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俊
摘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从“周学历单”起步,进而推行“周期学习单”,虽有进步但难以深化。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学校围绕挑战性学习支架进行整体建构,在合理性与可能性基础上生长挑战性,为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提供支架,不断丰富学习支架的工具库,创新课堂新样态,教学改革实现从经验到科学的蜕变。
关键词:学习支架;挑战性学习;经验;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B-0014-03
近年来,多次造访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深深为孙莹校长和老师们积极的情感和昂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乐观向上,不甘平庸,总想让教育生活更具意义,总想让生命价值更好实现。而且他们找到了一个着力点,一个抓手,即探索建构支持儿童挑战性学习的支架。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富有意义,使他们的职业生涯时常闪烁着创造性劳动的光彩。
一、从“周学历单”到“周期学习单”
扬中市外国语小学建构支持儿童挑战性学习支架是从学校的经验起步的。孙莹校长和她的团队把人生的意义锚定在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主动充分发展为表征。孩子们被动的学习状态,引起了他们的忧思,他们从自己做起,从改进每一节课做起。最初的朴素想法就是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智力活动中享有尊严感。采用的方法是要求老师“让”,把时空“让”给学生,甚至规定一节课“10+30”,老师最多讲10分钟,学生主动性的学习和探究不少于30分钟。那怎样才能“让”到实处呢?老师们建构了“周学历单”,提前设计好学生一周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周學历单”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一周的学习任务。变化是可喜的,学生更多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主体性得以凸显。但是不足也是明显的,时间的刚性切分不科学,固化的模式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貌似而非实质性得到落实。
好在他们不断在反思中改进,针对存在的问题,研制出“周期学习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周期学习单”这一素材包进行课前预习、课内深入思考、课后归纳复习的整合性学习。“周期学习单”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形成了“自学定位—学情诊断—共学提升—因需拓展”的四步学习范式。从“周”到“周期”是一次重大的飞跃,前者只是一个外在的时间概念,后者却是一个内在的意义单元。杜威非常强调“一个经验”,主张学生的学习要具有“一个经验”的完整性和完美性。“周期学习单”契合这样的要求,而“周期”又是以研究学情为重要内容的,这又使得学生的“一个经验”是以个性化、差异化为基础的,这就使他们一直主张的“适性课堂”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从经验探寻到科学探究
从“周学历单”到“周期学习单”,扬中市外国语小学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明显成效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落实了,学习有效性体现出来了。但是,教学改革似乎很难进一步深入,“学历单”“学习单”与整体教学的融通感尚未达成,原因就在于他们还处于经验阶段,还需要从经验到科学。“经验”常常是片段的、孤立的,尚未上升为共同话语,还没有成为知识。
我第一次去扬中市外国语小学,他们就言说了这种困惑。记得吴永军教授也在场,我们和孙莹校长的团队一起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大家让事情回到原点:为学生设计“学历单”“学习单”,究竟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通过讨论,大家都认识到,这些都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为了为学生的探究实践提供支持。于是大家跳出“学历单”“学习单”,从事物的本质属性深入研究,并且一致同意选择“学习支架”这一概念,围绕支持挑战性学习的支架进行整体建构,这就完成了从经验到科学的蜕变。当我们能够用教育科学解释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就可以在一个系统甚至体系的框架内讨论问题,就可以通过深入思考促进整个教学系统的优化,就会发现研究和实践的空间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正是基于挑战性学习支架,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将研究与探索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从挑战性学习支架到挑战性课堂样态
难能可贵的是,孙校长和扬中市外国语小学的老师们,把项目的成功申报当作一个新的起点,他们引导学生进行挑战性学习,是从自己的挑战性学习开始的。他们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想明白就扎扎实实地做。在吴永军教授团队的支持下,他们展开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从而建构了具有鲜亮理论色彩的实践体系。
第一,在合理性与可能性的基础上生长挑战性。他们关注到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够一够,摘得到”的情境中设计挑战性任务。
第二,为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提供了三种学习支架。一是“周期学习单”。以一个主题和一个单元为周期进行任务设计,在学生学习关键处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地图,使学习任务形象化、明晰化,为其能力的形成提供支撑工具。二是“任务链”。基于挑战性目标,创设一个完整的挑战性意义情境,将挑战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小任务,隐匿在情境中,从起始到终结,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形成任务闭环。三是“项目书”。学科活动中的挑战性学习,分问题情境、学习实践、反思评价这三个阶段推进。在每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以项目书为载体给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适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
第三,丰富学习支架的工具库,使教师“像专家一样”,在支架设计和使用方面,具有理性自觉。他们综合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将挑战性学习支架分为资源型支架、程序型支架和方法型支架(见表1)。资源型支架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核心知识,形成体系化知识;程序性支架指向“怎么做”,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顶层设计”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型支架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解决高阶问题提供拐杖,让学生能够实现思维的提升。
第四,创造课堂新样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建构了挑战性课堂的基本样态(如图1)。以我的理解看,挑战性课堂一是具有召唤性的学习任务。这种召唤性,一方面是情境特别是真实生活情境的创建,另一方面是从“最近发展区”提炼出来的挑战性任务。二是具有自主性的探究实践。任务驱动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这里的自主性可以理解为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机融合,挑战性学习历程中的“方案设计”和“问题解决”都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三是体现在适切性的有效支持。学习者的渐入佳境,往往借助教师学习支架的提供和渐隐,这种意蕴弥漫在学生挑战性学习的全过程。四是发展性的学习评价。扬中市外国语小学从学习态度、学习知识、学习思维、学习方式、学习成果等方面形成了评价标准。在课堂学习时,三维中的一维,按照挑战的级别与程度设计,体现以评价倒逼思维的导向。他们又把“反思评价”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其发展性的指向是很明确的。在具体学科,学科特质又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五是超越学科中心,推进学习方式变革。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注重学科内综合,如对所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单元都进行过认真研究,在镇江市范围内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倡导跨学科整合,依托学习能力和生活逻辑形成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在更丰富的经验中形成素养,而这种开放性的学习,则需要任务设计和有效支持等更具创造性。
有一位初中物理老师,课上得非常棒,很受学生欢迎。我和他交谈时反复请他说说自己教学最有心得的经验,这位老师告诉我:“我没有什么法宝,我只是在学生需要时垫了一脚。”我对这种说法非常赞赏。在学生知识爬坡有困难时“垫了一脚”,给予了有效的学习支持,是这位老师甚至许多优秀教师共同的成功之道。最初到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我和孙莹校长分享了这个故事,我当时认为他们的“学习单”也是为学生“垫了一脚”,这“垫了一脚”大有学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孙莹及其团队听进去了,而且把“垫了一脚”研究得这么深入,不仅进行了应用研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构建挑战性学习和学习支架建构的理论。我不仅为之深深感动,而且发乎内心地对他们致以敬意。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