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在学校开展的心理辅导工作中,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常用途径之一。心理咨询师与来访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不仅是进行有效心理咨询的前提,更是心理咨询师为来访学生提供专业支持、提出适当建议的前提。
那么,如何与中小学生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主要由心理教师来完成,而心理教师也要负责学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教学、心理活动、行政事务等。因此,心理咨询师在来访学生面前具有多重身份,对咨询关系的建立存在一定干扰。
学校心理咨询不仅面向自愿预约的學生,也面向被教师或家长推荐过来的学生。对于主动预约的学生,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是相对顺利的;对于被动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需要心理咨询师有更多的耐心和稳定状态。
已预约的心理咨询,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存在教师或学生的临时爽约。通常情况下心理咨询师在不能如约进行咨询时,会通过亲自或间接的方式告知学生,但学生的爽约大多数情况下会采取“放鸽子”的方式。不论哪种情况,如处理不当都会影响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1尊重。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的表现来表达对来访学生的尊重,如准时到达约定地点,如有特殊情况及时通知来访者,并做好下一次预约;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神情专注,耐心倾听来访者的表达,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回应。
2共情。共情意味着心理咨询师不但要从认知上理解来访学生,还要从感受上与来访学生共频。表达共情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通过语言表达共情时,心理咨询师可以对来访学生的观点、情绪、行为、处境表示理解、接纳;对来访学生表达欣赏、钦佩或对其话语进行简单重复。非语言共情时,可以通过目光交流、点头、拍肩、递纸巾等方式进行表达。
3平等。心理咨询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双方需要暂时放下学生或教师的角色,进入到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中,来访学生通过心理咨询获得个体的成长,心理咨询师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
4恰当的询问。提问会使来访学生更深入地探索自身的思想和情感。心理咨询师应在来访学生感到放松、和谐、安全的气氛下提出问题,不要过多地或连续地提封闭式问题,应谨慎地提及敏感问题。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提问,如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聚焦式提问和清单式提问等,不同的提问方式有不同的作用。
5真诚一致。心理咨询师要以“真实的我”出现,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来访学生的关系中。心理咨询师的真诚,会给来访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促进来访学生的自我探索。真诚的表达应该是实事求是且适时适度,不宜使用伤害来访学生的语言,也不能借此发泄自己的情感。
6张弛有度。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咨询师需不断核查、评估来访学生的状态,根据其“此时此刻”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带领学生发现和体验,可以在来访学生需要的时候,停下来感受,也可在其可承受的范围内轻轻“拉一下、推一下”,避免为了达到心理咨询目标,出现“硬拉”“硬推”,导致来访学生的不适或阻抗。
7读懂潜台词。来访学生的潜台词通常用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表达,学生在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心理咨询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体姿势、面部表情或说话过程中的停顿,理解来访学生的真实期待或渴望,及时回应学生。
8恰当的自我坦露。心理咨询师自我坦露的前提,一定是为了咨询目标而服务。根据咨询进展,若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坦露引起学生共鸣时,心理咨询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坦露自己曾经相关的经历,分享自己的问题,使来访学生感受到咨询师也是普通人,也经历过不同的困难,从而促使来访学生愿意进一步敞开自己。
当心理咨询师发现自己与来访学生有明显不适宜的处境时,需要觉察自身的胜任力,当发现的确存在不胜任的方面时,如自身的不稳定、专业技能的欠缺等,要及时与来访学生沟通,终止心理咨询,进行转介。
在心理咨询时,心理咨询师要找到咨询师与教师角色间的平衡点,面对学生一般问题时,尽量以咨询师的角色与学生进行工作,如保持同理心、共情、价值中立、不评价、引导等。但学校开展的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学生特殊的问题,需要发挥教师角色的使命,及时进行指导和建议。
心理咨询师要提高对移情和反移情的认识和警觉,并及时进行处理。当来访学生出现移情表现时,需要通过交流,挖掘来访学生移情背后的原因,引导其自我探索,学会运用自身资源疗愈自己。当心理咨询师觉察自己出现反移情时,如果自己处理不好,可以通过督导解决,或者中断咨询关系,转介他人。
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除了要遵守保密原则外,也要警觉保密例外情况的发生。若来访学生有涉及危害自身或他人的生命安全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可根据情况突破保密协定,在尽可能小范围地暴露信息的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最后,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还应该持有学习之心,掌握、加强心理咨询知识,包括对常见精神疾病的了解,学习常用心理咨询技术和危机干预的常识,以帮助学生正确区分现阶段面临的心理问题的具体类型,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