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产教融合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2021-07-20 07:55张珣李运顺李国勇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新加坡职业教育

张珣 李运顺 李国勇

摘 要 新加坡职业教育根植、服务又适应于其发达的经济社会体系,危机意识、社会认同、爱国情怀等推动了超前设计、以人为本、多主体融合的理念。南洋理工学院立足校园文化、办学理念、能力开发及校企合作,坚持制度稳定、管理规范、师生激励、服务无界,强调学校为体、企业为用,以“教学工厂”产教融合模式集校园、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企业项目、实习实训等为一体,为学员就业和未来生活提供准备。在制度和管理、专业建设、教学设计、师资培养等方面可为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新加坡;职业教育;教学工厂;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1-0076-05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模式上不断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瑞士“三元制”、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对于同在东亚圈的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的借鉴也一直是热点之一。

一、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因素,究其根源:一是新加坡国小地狭,政治及社会制度层级较少;二是新加坡特有的带有国家主义色彩(国家资本主义、威权主义)的经济制度;三是新加坡的社会人文兼具东西方特质,更强调平等之下的普遍融合和广泛爱国主义[1]。

(一)高度外向型经济决定了新加坡更需要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作为人才掌握必要技术以促进就业的手段

新加坡虽然在地理版图上很小,但在世界交通上却具天然区位优势,作为最重要海港及国际中转枢纽之一,产业结构独特,即无一产、二产少而精、三产少而专且为支柱。总体来看,新加坡经济属于高度知识型、开放型、服务型的经济:贸易属性强度大,金融(银行)体系发达;服务性能强,商业服务优越、前沿且更具超前意识;精细、高密制造业结合知识技术、区位优势“无中生有”,旅游业与生态、服务、交通融合度高,吸引人并进一步留住人才,在供应链、技术链、服务链、价值链上占据了上端[2]。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形态直接决定了其职业教育制度在设计、分流和融合方面的特征。

(二)高度的危机感决定了新加坡对知识、人才、技术的国家掌控

新加坡的危机感归根结底来自于经济体量和地缘政治。新加坡经济发达、人均GDP高、生活水平高,这就决定了其经济的灵活性;但是新加坡的经济总量有限,也决定了其抗风险能力不高。所以,新加坡时刻有着国家层面的危机感。其实,新加坡人口少,地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之间,自独立之后难以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注定其要在美英、东亚、东南亚间寻求平衡。这也决定了新加坡必须以国家形式强化对人特别是人才的需求,以创新和服务作为牵引和发展的手段,以教育(含职业教育)来影响引导国民[3]。

(三)高度的认同感决定了新加坡国民的服务意识

新加坡政府注重通过强化国民的认同,来维系更规范、更有序的社会,其要求国民服务服从,并在法律层面进行广泛约束(譬如种族、私德、腐败等问题),以求创造和平共处的局面,新加坡的“尊重、责任、坚韧、诚信、关爱、和谐”等价值观念均奠基于认同之上。教育作为新加坡教化的手段之一,在其教师职业尊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等人文关怀中尤有所体现[4]。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及理念

(一)教育制度设计的高度融合性和稳定性

新加坡教育体系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利益相关方的重要主体,很大程度上践行了制度或规划设计的关键导向,即更加重视未来、细节和弱者。新加坡教育体系设计要求学校层次和培养规模呈“金字塔”型,即在普遍教育基础上的精英主义教育,同时给予国民大众上升的通道,也就是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贯通与融合;以精英主义满足国家特殊需要,以职业教育支撑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服务业等对人才的需求,并为企业创新和服务打造大基数群体[5]。这种教育体系虽然有部分调整,但稳定保持了近半个世纪,为新加坡的发展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分流的强制性,也保证了新加坡教育的普及。直到近年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成为焦点,新加坡的教育体系才有所调整和改革。

