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阅读链接”优化阅读教学

2021-07-20 04:01徐梅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徐梅

摘要:从当下统编语文教材课后“阅读链接”教学的现状出发,创建良好环境、调动学生阅读热情,推荐阅读材料、拓宽阅读视野,教授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及时检查督促、增强学生阅读效果,可提升“阅读链接”教学的有效性,为丰富小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小学生的眼界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问题链接;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B-0060-05

语文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广泛的阅读,而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绝大部分教师往往只看到了课本内容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能力、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提升。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应在立足教材教学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阅读内容,打通课内外的阅读,以此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设置“阅读链接”板块,遵循了“以教材为基础、挖掘文本辐射作用”的原则,真正将阅读的视角延伸至文本的文化源头、学生的学习体验、作者的生平经历上,为语文阅读教学打开了更广阔的阅读境界,更给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彰显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与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其阅读水平。

一、“阅读链接”的作用

(一)丰富阅读量,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

“阅读链接”所选的文章篇幅都很小,其中多半是著名作家的作品,文章不但经典而且还十分精炼,信息量非常集中。可以让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掌握和文章相关的时代信息,增强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另外,它还能让学生与大量作家进行思想交流,阅读大量文本,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

(二)突出文本主题,促进学生理解文本

其实,“阅读链接”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要素,能够将编者意图直接反映出来,彰显语文学习的关键点。当前统编语文教材内的“阅读链接”内容不但主题明确,而且和单元要素、文本内容息息相关。有的是和文本内容有关的阅读材料延伸,有的是文本有关内容的补充,均是文本阅读以后的补充和指引,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单元要素、掌握文章内容、明确文章中心提供有效信息,还给学生阅读大量文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三)抓住文本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阅读链接”的增设,还能有效改善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弊端,对浓缩教学时间、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阅读教学,其关键在于抓住文本重点,逐步带领学生在品读中去感悟,以此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借助多形式、多层次、多解读的品读、揣摩与感悟,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教师应抓住阅读教学重点,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二、“阅读链接”的实践效能

(一)巧用“阅读链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唤醒、激发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若是学生对文章学习十分期待,自然能够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阅读链接”内精悍且短小的片段,能够直接将阅读主题指出来,帮助学生快速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阅读链接”着手,创建一个同所学文章息息相关的场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中,如此一定会调动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便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五年级《手指》这篇文章,课后链接的《手》,尽管只是几行短诗,却用比喻的方法把手的作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教师可以利用这首诗进行导入:“为什么手有五个手指?分别有哪些作用?”通过提出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顺势开启《手指》的教学。通过巧用“阅读链接”,提出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利推进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巧用“阅读链接”,增强学生感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适当地应用课后“阅读链接”内容,能够有效地将阅读文本串联起来,完善课堂体系,还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层次,促使学生更深层地体会文章内容,甚至发挥知其所以然的作用。在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文章时,尽管在我国文学史和革命史上鲁迅先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但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鲁迅先生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相对比较粗浅,因此在教学初期我应用“阅读链接”进行以下设计:

第一次设计:鲁迅先生去世时,有很多人都来悼念他,并向他致敬,教师问学生这些人中都有谁,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深受爱戴的原因有初步认知。第二次设计:课文学习完以后,教师让学生分析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都有哪些,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之所以受人爱戴是因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第三次设计:在小练笔之前,教师让学生设想鲁迅先生曾经救助过的车夫以哪种神态、动作来悼念鲁迅先生的,要求学生续写一段。本文用三次课后“阅读链接”,将整篇文章的内容都串联到了一起,从悼念至回忆再至练笔,完美链接,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感悟,更能让学生对鲁迅先生高大伟岸的形象有更深刻的印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链接”的思想貫穿整篇文章的学习,要以文章为中心,把握链接时机,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完成课内外有机结合的目标,提升自身对文本的把握能力与感悟能力。

(三)巧用“阅读链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我们常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经过两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是通过课文语言来理解思想内容;第二个回合是理解思想内容后,再来认识课文的表达形式[1]。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确立思维习惯和培养探索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思想敏锐、能言善辩、知识较为丰富的整体特点。增设“阅读链接”板块,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文化营养,还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一定的学习能力,为写作教学奠基。课文后的“阅读链接”刚好能够连接课内外阅读,由此延伸至更多元的阅读材料。教师依托该平台,将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带至课外,通过课外资料丰富课内文章,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其阅读量,进而实现让学生学到更多文章写作方法的目标。比如,在教授《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教师除了对学生课内文章学习进行引导之外,还要促使他们一同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除夕》《过年》。

例:读完以后进行对比,学生能够发现《北京的春节》《除夕》《过年》这三篇文章都是描写过春节的感受的,但是写法各有千秋,《北京的春节》主要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而《过年》主要叙述了三十晚上的事情,《除夕》则以外婆的活动内容为文章线索。在这一对比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文章写法为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在描写同一个节日时,可以从哪些角度开展写作,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而他们在对比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对于节日的描写,不仅可以以时间顺序为主,还可以从他人的活动内容开展,也可以以自己的活动为线索。这样一来,通过“阅读链接”的有效引入,学生们掌握了更多的写作表达方法,为后续开展写作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阅读链接”的教学策略

