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微课程的有效开发与价值建构

2021-07-21 15:28周杨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自主学习

周杨

摘  要:随着近些年课程游戏化的深入,课程建构的形式和框架也趋向成熟。而教师对课程的价值建构需建立在审视课程资源的敏感性、适宜性上。笔者将结合自班实施的“菌菇”微课程,带领幼儿走进课程的“微”,体验课程的“实”,收获了许多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也与困难与疑惑发生碰撞,并由此进行思考与总结。

关键词:班本微课程;课程游戏化;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17-0003-02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Value Construction of Class - Based Micro - Curriculum

ZHOU Yang  (Suzhou Shih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kindergarten,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urriculum gamification in recent years,the form and framework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re also becoming mature.The valu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ensitivity and appropriateness of examin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author will combine the “mushroom” micro course implemented by the class,lead children into the micro course,experience the “real” of the course,and gain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but also collision with difficulties and doubts,and thus carry out thinking and summary.

【Key words】Class micro course;Gamification of the course;Autonomous learning

1.見“微”知著,且思且行

(1)班本微课程之核心概念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为了让教师更好的成为课程的主人,让幼儿成为发展的受益者,在现行的课程之外,“班本微课程”日渐成为园本课程的重要部分。班本微课程的内容来自一个集体中大部分幼儿的兴趣,围绕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有条理的展开实施,这是师幼关系良性互动的过程,也是幼儿真实探究体验式学习的途径。

“菌菇”微课程则是班本微课程的一个案例,是笔者在中班下学期,在园生态课程背景下,围绕自然角中生长的菌菇带领幼儿进行的一系列生成活动。

(2)班本微课程之显著特征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课程建设应围绕幼儿的兴趣和问题展开,当下的幼儿园课程应让幼儿从小体验劳动,爱上劳动,而劳动应该贴近自然,从自然中取材,多带幼儿去体验种植收获的成功。那么所谓的种植活动并不是把幼儿随意放到自然中去,而应该是计划和准备兼顾的行为,要“好看”,更要好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的班本微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整体性和关联性。

班本微课程是多种元素的整合,班本微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师幼关系、课程方向、学习型环境、实施内容、课程评价等各要素的有机整合,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课程链,以此促进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幼儿参与的关联性。此外,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其身体发育、情感取向、价值判断也与班级为课程整合与关联。

第二,动态平衡性。

在一个完整的班本微课程中,师幼关系、课程方向、学习型环境、实施内容、课程评价等因素在不断变化,在其相互影响中走向平衡。如:笔者于中班下学期在自班实施的“菌菇”微课程中幼儿对菌菇的认知能力随着经验的拓展处于动态发展中,这个班本微课程从最初的预设到后期的生成,都是在“不变”中应对“变”,课程的实施牵扯温度、湿度、菌种等不定因素。班本微课程的实施也是与其他课程共同走向总体课程的平衡,从而提升幼儿认知行为能力。

2.见“机”行事,且行且吟。

下面笔者从中班下学期实施过的班本微课程案例,谈一谈班本微课程的有效开发与价值建构的思考。

(1)“菌菇”微课程之背景思考

春天这个季节从来没有让孩子们失望,走廊上的每周食谱也悄然上演着只属于这个季节的年度大片——“舌尖上的春天”。

然而对于春天的美味,人群中的孩子们却传来了不同的声音,不喜欢吃菌菇的孩子越来越多并且将幼儿的不快情绪逐渐放大。

有一天,我在顾毅先的棒小孩上看到她晒出了在奶奶种出来的两朵可爱小平菇。第二天我便兴冲冲的问起团子,当我说明我是在“棒小孩”看到的以后边上围观的孩子就问我要照片看,在场每个孩子的眼神里都充斥着不解与好奇......我想,这正是一个能够扭转菌菇在孩子们心中地位的重要契机,随后的日子里,我们便与春日暖阳相依,与神秘菌菇相伴,开始了未知的菌菇种植过程。

