不是随便让人欺负的,懂吗?”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后来,孩子和那个学生仍然经常在一起玩,只是那个学生很少再敢“打”他了。
像我一样,许多家长从小教育孩子要友爱他人,不打架、不骂人,更不能欺负他人,特别是上学以后更是如此。可家长朋友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虽然多数时间是阳光明媚,但也会有乌云出现。世上虽然好人多,但也不能忽略有个别“恶人”的存在。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不打架、不骂人的同时,也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不卑不亢、学会自我保护。否则,单向的善良教育,会使孩子在遇到被骂、被打、被欺负时不知如何应对,不要说反抗,躲都不知道如何躲啊!这也是很多孩子只是“抱头”等着挨打,心甘情愿地被他人敲诈的原因所在。而果真到了这个地步,家长仅是愤怒,仅是为孩子讨公道,为时晚矣——孩子身体的伤害、心理上的阴影,不会因为对方受到惩罚或制裁而消弥。
为此,我提醒家长,孩子之间所谓的霸凌,很多时候并非都是施暴者不讲理、太霸道,有时候也是被霸凌的孩子“太好心”“太软弱”“太胆小”。我告诉家长,教育孩子做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是根本,但同时也要做一个正直、正气、勇敢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孩子走出家门,到集体中去、到社会中去,学会与同学交往,与陌生人打交道!学会识人论事,唯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才会百炼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