(一)创建良好环境,调动阅读热情

在“阅读链接”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调动他们对阅读的学习兴趣,真正让阅读教学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例如,在学习《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链接的华罗庚的《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中一段话“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时,教师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感受文学的熏陶。在《滥竽充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凤凰展翅》的音乐,让学生了解竽的声音。在《俯拾》的教学中,通过欣赏《梦幻曲》的片段带领学生走进低沉的大提琴声中,在乐曲的欣赏过程中,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

优良的环境氛围总会给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对于读书来讲,良好的氛围也十分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收集一些名人故事与名言警句,将其张贴到教室里,或者在班级的故事会上开展演讲与朗读活动,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打心底愿意阅读。另外,教师要对学生每个星期的摘抄进行细致检查,在班级中让学生朗读阅读体会。班级每个星期评选出一名阅读之星,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感言进行筛选,让优秀的内容刊登到校报上,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推荐阅读材料,拓宽阅读视野

由“阅读链接”的教学,我们可以明确,扩大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对他们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我们要不断给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之余开阔视野。具体来说,可从以下角度切入:

1.与推荐阅读相结合

首先是学段推荐。教师结合新课标对每个学段阅读的具体要求,利用学生、社区、班级以及学校的图书资源,将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推荐给学生,比如曹文轩、黑柳彻子等的作品。教师将推荐书目一一列好,并印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找书进行阅读。其次是学期推荐。教师结合每个学期语文课本内的名著单元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作品,比如,由《武松打虎》推荐《水浒传》,由《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推荐《西游记》。

2.与文本内容相匹配

①古诗词。教师把新课标中列出的必背古诗词印发给每个学生,每个星期选一到两首督促学生进行背诵。②单元阅读。教师立足于单元主题向学生推荐文章。比如,关于“爱国精神”主题,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同爱国有关的文章及名言警句。③课前课后阅读。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到网络上或者图书馆中选择一些课文涉及的人物的故事以及历史背景等有关材料进行阅读,在课后对课上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或者是理解不充分的地方进行补充。比如,在教授《拔苗助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更多寓言故事。

3.与阅读教学目标相契合

除了让学生深刻记忆教材内容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累积大量相似内容。像上述这样把课内外文章链接到一起,让学生不但有内容阅读,还能实现有计划的阅读,积极主动的阅读。

(三)教授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水平

“阅读链接”由于内容、题材、写作方法不同,给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了更多样的切入点。基于此,由于文本的不同,阅读方法也有所差异。为更好地让学生把握主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教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以此帮助其提升阅读水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搭建阅读方法的支架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传授学生阅读方法,让其做到有章可循。对于描写人物的文章,应从人物的形态、语言、心理以及动作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感受人物与作品的内涵。对于描写故事的文章,应从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等方面入手,体会细节的精彩以及场面的激烈。对于小学语文教材内的儿歌、散文以及诗歌等文章教学,应营造良好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文章语言的经典美。同时,学生还应结合文章的布局与构思进行阅读。在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可以合理地利用到课外阅读,另外,对课外阅读收集的材料进行有效整理,不但可以加强课外阅读有效性,还可以给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目标。

2.搭建内容积累的支架

小学语文教师要教授学生在文章语言十分精彩或者印象较深刻的地方进行勾画,并将自己的感受以批注的方式标注到旁边。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将文章中好的词句标注出来,利用课余时间将它们摘抄到笔记本上;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将课外阅读材料内的经典句子摘抄到笔记本上。

3. 搭建课内外延展的支架

“阅读链接”课内外延伸的支架包括记录感言、作業训练等。以记录感言为例,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写下来,实现拓读于课外,得益于课内的目标。教师传授学生读书与做读书笔记的具体方法,不但能够让学生常常沉浸于精彩的语言中,而且能增强其对文章的知识理解与掌握,使其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中心,切实地把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大大地提升语文阅读水平。

(四)及时检查督促,增强阅读效果

对“素养”“能力”的重视成为教育变革的主流,其根本原因,是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在信息革命摧枯拉朽的攻势下束手无策,因此把原有的教育目标调整为学会学习、加强素养的新目标。这是教育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唤[2]。“阅读链接”教学,往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性。这样一来,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同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并非一朝就能形成的,若不第一时间检查与监督,学生很容易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为使“阅读链接”发挥出最大功能,当学生在家的时候,应由家长负责监督。当学生在学校时,教师每个星期都要检查学生的摘抄感言,让学生做到读、抄、感为一体。另外,教师可组织并开展大量读书活动,例如周四自习课开展经典阅读、周五阅读课开展朗读活动等,此外开展一些演讲活动等,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进一步展示自身阅读的快乐及收获,均能推动学生课后阅读,让课后“阅读链接”得到有效落实且发挥最大效益。

综上所述,将课文当作链接点,从一点朝着多点发散,把小学生语文阅读由课内延展至课外,不断增加小学生的阅读空间及时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构建良好的阅读平台,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融合到一起,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体会到阅读的魅力,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让阅读贯穿小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实现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目标,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必然追求。从本质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教师的教不过是自学所需众多外在条件之一而已。我们主张的无限放大自学,本质上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3]。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巧用“阅读链接”,激发学生学习期待,巧用“阅读链接”,增强学生文章体会,巧用“阅读链接”,延伸学生阅读内容,创建良好环境,调动学生阅读热情,推荐阅读材料,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教授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及时检查督促,增强学生阅读效果,保障语文统编教材课后“阅读链接”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

[2]朱永新.走向学习中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47.

[3]褚清源.课堂深处[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8:60.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