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敦
(广东同江医院,广东 佛山 528300)
肺癌属于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此肿瘤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非小细胞肺癌,病发后会导致患者出现体重减轻、呼吸困难以及胸部胀痛等症状,此癌变形式对于患者自身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目前临床上针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措施,以往选用的手术方式为开胸手术,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因手术操作所引起的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风险性较高,对于患者术后尽早恢复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对于患者预后效果影响较大。近年来,微创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期间胸腔镜手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取得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1]。但是关于不同手术治疗措施对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以及术后恢复的影响还需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展开对照分析,明确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期间应用开胸手术以及胸腔镜手术取得的效果,具体研究内容汇总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确诊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研究主体为48例,于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受手术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选对象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比例相等。对照组:男19例,女5例,年龄30~69岁,平均(49.76±2.17)岁,其中包含鳞癌6例,腺癌11例,鳞腺癌7例。观察组男20例,女4例,年龄32~69岁,平均(49.81±2.36)岁,其中包含鳞癌7例,腺癌12例,鳞腺癌5例,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为P>0.05。纳入标准:经相关检查确诊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均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病变组织未转移;临床资料较为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发生恶性肿瘤者;伴有免疫功能障碍者;在手术治疗前接受放化疗者。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开胸手术,具体操作方式如下: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以后,指导患者采用健侧卧位,在患者于胸后外侧作手术切口,切除肿瘤以后将肺门纵膈胸膜切开,借助于套袋将膈神经牵开,对肺门解剖,将其游离至奇静脉位置,剪开胸膜后将头臂动脉、锁骨下动脉充分暴露,对于喉返神经展开分离操作,向下游离,将上腔静脉的小静脉分支切断后将淋巴结清扫干净,术后常规抗感染[2]。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指导患者采用健侧卧位,给予患者全身静脉复合麻醉,同时展开气管插管,选择于腋中线第7~8肋骨间作切口,大小为1.5 cm,于肩胛下角位置处的6~7肋骨间作操作孔,将胸腔镜置入,在4~5根肋骨间作切口,将残端闭合器放置,取出标本,在胸腔镜的指导下切除肿瘤,进行淋巴结清扫[3]。
1.3 观察指标。对比评估两组患者在采取手术治疗以后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部漏气、肺不张以及支气管胸膜瘘等症状。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观察指标均采用SPSS 22.0展开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手术治疗指标)选用t检验,以±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概率)采取χ2检验,表示为(n、%),所得结果以P值表示,P<0.05即表示数值对比差异显著。
2.1 对比临床治疗指标。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指标数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对比结果为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临床治疗指标对比结果(±s,分)
表1 临床治疗指标对比结果(±s,分)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引流管放置时间(d) 住院治疗时间(d) 手术操作时间(min) 淋巴结清扫数目(个)观察组 24 82.25±9.80 6.45±1.52 5.96±1.28 177.69±9.56 4.75±1.04对照组 24 126.42±11.25 9.08±1.68 7.25±1.34 241.25±14.68 5.39±1.12 t - 14.5033 5.6870 3.4103 17.7744 2.0514 P - 0.0000 0.0000 0.0014 0.0000 0.0459
2.2 并发症发生概率评估结果。观察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4.17%,对照组为29.17%,差异显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 并发症发生概率评估结果[n(%)]
非小细胞癌的主要类型包含腺癌、鳞癌以及大细胞癌,属于比较常见的肺部癌症,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4]。据相关调查研究资料证实,在肺癌中大概80%~85%的患者都表现为非小细胞肺癌,此癌变类型的扩散速度比较缓慢,对于放化疗措施的敏感度比较低,给予患者及时有效地治疗措施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患者尽早康复。给予患者手术治疗措施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效果具有积极意义[5]。
本次对照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以后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部漏气、肺不张以及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值对比结果为P<0.05;对比评估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指标数值,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呈现为P<0.05,分析原因如下:非小细胞癌的局部病灶生长较为缓慢,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措施将病灶组织清除后对预防疾病转移具有关键性作用。以往早期肺癌治疗期间大多采取传统开胸手术,在手术操作以后患者的伤口比较大,需要将肋骨切断后进行淋巴结清理,在手术操作后存在较多的并发症风险性[6]。胸腔镜手术治疗措施在非小细胞癌治疗期间切口主要于胸部后外侧,术野较为广阔,在节省手术治疗时间的同时可促进患者治疗措施顺利进行,在操作期间对于肋骨不会产生牵拉作用,利用肋骨间隙借助于医疗器械在胸腔中操作,具有整体应用优势,不仅有利于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对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性也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于纵膈以及肺门组织可以清楚观察,充分清扫淋巴结,进而获取理想的治疗效果[7-11]。
综上所述,在早期非小细胞癌治疗期间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措施和传统开胸手术进行比较具有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清除淋巴结以及降低出血量等方面具有确切效果,且安全系数较高,对促进患者术后尽早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广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