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2021-07-22 09:55黄燕但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4期
关键词:臂丛住院医师成功率

黄燕,但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麻醉科,重庆 400010)

0 引言

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通常是指锁骨上接近法和腋路接近法两种,但是由于两种麻醉方式在给予患者进行临床应用时需要较大的麻醉量,患者麻醉后会出现严重的疼痛或者安全问题,且经过相关研究结果表示,即使带教老师在实施操作前讲解理论知识及相关解剖,但依然不能在对临床住院医师教学中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一直未被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则属于一种具有解剖标志清楚,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麻醉方式,因此,本次实验中将针对我院培训住院医师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教学中应用超声引导技术进行教学,并探讨其整体教学的效果,为临床相关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资料为选取本院于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纳入研究的40名培训住院医师,将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电脑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两组,各组分别为20名;常规组给予解剖定位技术,年龄25~40岁,平均(30.2±1.0)岁;其中男10名,女10名;实践患者为50例,年龄20~65岁,平均(36.8±2.6)岁;男26例,女24例;ASA分级均在Ⅰ~Ⅱ级之间;实验组给予超声引导技术,年龄25~40岁,平均(30.0±1.4)岁;其中男12名,女8名;实践患者为50例,年龄20-65岁,平均(36.4±2.5)岁;男27例,女23例;ASA分级均在Ⅰ~Ⅱ级之间;纳入标准[2]:①培训住院医师均为在此之前接受过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的培训;②操作患者的体重指数在18~30之间,且依从性较高,病史资料齐全;③参与此次研究的所有人员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患有精神障碍,凝血机制障碍以及颈部活动受限;②处于哺乳期及妊娠期的女性患者;③研究对象依从性较差,或者自愿退出研究的。本次研究内容均经本院相关伦理委员会进行监督核准,两组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之间并未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常规组和实验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操作患者均在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并由医护人员对其心电图、血压以及脉搏氧饱和度等相关指标进行密切的监测,指导其选取仰卧去枕姿势,将头部偏向健侧一方后将双侧手臂贴于身体两侧腋中线,并将颈部进行充分暴露;麻醉药物均为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的1:1混合液。

1.2.1 解剖定位技术教学方法:由带教老师在一旁指导常规组培训住院医师首先找到患者身上的前、中斜角肌间的肌间沟(上窄下宽),并沿沟向下触摸于锁骨上约1 cm可以清晰的触及到患者的肩胛舌骨肌(细条横向走行肌肉),选取肩胛舌骨肌与前、中斜角肌构成的三角位置作为穿刺点,并对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后选取一根 3 cm 22G穿刺针进行处置刺入,逐渐向足侧推进,一直到感觉异感或触及横突为止,之后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后给予15-20 mL的局部麻醉药物进行注入。

1.2.2 超声引导技术教学方法:由带教老师在一旁指导实验组培训住院医师将患者的体位摆正后,将彩超Logiq E9 型仪器(美国GE公司)打开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在超声探头上涂抹耦合剂并套住无菌手套放置在患者的锁骨上窝位置,保证探头长轴方向与锁骨平行,实施矢状斜位扫描,对患者的颈总动脉位置进行充分确认,之后横向移动探头沿着颈部向外,可以通过环形回声影像看到患者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内呈葡萄串珠状排列其间的臂丛神经束(3~4个)。在超声仪器的直视下采用平面内进针法进针,密切关注穿刺针声影,根据穿刺针的活动和颈部组织的相对位置来判断穿刺针的位置,一旦位置确定后则可以给予患者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并不断调整穿刺针最佳位置,待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后给予15~20 mL的局部麻醉药物进行注入,一直到患者的神经被麻醉药物完全包裹[3]。以上两组培训住院医师均在带教老师的指导和目视下完成,如果持续进行3次仍为操作成功,则需要带教老师进行穿刺实验,并在麻醉结束后对两组操作患者进行患侧皮肤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测定,如果效果不是较好,则需要采用相关的镇痛药物进行辅助,或者直接改用全身麻醉的方式。

1.3 疗效评价标准。实践操作中由带教老师对解剖定位技术和声引导技术分别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对培训医师说明相关的注意事项,在一旁指导和记录两组培训住院医师进行神经阻滞的一次操作成功率和总成功率,操作成功率=操作成功例数/总例数×100%。针对两组培训医师进行对教学效果(教学满意度、理论知识掌握、操作自信心)的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分值为0~100分值,评分较高的一组表示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较高。

1.4 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培训医师的一次操作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对比。常规组一次操作成功患者为10例,占比20.00%;总成功患者为30例,占比60.00%;实验组一次操作成功患者为28例,占比56.00%;总成功患者为42例,占比84.00%;两组医师的神经阻滞操作成功率对比,实验组>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培训医师的一次操作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对比[n(%)]

2.2 2 组培训医师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对比。常规组的教学满意度评分为(75.6±6.8)分,理论知识掌握评分为(72.8±8.1)分,操作自信心评分为(70.8±7.6)分;实验组的教学满意度评分为(84.9±7.0)分,理论知识掌握评分为(83.7±8.8)分,操作自信心评分为(82.3±7.5)分;相比常规组,实验组对教学满意度、理论知识掌握、操作自信心等教学效果评价分值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培训医师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对比(±s,分)

表2 2组培训医师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教学满意度 理论知识掌握 操作自信心常规组 20 75.6±6.8 72.8±8.1 70.8±7.6实验组 20 84.9±7.0 83.7±8.8 82.3±7.5 t - 2.580 2.864 4.330 P - 0.000 0.005 0.000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上肢手术患者的日渐增多,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的应用也逐渐增多;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则属于医学生步入实习阶段后的重要学习内容,以临床轮转培训为主,由带教老师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临床教学和指导,帮助医学生能够更快掌握麻醉技术和方法,为其将来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麻醉方式,其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影响较小,且具有术后恢复快、麻醉效果显著的特点;但是传统的解剖定位技术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会因为患者个体的差异性产生麻醉效果不理想的效果,出现神经阻滞起效迟,甚至阻滞不全,且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的现象,而且对于刚刚接触麻醉的医学生来说,带教老师的讲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能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5]。超声引导技术属于一种可视化技术,可以清晰直观地向所学者演示其完整的解剖结构和操作过程,从而整体降低临床实习中的安全隐患,提高阻滞成功率,而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操作过程中也可以将复杂解剖结构及位置关系间接通过超声影像显示器清晰完整地呈现在医学生面前,并且此过程中可以进行多人同时观摩,不仅可以帮助医学生提高自己的麻醉技能,从而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和进步,整体提高同批医学生的麻醉技术掌握能力[6]。

综上所述,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教学中应用超声引导技术后的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培训医师的一次操作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培训医师对教学满意度、理论知识掌握、操作自信心等教学效果的满意和认可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臂丛住院医师成功率
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六个关系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