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卓彦
【摘要】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无论从新课程标准要求还是从高考试题命题要求都凸显了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试从一轮复习中“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这个考点入手,以唯物史观为引领,引导学生全面分析、辩证看待这段历史。
【关键词】唯物史观;民族資本主义;北洋军阀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首次在2018年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里亮相,其中唯物史观占据首要位置,被认为是所有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历史观、是方法论,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根本见解。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如何去探究其本质?——只有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的唯物主义使历史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观念和方式,才能从宏观和客观去把握历史,认知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及方法包含有: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科学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法。唯物史观博大精深、高屋建瓴,但学生不是光记住几条干巴巴的理论就真正具备唯物史观的素养。摆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面前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将新课程标准要求落到实处。笔者以一轮复习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为例,尝试在教学中进行唯物史观的渗透。
一、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新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唯物史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高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要能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这些必备知识是历史学习的基础所在。同时,学生还要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是历史学习的指导思想,是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在。唯物史观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准确阐述,是历史研究的理论根本和基本方法。唯物史观将物质与意识二者有机结合,这是其他史观所不能及的,其具有高中历史教学所必需的条件。因此,要将新课程标准要求落到实处,就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
2.高考试题中渗透唯物史观
自2017版课标颁布以来,高考历史命题就在不断渗透新课标理念,全面落实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20年全国I卷和山东新高考卷为例:
(2020· 新课标全国I卷· 41)(试题内容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新课标全国I卷第41题以“新中国外交”为切入点,在试题分析过程中体现了唯物史观“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历史问题,而不要孤立的看待历史”。材料反映出建国后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不同走向,如果我们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这两对关系,就会看到它们是受到冷战、中苏关系以及中美关系的影响。
(2020· 山东新高考卷· 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图1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图1文字: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山东新高考卷第7题,以“五四时期的平民教育”为切入点,考察了学生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改革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这个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些资料主要是关于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深入工商界宣传让“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做个有知识、有思想、有觉悟的劳动者。人民的力量使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觉醒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C项是正确的。由此可见,重视唯物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是符合高考考查要求的。
二、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确定了本考点的学习目标:(1)时空观念:能够用时间轴描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前期(1927年之前)的四个阶段和重要史实;(2)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通过多则历史材料的研读,分析民国初期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3)唯物史观:通过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的原因分析,认识到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历史问题,而不要孤立的看待历史;能够使用矛盾分析法,辩证地看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反差。
虽然五大核心素养不是孤立的存在,但是笔者这样的叙写方式只是为了更清晰的凸显素养的目标指向。而在这些学习目标中,唯物史观显然是具有重要地位。
1.利用内外因关系,全面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发生于民国初期,笔者首先通过一张曲线图(图略)向学生展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以便学生做好时空定位。
接着,笔者抛出第一个学习任务:“春天”因何而来?根据课本,学生能迅速找到答案:民国建立,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宣传民族产品;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此时,笔者引入一道高考题,利用真题对学习目标(2)进行突破:
(2015·海南高考·27)(试题内容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学生通过对这两段材料的学习研读,基本能阐释民国初期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以及不利因素,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即有利的客观因素。与此同时,国内也存在政治纷争,产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以及自身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这些不利的阻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