(2)“菌菇”微课程之活动连载

第一,准备工作忙。

一是菌菇知多少。首先面临的就是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吃菌菇?他们对菌菇了解多少?只有听了他们的想法后才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扭转对菌菇的看法。于是我利用晨谈问了孩子们想了解菌菇的哪些地方,有的想知道有哪些菌菇,有的想知道菌菇怎么种,有的想知道为什么菌菇会很鲜,还有的想知道种菌菇要注意些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可把孩子们难坏了,于是我们共同商议决定利用调查表求助爸爸妈妈,在发动了家长力量之后明显感觉孩子们的主动性有了提高,“菌菇知多少”分享活动应运而生。

二是菌菇选择多。孩子们认识那么多菌菇,到底种什么好呢?种一种还是两种呢?这不,听听孩子们怎么说:

田田:“种一种菌菇的话太没劲了。”

垚垚:“如果有几种菌菇,我们就能看到所有菌菇是怎么长大的。”

嘉琪:“等好多种菌菇长大了,我们就能吃到不同口味的菌菇了!”

三是种类大投票。

孩子们纷纷表示想要同时种好几种菌菇,于是我将孩子们想要种植的菌菇照片打印好并罗列开来问他们种什么?杨艾琦建议道:“我们投票吧!”是呀,投票这个方法在我们班需要采纳民意上利用的很多,艾琦像条件反射一样蹦出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所有同伴们的支持。

问题又来了:怎么投票?以往我们都是投票表决,但是这次情况特殊,要种好几种光举手投票的话孩子们看不清更数不清。于是李奕辰说:“在自己想种的菌菇下面写上学号,选择学号最多的菌菇就行啦。”种什么的问题在两次午间谈话中轻松的解决了。投票、唱票、对票,孩子们有模有样,一气呵成!

第二,种植烦且杂。

一是分队大作战。

3月11日,淘宝的五个菌菇包到了,早上先入园的赵子墨和曾梓彤激动的和秦老师一起拆着快递并叫唤着后来的孩子来看。

最喜欢吃黑木耳的陈哲兮兴奋地问秦老师:“哪个是黑木耳呀?我最喜欢吃黑木耳!”茉雨指着黑木耳包问:“这个里面空心的是什么菌菇?其他四个看上去都一样。”陈哲兮又补充道:“我最最喜欢黑木耳,我来种肯定能第一个种出来!”

对呀,孩子们最喜欢进行PK赛了,如果分小队PK种菌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二是分工需明确。

随着菌菇种植热情的日趋高涨,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也提高不少,但是孩子间的个体差异使得他们对菌菇的关注度截然不同:有的孩子每天都会看自己队的菌菇,还会在离园时拉着爸爸妈妈到自然角,给爸爸妈妈介绍自己队种的是什么。而有的孩子显然忘记自己在进行菌菇种植的活动,如何让不同的幼儿明确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呢?我又把我发现的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他们一致决定每队选一个小队长负责回家收集资料,带领队员们一起种菌菇。顺着孩子们的想法,我还设计了一张分工表。采用小组协商,分工合作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建立责任意识和任务意识。小队长负责组织策划与记录。

三是队名与标志。

晨间来园、课间活动、餐后歇息、离园等待,孩子们一有空就往自然角跑。观察、浇水、记录,直到有一天两个孩子抱着光秃秃的菌菇包争论了起来。

原来,菌菇还没长出来,菌菇包上除了中文标签以外,没有任何菌菇品种的提示,每个看上去都一样,这可怎么办?

孩子们围在一起讨论起来,隽诗想出了一个大家都拍手叫好的办法:“每个队取一个队名,再画一个标记贴在上面,小朋友就能认识菌菇了。”

说干就干,“爱心队”、“薯条队”、“宝石队”、“恐龙队”、“月亮队”,一个个可爱的队名和队标让菌菇包重新焕发了生气。

(3)花样美食多

孩子们想要绘画的心愿达成了,还有一个更加期待的环节就是——吃,连不喜欢吃菌菇的那几个小朋友也想亲自动手烹饪自己种的菌菇美食。

可是对于剪下来的菌菇孩子们也有点犹豫,原材料少不说,而且是淘宝买的,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我们也不敢轻易请孩子品尝。这可怎么办呢?孩子们都提出来去菜场买一些菌菇过来烧吧!