(二)管理层高度自觉、专业且执行规范

新加坡要求,学校校长兼总裁不能由本校提拔产生,必须从大学或学院、其他机构调任,程序上由教育部、董事会、学校或社会渠道推荐,最终由教育部任命,且任期较长(可达20年),以之来优化学校布局和管理层,确保总裁的多元化、专业性、新鲜性和稳定性。

南洋理工学院执行董事会制,董事会由新加坡工商界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企业代表、教育和劳动行政部门官员等组成,主要职责是批准预算、指导学校发展方向,但不干涉学校的具体事务,不领薪金。董事会定期召开会议,批准预算,对学校进行监督和审计。这保证了学校更迅速接近最前沿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学校实行总裁负责制及直接管理模式,教学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全权负责本系一切事务,包括教师聘评、教学安排等,充分发挥系主任的专业和能力及灵活性。

(三)以人为本的办学使命及促进多主体融合

南洋理工学院办学定位是倡导自主学习,为学生就业和未来生活提供准备,即以人为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学校以校园文化、办学理念、能力开发和校企合作四个关键要素确保可持续发展,打造教师、学生和企业创新汇聚之地。在规划上遵循超前设计、渐进完善的原则,无论校园建设还是办学管理,均预设较长时限(其校园建设仍执行1992年建校设计),结合发展情形融入最新元素,确保建筑、功能布局等适应当前发展需求和文化氛围。

三、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产教融合模式经验

(一)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意识超前,环环相扣、互相支撑融合

1.专业开发坚持预测需求、先于企业,慎重开发、优化布局

学校时刻关注和研究新加坡经济发展、企业需求变化以及国际新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预判企业发展趋势,超前2~3年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技术技能进行积极准备,以培养当前和未来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对落后于經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均不再开设,并适当调整优化院系设置。

学校新专业开发周期为1~2年,力求准备充分、论证严谨。首先,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和学生学习等方面开展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开发的必要性;其次,成立专业筹备小组,由专业负责经理和筹备小组提呈新专业建议,确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设计专业教学结构等;再次,学校学术委员会从学术管理角度审查和批准新专业计划及专业内容修改建议,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来自行业、企业、学校)针对新专业课程计划或课程修改建议提供咨询意见并给予认可;最后,专业负责经理和筹备小组报呈学校批准,委任学科协调讲师确定培训目标、开展教师培训、准备教材、采购教学设备,并做各项教学准备。之后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教师和企业反馈持续改进课程。

2.项目教学法坚持学校本位、企业为用

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即为广义的项目教学法,以学校为本位,集校园、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企业项目、实习实训等为一体。具体程式如下:学校在教学中营造实际企业环境,学生自入学起即参与由教师指导的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接受真实学习和训练,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项目并加以创新,通过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毕业后即可快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缩短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之间的距离。

教学模式采用双轨制,坚持宽基础、重实践、备专能、求创新。第一和第二学年学习专业基础,包括理论、实践培训及学期项目;第三学年进行专业方向培训,包括专项科目培训、毕业项目(企业项目)及企业实习,上下两学期分组交叉开展专业方向学习、企业实习及全日制项目,保证企业项目不中断,校企融合有深度。

3.校企合作坚持项目开发和科研模式[6]

学校与300多家新加坡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培养服务新加坡或合作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新加坡的特殊之处在于先进知识、技术、项目研发多数出现在学校,企业作为需求和用人方,对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开展科研和培养人才具有天然的强烈意愿。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研发资金和实习岗位,供學校教学、研发和培养适应型人才;学校为企业提供研发场地、专业人才、解决技术难题或设计开发项目、产品和服务,实现保持技术超前、知识超前等校企双赢。首先,校企紧密合作使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真正做到“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其次,学校教师热衷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是新加坡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校企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转化价值会以合同方式约定或作为教师知识参股或由企业支付买断资金,既保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收益,又保证开发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品质,还确保了企业的知识产权效益。同时,学校通过不断扩展国际化合作,面向全球众多国家企业、组织机构提供项目服务、学生实习实训等,强化技术流通和人才流动,为新加坡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4.实习实训坚持纵横交错

