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少年也识愁滋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他们成长路途中的重要考验。平日乖巧、懂事、听话的孩子,怎么会突然想不开?成绩棒、特长多、人缘好,这些外在“光环”为何不足以成为支撑其快乐生活的理由?事实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机绝非一日之寒,从负面情绪的产生到导致抑郁状态,再到自杀念头的萌生,在每一个阶段,他们都会有一些值得被关注的反常表现。换言之,一切其实并没有那么“突如其来”。
(摘自《中国青年报》)
点评:从报道的诸多实例中不难看出,孩子的身材增长与心理发育常常不同步。平日里家长与孩子的坦诚沟通交流少,对孩子言行举止和情绪变化不注意,或是一概拒听,斥责孩子与家长不同的意见想法,孩子的自信屡遭摧残,郁闷忧愁无处排遣,自卑累积,直至难以承受不可自拔。孩子最可依赖的是家,最应信赖的人是父母,该叩问的是:本应是孩子人生航程中最重要的补给站和休养生息的港湾,其作用发挥得怎样?
从今年6 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增加了多项内容,亮点颇多,其中包括:加强家庭保护,细化家庭监护职责;针对留守儿童等群体监护缺失问题,完善委托照护制度;监护人不能履行监护职责时,由国家及时介入;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建立全国统一的性侵害、虐待、暴力伤害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信息查询系统;首次对学生欺凌进行定义,并明确规定学校在学生欺凌及校园性侵的防控与处置机制;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等方面。
(综合摘自新华网、央视新闻等)
点评:新修订并于6月1日开始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了多项新内容,明确了家庭、监护人和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条款具体且清晰,这就为未成年的孩子撑起了遮风挡雨的伞,也为我们依法履职、依法办事提供了遵循。近年来出现的家长失责、商家牟利失德和某些人钻法律空子、打擦边球伤害并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现在治理有法可依了,相信在这部法律的护卫下,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将会愈发天朗气清!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我国6—17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11.1%和7.9%,加起来是19%,也就是说,几乎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与2015年发布的报告相比,不论是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还是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都在上升,“这也说明过去这么多年(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大量研究表明,肥胖孩子的智力水平显著低于体重正常的孩子,肥胖的程度越高,对认知和智力的影响越大。此外,肥胖还会影响儿童运动能力和运动的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如耐力、爆发力、柔韧性,都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的孩子。
(摘自《中国青年报》)
点评:近二三十年来,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的国人秉持“在吃上不能亏欠孩子”的观点,对孩子的吃喝可谓肆无忌惮,才催生了如此众多的体重超标者。有关数据和专家列举的肥胖带来的负面影响再一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合理健康的饮食应从孩童开始,必要且不可或缺的还有适量的体育运动。
最近有调查显示,手机娱乐排在前三位的是:刷短视频、打游戏和追剧观影。有六成受访者每天刷短视频一小时以上,短视频成为人们“杀时间”的第一利器。“00后”的小丁在读高一,他放假期间平均每天要刷一到两个小时的短视频,身边的同学也都很喜欢。北京初中生家长李楠感觉,刷短视频很容易沉浸其中,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未成年人这方面的控制力尤其不够,李楠周围就有不少朋友的孩子沉迷短视频,甚至半夜偷偷躲在被窝里刷。而且,现在短视频的内容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一些并不适合未成年人。73.7%的受访者认为需要丰富线下和户外的生活,50.8%的受访者建议平台设置防沉迷模式,21.7%的受访者建议媒体加强舆论引导。
(摘自中青网)
点评:成年人中的“手机控”族群有逐年逐月扩大的趋势,且正在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大量宝贵时光都让手机掠夺走了,连写作业、与亲友交往、睡眠的时间都被挤占了!哪还有时间看课外书、打球跑步、做家务?看手机误了上下车、丢了行李、走路被撞、体重超标,并不鲜见,“手机控”“低头族”正在发展成“公害”。好在已有很多人意识到需要丰富线下生活了,那就先从自己、从成年人、从家长做起吧,带上孩子搞点儿不用手机的活动,让手机也歇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