一是材料大搜集:

我们利用晨谈的时间与幼儿讨论在烹调过程中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并请说到的孩子用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酱油、锅子、铲子、围裙、砧板等等。

在讨论的过程中,黄隽诗提出:油、酱油、调料这些东西是食堂里就有的,可以不用带来。顺着孩子的想法,下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在我们缺的东西中,哪些是在幼儿园里可以自己解决的?哪些是没有的需要家里带来的?孩子们讨论后做好根据意愿认领材料并写上自己的学号。

二是烹饪与品尝:到了大家最期待的吃的环节了,我们的吃也不是随随便便草率的进行的。

准备:有四个孩子自告奋勇的要做厨师负责炒制,为了避免他们忘记烹调的步骤,还用图配文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在家里进行了练习。

洗切:孩子们分工合作,利用班级现有物品进行洗切的准备工作。

炒制:充分准备的“小厨师”娴熟的完成了炒制。

三是品嘗:全班一起品尝。

3.见“时”知几,且悟且进。

班本微课程的实施得益于教师对教育契机的把控,见效于幼儿在团体间自主能力的发展。在“菌菇”微课程中幼儿和教师都是课程的受益者,有着宝贵的价值导向。

(1)善于捕捉幼儿的非常态兴趣,以小见大

教师对于幼儿兴趣度的把握通常都是他们都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而本课程的选材恰恰是班中一些孩子特别反感却很常见的东西。对于中班年龄段幼儿的教育来说我一直在思考,面对孩子不喜欢的事物、面对他们容易失败的事情、面对家长的“无理要求”作为老师该如何权衡与处理。如何巧妙的将是非两面置于天平两端而取得平衡是我们在事件背后要深思的。孩子们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东西都是他们探索的兴趣点所在,那些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感觉”是课程生成的价值立足点。我们只需静静听,默默支持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心声。

(2)敢于摒弃教师的传统教育观,聚焦生成

在以往课程的审议与实施中,我们通常习惯以教材的线索为蓝本,忽略幼儿的自主性与生成性,将教师既定的课程框架建构在幼儿身上,就造成了教师的依赖、不会思考、缺乏创新等弊端。那么对于“自主”、“生成”这两个词是否意味着随心所欲、幼儿想怎样就怎样呢?在本课程中我与搭班老师在确定内容后进行了审议,确定了大致的框架思路,在每一步实施后都将预设的框架与生成的结果进行对比、与小结。

(3)耐心启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聆听语言

种植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生成的路也越走越远,从准备阶段到开始种植再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烹饪,一次次遭遇问题的同时教师也在一次次往后退,每一次遭遇瓶颈后幼儿都会想出令人惊喜的想法:特别是第一次种植以后孩子结合班级角色游戏爱心医院的经验提出要给菌菇治病,可见一日活动中的经验都会适时发挥作用。问题的提出需要语言的支持,中班下学期的孩子能用富有逻辑的话语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看法,孩子们透过语言,将自己对菌菇的已有经验化作种植动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就在一次次的追问中迸发。

4.见“智”见仁,且思且探。

(1)小组活动中的个体差异显著,两极分化明显。

自我意识强的孩子在小组活动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而默默无闻的孩子则是他们行为的执行者甚至听从摆布;在记录过程中有想法的孩子轻而易举的能用绘画的方式表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能用很好的语言组织,而能力较差的孩子则缺乏观察的灵敏性。在实施过程中要想完全避免两极分化是不可能的,那么教师如何以强带弱,减少两极分化,是我一直在思考并还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观察上的片面性,很难关注到全体幼儿。

班级幼儿人数较多,教师精力有限,在观察中难免存在疏漏,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点错过是非常可惜的,如何提升教师自己的观察灵敏度,提升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是我们在未来的课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

猜你喜欢
课程游戏化自主学习
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