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伟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江苏 无锡 214000)
肺癌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已经成为全球恶性癌症患病的首位,据我国2015年癌症数据统计研究报告提示,我国肺癌的发病率为73万左右,病死达到61万,说明肺癌病死率较高。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近80%左右,但是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成为中晚期,患者往往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生存率较低[1]。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临床上多以放射化学方式治疗,但是多数患者为中老年人,患者的生理功能降低,免疫功能差,多伴随基础性疾病,导致在放射治疗中的耐受性较差。所以,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选择一种安全性较强的治疗方式非常重要[2]。为评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放射治疗联合的厄洛替尼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此次研究我院接诊的8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展开调研。
选择我院收治的8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患者的入组时间在2018年1月-2021年4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44例/组,接受放射治疗的小组为对照组,接受放射治疗联合厄洛替尼治疗的小组为观察组。
对照组:女性患者21例(47.73%)、男性患者23例(52.27%);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8.45±3.63)岁;临床TNM分期:IIIA期患者26例(59.09%)、IIIB期患者18例(40.91%)。观察组:女性患者23例(52.27%)、男性患者21例(47.73%);年龄50~83岁,平均年龄(68.50±3.55)岁;临床TNM分期:IIIA期患者28例(63.64%)、IIIB期患者16例(36.36%)。两组患者的资料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3]:(1)经过临床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2)患者自愿入组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入组前未接受放化疗治疗;(4)患者的肝肾功能障碍;(5)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1)多重癌症患者;(2)临床资料缺失的患者;(3)精神类疾病患者;(4)未完成分期检查的患者;(5)中途退出研究者。
对照组,采用放射治疗,采用仰卧位,指导患者双手抱头,应用真空体膜进行固定,使用体表定位标记,进行CT扫描。设置层厚为5毫米,放射治疗的剂量为每次200cGy,每周放射治疗5次,治疗时间为6~7周[4]。
观察组,采用放射治疗联合厄洛替尼(生产厂家:意大利Roche SpA,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70030,规格:150mg*7片)治疗,厄洛替尼采用口服治疗,每天1次,在进食前1小时或进食后2小时服用。口服厄洛替尼2周后开始进行放射治疗,若患者出现不耐受需要调整用量或停止治疗,在患者治疗期间需要做好患者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指标的检测。放射治疗的方式参考对照组。
(1)统计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效果评估标准:患者的肿瘤彻底消失,超过一个月未出现新的病灶为完全缓解;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50%,超过一个月未出现新病灶为部分缓解;患者治疗结束后肿瘤的体积缩小,或肿瘤体积增大值在25%以内为稳定;患者经过治疗后肿瘤体积增大幅度在25%以上,出现新发病灶为病变进展。
(2)统计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含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皮疹、腹泻。
(3)统计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功能状态,采用卡式行为状态评分(KPS)进行评价。
(4)统计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指标,包含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糖蛋白抗原199(CAl99)1水平。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毫升,离心处理10分钟,转速为3000r,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处理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数据,应用(%)表示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性应用卡方检验。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Karnofky卡式生活状态评分、CEA、NSE、CAl99,差异性采用t检验。若具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见表1,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
表1 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n(%)]
见表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皮疹、腹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表2 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n(%)]
见表3,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的karnofky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后karnofky评分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karnofky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
表3 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karnofky功能状态评分相比
见表4,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的肿瘤标志物指标(CEA、NSE、CA199)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肿瘤标志物指标(CEA、NSE、CA199)小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指标
肺癌在临床患病率高,死亡率极高,由于疾病发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所以大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均为晚期,化疗是中晚期肺癌患者治疗的重要方法,非小细胞癌是常见得肺癌种类之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多以放射治疗,但是,临床研究发现,多数患者若采用放射治疗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患者在治疗后容易出现复发,影响患者的生存期,还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5]。经过分析,发现放射治疗无法将剂量控制在特定的靶区内,容易导致病灶涠洲的器官组织同样受到高照射量,患者的肿瘤组织会存在乏氧细胞,常规照射治疗往往无法将乏氧细胞全部消除,容易导致疾病复发。所以,近年来临床治疗上致力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6]。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但采用化疗治与放疗干预,容易增加人体的免疫功能损伤程度[7]。厄洛替尼是常见的化疗药物,属于靶向治疗药,可以抑制酪氨酸激酶,与三磷酸腺苷结合,以此对人表皮生长因子(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EGF)的受体信号传导进行抑制,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达到治疗效果。经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放射治疗中联合厄洛替尼治疗,可以增进治疗效果,提升肿瘤细胞的杀灭效果,提升疗效[8]。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下患者容易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多数患者的耐受性较差,尤其是老年患者,药物无法透过血脑屏障,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但是,厄洛替尼的分析结构小,药物脑脊液的渗透率在5%左右,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厄洛替尼进入身体后,与HEGF结合,和细胞内的分子竞争,降低表皮生长因子的磷酸化反应,促进P27的表达,以此抑制肿瘤的生存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9]。与其他化疗药物相比较,厄洛替尼的分子结构较小,药物的代谢活性产物能够顺利的经过患者血脑屏障,提升脑脊液的渗透量,在放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厄洛替尼治疗可以更好的提升治疗效果,起到增敏和协同的治疗效果。
在NCCN指南中,已经将厄洛替尼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药物与三线药物。厄洛替尼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厄洛替尼口服治疗,60%可以被身体吸收,生物利用率较高,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临床研究发现,厄洛替尼对女性且无吸烟史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更佳[10]。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karnofky功能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肿瘤标志物指标(CEA、NSE、CA199)均小于对照组。说明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应用放射治疗联合厄洛替尼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增强治疗效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皮疹、腹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说明放射治疗、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具有安全性,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厄洛替尼通过对血清酪氨酸激酶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发挥抑制作用,对肿瘤信号通路激活起到阻碍作用,阻碍信号传导,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或免疫球蛋白改善免疫功能,有利于彻底清除肿瘤细胞凋亡,改善癌细胞的复发与转移。
综上所述,放射治疗、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显著,还不会明显提升不良反应,安全性有保障,有利于提升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