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1-07-22 05:55伍凯锋
高教学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摘  要: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贵州各大高校重要的大学生群体,也是贵州发展的生力军和主要动力。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当滞后。所以,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从学校、政府、民族文化三个方面讨论了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8-0022-04

Abstract: Ethnic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are an important group, and they are also the new force and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uizhou. However, due to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reason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ethnic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lags behin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use of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owned by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chool, government and ethnic culture.

Keywords: Ethnic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velopment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方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成为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一项新任务。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贵州省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加快改革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了本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三步走”的方案:“2016年起全面推进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形成科学先进、认同广泛、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共识;到2020年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基本形成高校鼓励创新创业、大学生勇于创新创业、政府激励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机制、新格局。”[1]

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贵州各大高校重要的大学生群体,也是贵州发展的生力军和主要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贵州省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的重要目标。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当滞后。所以,探索和剖析现阶段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等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学校、政府、民族文化三个方面讨论了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

一、高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坚力量。高校是培养这个中坚力量的重要基地,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塑造、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加快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对民族融合和团结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据贵州省教育主管部门统计,在省内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据一个相对比较大的比例,已达31.3%。[2]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师资力量欠缺的边远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性。由于长期处于社会压力较小、人际交往单纯的社会环境中,习惯安于现状、恪守传统观念,使得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压力不强、社会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意识和創新意识,产生就业依赖心理。[3]

调查显示,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明确且简单,仅是学好文化,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来回到家乡工作,从小学到高中几乎从未接触过有关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大学里也很少得到相关创新创业的教育,可能在大学期间也只是听过一些企业家的讲座或是开设一门创业教育课程。而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通过一次讲座一门课程就可以学会,创业教育是一种理念,是通过完整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思维、知识和能力,并不是要求他们必须在大学期间或是毕业后马上创办企业。创业教育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创业过程中不断的刺激和发展,在多年之后仍然可能产生无法估量的效果。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创业平台的搭建和师资力量的增强都是高校教育阵地发展的重点。

(一)完善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体系

贵州省高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常态系统。目前贵州省的高校都没有开设出系统性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数学校仅开设有“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仅较随意且时间短,难以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也很难培养出实践意识与创新能力素养。[4]创新创业内容可能会在这两门课程中有所提及,但是所涉及的内容非常有限,更不用说形成课程体系。国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多门课程构成,比如“创业入门”“创业法律问题”“融资新业务风险”等。但是我们的大学生连基本的“商业计划书”都不会写,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取资金进行创新创业,因为简单的“就业指导”课程很少涉及这些内容。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向全球化、终身化和普及化转变,从而引导高等教育理念转型、内容与方法革新。创新创业教育既要融入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人文社科课程等跨学科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同时要突出少数民族这一特有文化的融入,发挥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造力与社会贡献。因此,完善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十分必要。其次,不同的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因为少数民族学生背景的多样性,学校要构建多层次、多类别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搭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到今天,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相比于市场导向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外在的压力多于高校内部的动力。在推进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5]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与专业教育处于隔离的状态,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发挥。与教育部要求的“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6]还有很大差距。尤其贵州省各高校都处于不同的民族地区,大家一味地学习发达地区、一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和教育模式,而忽略了适合不适合的问题。由于缺乏内部动力,导致贵州省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也很难内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各高校应该有方向性地构建理论知识,纵向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特点、横向根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构建纵横交错网格化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展开。其次,各高校可以利用国家、政府、企业针对大学的各项创新创业竞赛,把竞赛融入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每年一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贵州省每年申报的项目都比较少,能够最后获奖的项目更少。如果能把竞赛融入课程,当作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项训练,这样创新创业的意识会逐渐地深入学生的理念当中,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比赛,需要比赛时再来考虑参赛项目。同时,各高校的竞赛项目都在向一流大学的项目看齐,都希望向高科技的目标发展,但是现实情况下我省高校的水平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我省竞赛获奖较少的原因。但是我省高校很多都忽略了民族地区特点,参赛的项目也不具有民族特色,然而这才是贵州大学生的竞争优势。所以,把民族特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我们的发展之路。最后,鼓励大学生从创业实践中学习、在创业体验中学习,高校与产业共同设计和组织创业实习项目,增长学生创业实践历练。[7]贵州省高校创新创业的基础课程基本都有开设,但是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的高校很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上,与实践相距很远。让校内外的创客空间和创新实验室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能够进行浸入式学习才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首先,从数量上看,贵州省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存在较大缺口。创新创业教育被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就意味着学校应该为所有的学生提供适合不同程度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未来几年,随着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深化,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项目将逐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口日益增大。其次,从质量上看,现有教师大多缺乏创业经验。教师们的创新创业教学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送”,而实际操作经验有限。此外,创新创业的理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新兴事物”。所以在相对缺乏创新创业完善理论知识及实战经验的情形下,需要一批具有较高创业与创新理论素养、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吸纳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及创业实践者、风险投资人、律师、政府官员等组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整合校内外的力量,打造民族特色突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教师网络,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第三,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发展中探寻新的道路。在国际化方面,鼓励高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机构、国内专业学会、企业等机构紧密合作,开展师资教育与培训,培养大批国家级创业教育名师和导师,促进高素质创业教育師资茁壮成长。[7]在本土化方面,与各民族的研究者、国家民委、地区民族事务部积极合作,了解地方民族发展需求,让民族文化的研究者也成为创新创业的导师。