学校明确规定,实习既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取得学分得以毕业的重要依据。在实习上半阶段,学校以学生能力为基础,由授课教师考察确认,将部分学生分组分批派出实习(通常是成绩好的先派出),剩余学生即开展专业方向学习和课程项目;到下半阶段则两部分学生对换,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进行专业方向学习、开展课程项目和企业实习,拿到相应学分。

校内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备设施先进,可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开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均以24人为一组,保证学生两人一台实验设备,一次实验课时一般为3小时左右,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和足够的动手操作机会。实验室之间以透明玻璃隔断,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也便于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随时观察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工作情况。

(二)以服务为导向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测

学校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管理程序规范严格,教学准备工作流程规范细致,并设有学科督导、协调讲师、辅导讲师,面向学生的教学组织则具有相应的灵活性,如专业课程阶段的双轨制、学分制等;服务学生管理机构健全,如学生事务部、实习与就业中心、注册部、考试部,这既方便考核,也利于现场的管理。同时,校园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全部实现自动化,以系统协调为主,减少错误率,节约人力成本。

学校以服务驱动无界化,校园建筑设计和设备配置均以科技为导向,而非以使用部门划分,使七个学系“科技园”优质资源整合,确保不同学系教职员工与学生通过联合工程项目及院系间教学活动来实现互动交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专业能力、团队精神提升。同时,学校着力打造公共数据库,以经验积累与分享为理念,将开发的先进项目和课题设计成果用于师生借鉴学习和分享。

(三)“双师”“多面”的教师队伍

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视作办学的第一资源,既注重教师待遇又关心其自身发展,构建了具有超前意识和国际化背景的师资队伍。

1.自主聘评与严格管理

学校采用系主任负责制,其在教师聘评方面具有绝对话语权。教师聘用不唯名学历、高学历,必要条件是具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本科以上学历、专业对口,经面试评估胜任后即可入职。即使本校优秀毕业生国外深造返回也须在学校内研发中心先行做项目,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趋势之后方能任教。

2.兼顾教、管和能力提升

学校要求教师承担教学、管理、生活导师职能,提高专业、行政、沟通等能力和水平,为晋升管理职位培养基本素质;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群体和潜在学生群体,以学生喜闻乐见、适应现代或后现代的教学方式、内容和手段正确引导新生学习和生活,使之胜任更广泛的角色。学校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珍惜人力资源,鼓励教师通过终身教育实现自我提升,建有完善的培训制度,即凡学校发展需要且有学习能力者均可获得培训机会,连续任教5年内必须回到企业实习2~3个月,每年20%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或研究单位等接受培训,参与科研与项目开发,了解企业技术状况和最新技术需求,更新专业知识储备;凡教师个人所需的研发能力和新专业开设所需教师转型能力,学校对此都会提供培训,以确保教师留得住[7]。

3.倡导贡献,待遇优厚

新加坡是一个具有高度危机感及认同感的国家,社会对教师职业尤为尊重。因此,学校有一大批曾在世界500强或其他知名企业工作多年转行的教师,其与企业行业、最新知识技术联系紧密、协作较好,且能在项目教学模式中找到企业可行项目、服务好企业。新加坡在职教师待遇较好,收入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职期间学校帮助教师投资理财,以抵御退休养老风险,退休后即与原单位完全脱离,不会造成任何财政负担。而新加坡国民除以退休金投资理财养老外,工薪阶层多于退休后再行进入低端服务业,避免成为国家负担,这也是国民危机及认同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无界化”、融合式校园文化

学校的无界化校园理念造就了建筑、场所、语言、教学、项目等的无界化,这也根植于新加坡危机感下的强烈国民认同,不因种族、信仰、语言和个人禀赋的差异而违弃。校园禀承以人为本、服务师生、体现关怀,校园内几乎任何地方都设有桌椅、电源、标识、墙镜等,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为师生学习、生活、交流、社团活动、娱乐创造最大化的便利。

