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熊厚思
宜春市中医院内科 (江西宜春 336000)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非静脉曲张导致的出血,诱发因素包括应急性溃疡、消化性溃疡、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道肿瘤等[1]。近年来,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该病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临床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以止血为根本,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止血方案不断进步,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止血困难或反复出血的情况[2]。近年来,内镜技术不断发展更新,逐渐被应用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在内镜辅助下进行止血起效迅速,疗效理想。内镜治疗包括药物、钛夹等不同治疗方法,关于哪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更好,临床仍存在一定争议[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试验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1~76岁,平均(51.04±7.59)岁;原发疾病,急性胃炎6例,胃溃疡24例,十二指肠溃疡10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1~74岁,平均 (51.27±7.37)岁;原发疾病,急性胃炎7例,胃溃疡22例,十二指肠溃疡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伴有不同程度的呕血、黑便、血压下降、头晕等症状;首次发病,经内镜检查发现明显的出血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胃底静脉曲张;凝血功能障碍。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告知患者术前禁食,建立静脉通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早期予以抑酸剂,视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输血、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治疗,在内镜辅助下进行后续治疗,电子胃镜选用日本Olympus GIE-H260Z。
对照组在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上海六合堂生物科技项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052,规格1 ml∶1 mg),将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使用穿刺针进行多点注射,2~3 ml/点,总剂量以不超过20 ml为宜,在注射时应进行多点注射,出血病灶、血管残端均应注射。
试验组采用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在内镜直视下,置入Olympus HX-5LR-1型钛夹推送器,并将金属钛夹(MD850型)引导至出血病灶,对准血管两端,然后立即收紧,并释放钛夹,将目标血管及周围组织紧箍,截断血流。
术后两组均静脉滴注奥美拉唑(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394),40 mg/次,2次/d,持续治疗1周。
比较两组的止血效果、输血量、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再出血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1)止血效果判定标准:治疗后1 d,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停止呕血,黑血消失,内镜复查时无活动性出血为显效;治疗后3 d达到以上标准为有效;治疗后3 d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再出血的判断标准:患者出现再次黑便、呕血等表现,胃液呈红色或咖啡色,经内镜检查发现出血灶,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超过20 g/L;满足上面任意1项即可判定为再出血。(3)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心悸、口干等。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例数 输血量(ml) 肠鸣音恢复时间(d) 住院时间(d)40 99.79±15.48 3.96±1.07 8.43±2.01试验组40 83.24±11.07 2.33±0.81 5.67±1.76 t对照组5.500 7.682 6.534 P 0.000 0.000 0.000
试验组未出现再出血情况,对照组72 h后出现6例再出血,发生率为15.00% (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5,P=0.01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较高,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会导致周围循环障碍,引发失血性休克,若治疗不及时,患者的预后效果往往较差。该病患者以呕血、便血为主要表现,故临床治疗应以止血为主。既往临床多采用药物止血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止血药物等,能够起到一定的止血效果[5]。但止血药物仅适用于出血量少的患者,当患者出血量较多时,常规用药方案难以发挥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且再出血发生率较高,整体治疗效果往往欠佳,故临床亟需寻找一种更为高效的治疗方案。
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治疗中发挥了明显的优势,通过内镜观察能够及时了解病变位置与程度,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用药,使治疗更具针对性,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应用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包括止血药注射、钳夹止血、高频电凝、激光烧灼等,且不同的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是常用的止血方法,能够快速收缩黏膜下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发挥较好的止血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为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应对血管根部进行注射[6];但肾上腺素作用时间短,止血后再出血发生率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72 h后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针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使用内镜下金属钛夹的止血治疗效果更好,能够减少输血量,缩短恢复时间,降低再出血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陆德文和许丰[7]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内镜下注射药物治疗相比,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止血及症状消失快、再出血发生率低等优势,进一步佐证了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原因为,内镜下金属钛夹是通过钛夹闭合产生的机械力压紧出血点及周围组织,从而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在止血过程中,钛夹并不会夹取过多组织,故对周围组织无影响,不会引发不良反应,治疗较为安全,且在治疗后钛夹会自行脱落,经肛门排出,已获得临床医师与患者的认可[8]。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使用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治疗的效果更好,能够减少输血量,缩短恢复时间,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