二、民族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

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 多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肩负着民族多元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功能, 以维护和促进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的生命力。[8]随着文化层次、个人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逐渐淡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城镇或农村,他们的生长环境、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能力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毕业前从未考虑过毕业后要创业,即使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也认为需要先工作五到十年后才考虑创业。虽然他们也认为创业能全方位锻炼人的能力,但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9]所以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等少数民族的优势并没有在大学生中体现出来。

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是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的源动力,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创新创业资源。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每一个学科都可以碰撞出火花,所学专业知识同自己本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通过积极自主创新创业,推动本民族的发展。2016年贵州民族大学学生设计的苗族香料抱枕在贵州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就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在2019年10月结束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贵州民族大学的《银凤钗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江控拜苗银的传承与创新》项目最终获得全国赛金奖。由此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是无穷的,但是还远远不够。在第四届“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获奖作品中,有一个项目叫做“贵在植染——以植染技术革新助力贵州脱贫致富”,参赛的学校是江苏省的常州大学。笔者认为,贵州省的大学生缺的不是植染的技术,因为贵州布依族的蜡染就是植染的一种,我们缺少的是将民族的传承和现代科技结合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贵州的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民族文化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性,所以逐渐有了更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项目,这也是我们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突破。但是还是有着差距,我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还不够了解,挖掘也不够。贵州省各高校要开展个性化创业教育,把贵州省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特色融合其中,充分吸收各个民族群体的优秀文化。在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中倡导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认知方式和历史背景,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创业教材和教学策略。[8]比如,贵州省部分高校开设贵州省省情课程,利用课程突出本省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将课程融入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将更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信。

贵州省的各个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都有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如何在“民族的都是世界的”和民族文化“本土化”发展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融入学生的教育、成长、发展中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种少数民族的文化创业模式,既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充分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扩大其影响力,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发展。

三、政府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行的有力支柱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环境的营造,它间接地推动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政府的创新创业政策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方向,为创新创业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落实改进创新创业政策

在构建大学生创业与创新实践长效机制过程中,政府政策制订是基础,政策的落实是主干。在2016年贵州省出台的《贵州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从四个方面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一是为高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便利条件,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二是高校成立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小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行持续帮扶。三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和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创业项目评估、融资咨询等服务。四是支持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带领学生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教师转化其科研成果并产业化。政策为贵州省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单独提及,也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措施意见。

政府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承担者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必然会本着对公共利益有最大促进作用的原则推进帮扶。[10]高校能将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执行到位,将自身发展特色调度整合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比如,在国家的“脱贫攻坚战”中,贵州省的贫困地区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村镇。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中,相关政策的及时推进可以促进少数民族的脱贫和创新创业。

(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是创新创业环境中人力资源、资金来源等强有力的保障,也是民族文化输出的主要窗口。创业需要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文化附加值,否则就很容易被复制。发掘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通过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服务平台将文化特色转化为经济效益,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贵州省为少数民族的创新创业打造了多个科研平台,比如以贵州民族大学、铜仁学院、安顺学院、黔东南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为试点,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特色学科“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挖掘、抢救、研发、提升寻求技术支撑,为全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企业在生产管理、技术研发指导上提供人才保障。[11]

政府同时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新创企业的扶持引导,积极依托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力量,引导社会资本向少数民族文化类的新创企业聚集,打造一批具有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集聚创业品牌。[12]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特色品牌的主要力量。加强校企合作,拓宽人才输送渠道,搭建平台,把传统人才输送到社会的最前线进行培养。比如近年来,贵州省根据地方特色成立了茅台学院,为贵州粮酒业培养人才,坐落于贵州黔南的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也因地制宜以培养贵州茶叶产业人才为主。不断更新培养模式和标准,真正使地方产业基地成为架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两座岛屿的桥梁。高校-村寨结对形成了科研团队、教育团队以需求为核心的互助模式。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创新创业教育在带动贵州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了无限机遇,但是国家和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契合民族发展多要素多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现在的创新创业教育以高校为主,政府有限参与,但是非政府组织、行业团体、少数民族机构等参与度还很低,也没有发挥出作用。少数民族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不完善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后续动力和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系统性地构建少数民族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相关战略要求,聚集各方优势,通过各创新创业教育主客体、内外部支持环境之间能量循环的相互作用,不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提供源动力。在发挥民族特色、推进创新创业的同时为国家建设、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8-12-26].http://www.gzsjyt.gov.cn/zwgk/xxgkml/zcwj/qjw/201712/t20171206_2934655.html.

[2]夏勁钢.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和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0.

[3]杨琴.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9):66-69.

[4]陆廷益.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品牌研究,2015(3):260-262.

[5]徐小洲.大学生创业技能发展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8-12-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7]史静寰,叶文红,胡建华,等.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7(5):1-14.

[8]曹志峰.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2):337-240.

[9]杨琴,杨满云.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4,6(4):60-65.

[10]盛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特点与帮扶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7):20-22.

[11]石玉昌.“互联网+”教育转型促西南民族地区教育脱贫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4):26-34.

[12]吴明海,娜迪拉·阿不拉江,段世飞.“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挑战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4):122-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辅导员项目“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编号:GZ0000001/2017-0009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伍凯锋(1982-),女,布依族,贵州遵义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教育、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区域发展篇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