四、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面临的经济社会形势更复杂、更多变,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表现在产业结构上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对我国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要求。新加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可为我国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强化制度建构,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梳理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树立科学可持续治理理念,推动政策的稳定性、承接性和创新性。主动适应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从粗放外延式发展模式向精细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变,主动适应行政部门职能由管理向治理轉变,由微观干预向宏观政策指导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在依法治理、科学治理、多元治理等方面逐步形成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明确治理主体的权责,实现政、校、社会主体之间的有效协作,促进社会市场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学术(专业)委员会等机构作用,提高学校办学活力和自我监管能力,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助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增进危机感和超前意识,开展前沿研究

鼓励职业院校协同行业企业、政府机构等建立研究中心,开展与职业教育相关性强的前沿课题研究,增强超前意识,主动自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需求、新技术和新模式,应对老龄化、人口危机、气候环境、社会公平等议题。拓宽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关注国际最新动态和国家最新大政方针,关注行业企业新形态,提升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模式

一是持续简政放权,研究并实行行政干预负面清单,将学校的事归学校、行业企业的事归行业企业,降低时间成本和内耗成本。二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试行职业院校去行政化和董事会制度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推动职业院校内部自主管理,增强办学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三是在办学余力基础上,增强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根据经济社会需求灵活开发专业、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等,切实提升广大劳动者素质。

(四)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坚持立德树人,将教育教学作为职业院校办学优先事项,以学生为中心,鼓励提前研究教育对象的身心状态、学习需求、发展预期等,积极探索适于专业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与课外都能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外培养兴趣爱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领导才能、创新精神和精神风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借鉴新加坡校企唇齿相依、互相促进、互利共赢经验,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遴选职业院校及专业开展“教学工厂”模式试点,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地探索经验。继续加大学生实习的监督力度,提高实习专业对口率,推动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式实习。研究实习报酬、工时等事项,将实习还归教学一环,强化学分和实习经历在毕业、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的品质和质量。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权益保障

一是适时启动修订教师法及相关政策文件,以法律方式强调、保障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二是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除在招聘环节强化企业经验条件外,要积极落实专业课教师企业挂职锻炼要求,提高专业教师专业水平。三是探索改革职业院校用人模式,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方式,将“事业编制”改为完全聘任制,强化企业工作经验重要性,逐步提高聘任门槛和工作待遇,研究针对新形势的教师考核办法,为更有能力者创造竞争平台;鼓励教师持续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专业和管理能力。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现在分配制度基础上,对教师的个人研究、项目开发和服务等所得要依法予以保护。

(七)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内部质量保证诊断改进体系,健全行政复核、学校自觉提升的机制,补齐信息化短板,从根源上打破信息“孤岛”,将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等的考核融为一体,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和机制,结合线上和线下、过程和结果、项目和测试等评价方式,实现师生互评并纳入奖惩范围。做好教学对象群体研究,完善学生管理评价机制,强化规则意识和权责认知,正确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杜绝被社会、家长和学生绑架式管理。

(八)增强师生身份认同和职业认同

一是以服务学校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服务教师教学为目的,规划适合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防止“千人一面”,促进学校认同。在设施上,采取融入式、无界化设计,增加方便学习的桌椅、电源等必要设施;在场地上,避免主观好恶,面向师生最大程度地开放,营造为了人人、人人方便的氛围。二是面向全社会加强贡献教育,强化教师身份、职业认同、職业教育类型认同,引导更多人自觉、主动地加入职业教育队伍,促进多元主体、多元追求的融合。

参 考 文 献

[1][2][3][4]HO KWON PING. The ocean in a drop singapore: the next fifty years[M].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016:22-24.37-55.114.

[5]LY THI TRAN, KATE DEMPSY.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ssues, concerns and prospects[M].Singapore: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 2017:11.

[6]MIRIAM PRECKLER GALGUERA.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ssues, concerns and prospects[M].Singapore: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 2018:108.

[7]HO, D., LEE, M., TENG, 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level teacher qualifications and teachersperceptions of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ractice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6(54):32-43.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新加坡职业教育
新加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