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

2021-07-20 04:46李芗霓
兵团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态思想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传承、挖掘与发扬,是对近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借鉴、吸收与超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理论性、实践性都特别强,涵盖经济、社会、文化、法治、外交等方面的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赡的时代价值:从理论上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从实践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世界角度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思想;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1)03—0011—06

[作者简介]李芗霓,女,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面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艰难困境与突出矛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生态文明思想。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又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传承、挖掘与发扬,更是对近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借鉴、吸收与超越。

(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坚持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具有明显的根源性和显著的先在性。首先,“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人类借助实践活动这一媒介来完成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和功能互动,受限于自然界的束缚与规范;只有了解自然界、认识自然界和懂得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才能更好地有效改造自然界、合理利用自然界、长远地造福人类。其次,囊括地理环境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繁衍、持续发展的唯一场所和独特空间,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接续向前的物质承担者和供应者。最后,人在自然面前并非茫然失措、碌碌无为,而是遵循其运行规律、发展规律,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恰当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坚持自然的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实践活动构成了二者和解的基础和桥梁。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辩证的统一关系,体现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这其中人类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二者之间发生作用的桥梁、中介和基础。人类在参与和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完成和实现了人类社会自身的建构,也是酝酿和创作人化自然的过程。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克服了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使人的价值和意义与自然的价值和作用相统一,使人、自然、社会得到协调、健康、稳定、持久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坚持资本主义生态文明的不可持续性和其历史的短暂性。马克思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张的生产方式和唯利是图的运行模式,势必会导致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也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一味索取和过度开发,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局面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状态就诞生了,这种生产模式和发展方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会被更新的、更加合理的、更加科学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因此,“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突破仅限于在自然环境领域进行操作的羁绊,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完成生态重塑和环保创新;不仅仅揭示和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困境和末路,而且开辟和指明了新的工业文明的未来和出路。

(二)来源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宝藏和极其珍贵的思想精华,这其中生态思想占据独特而不可或缺的地位。这些生态思想,诞生于农业文明时期的华夏大地,具有农业文明的典型特质和精神追求,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和勤劳智慧,集中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实理念。

儒道佛三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发挥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尤其是儒家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左右人们的生活习俗、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在试图解决追求自然开发和探索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天人合一”的良性发展理念和科学基本遵循。“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地,即自然界,孕育万物和哺育人类,是万物与人类的物质根基和生存前提;万物和人类来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离不开自然界;天地、万物、人三者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这个“天”既是万物之源和人类之本的“自然之天”,又是饱含人类道德属性和价值意蕴的“德性之天”。“践仁知天”“民胞物与”等思想,无一不在诠释人道、天道的统一,无一不在述说人类物质享用和价值追求的和谐。

道家思想体系中关于生态思想的部分,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和哲理向度。“道”蕴含著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和天然属性,是大自然运行的基本逻辑和根本遵循,也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取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时必须遵从的法则和理念。道家的生态理念,是通过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从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积极融入自然,与自然协调共存,完善自我、成就自我。道家还主张,淡化、消除和远离“有己”的观念,同时倡导和传播“自然无为”的理念,提倡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和友好共处,避免人与自然之间发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佛家思想的精髓体现在其“众生平等”的思想与理念,其思想不仅仅覆盖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无阶级差异,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平等地位和友好关系。佛家认为,万事万物之间存在联系、互为因果,人不能离开他人、社会、自然,独立存在,因此万事万物之间应无高低贵贱。佛家所构造的“极乐世界”,为我们勾画了人与自然、万事万物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蓝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优美的歌声、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这些都是人类过去、现在和将来所追求的理想的环境和美好的世界。

(三)借鉴于近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

近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围绕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浅绿”思潮与以自然中心主义为基础的“深绿”思潮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关系为主线而展开的。前者主张,人是主体,自然就是被改造、被加工、被人化的客体;只有人,才值得崇敬、值得尊重,具有不可多得的内在价值和卓尔不群的道德情操,而自然则是人的附属物,只具有微不足道的相对价值,人类对自然的所作所为不承担道德责任和不受良心谴责。后者主张,人类只是自然界这个大的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具有极高的内在价值和极高的道德情操;正是由于前者过分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和改造能力,才酿成了世界生态危机的发生;通过批判和反驳前者的人类中心主义来协调和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前者注重和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减弱和淡化自然的作用和功能,而后者又强化“自然先于人”的理念,轻视和贬低人的地位和角色。因此,无论是重视人的作用、轻视自然的功能的“浅绿”思潮,还是注重自然的地位、不屑于人的能动性的“深绿”思潮,都无法摆脱非此即彼、尖锐对立的思维范式,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割裂地去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只看到明显的对立表面,而没有去深挖隐含其内部的辩证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借鉴了其思想的合理成分和科学部分,吸收了其思想精华和理念精髓,克服了二者思想对立的局限性,是对二者思想的超越和发展。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照时代现实要求、回应百姓真实需要、考量民族长远利益,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论断和新举措,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清晰的脉络和完整的体系,涵盖经济、社会、文化、法治、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1,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新的经济建设形势下,我们要“聚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原则。从单一的、纯粹的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到全面的、系统的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来看,包含优美的环境等“非物质”方面的诉求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和偏爱。美好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等物质方面的要求,更会对身边的自然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蓝蓝的天空、清澈见底的河水、一尘不染的空气、富饶肥沃的土壤、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在这里,首次提出“美丽”二字,更多的是强调和关注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建成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相互促进,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完善社会永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发展思路。人们过去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时,不管是人们的思想认知和观念意识,还是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只看到了矛盾的爆发点,而没有寻找到矛盾的结合点。先是用牺牲“绿水青山”的巨大代价来换取“金山银山”的短暂效益,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很快就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接着人们转变思路,意识到既要想办法留住“绿水青山”,又要想办法获得“金山银山”,我们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根基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的、合理的、良性的生态价值理念,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的关系转化为相得益彰、和谐友好的关系。

(二)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双管齐下,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法律与法规是准绳和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逾越和践踏;道德与品行是基石和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化和轻视。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强化公民环保意识和塑造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又要以“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思想道德方面加强对公民的教育与引导,使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借助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进而强化民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学校的教育、家庭的引导和社会的帮助,构建终身环保教育体系,使环保意识的培育与终身学习文化知识相结合,让环保意识和节约理念伴随公民一生。二是倡导全民参加义务造林,营造全民植树的新风尚。植树造林,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是最普惠、最有效、最真实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导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三是结合生活实际,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我们要利用自媒体、云平台等新媒介加大对环境保护教育知识的宣传力度,使民众清楚明白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彻底把握大自然中的空气、水、土壤、森林等对人类生存生活和永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领悟当前情形下人们应该怎样更好地改善环境的现实义务和历史责任。四是倡导推广绿色消费,樹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

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道德的说教和舆论的引导,更需要从法律法规制度方面着手规范、加强监督。一是要建立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机制上预防、追责和惩戒有责领导干部。对于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盲目抉择、鲁莽决断、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追责、依法惩处、并终身追究。二是要“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1,完成自然资源产权的重大改革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自然资源产权的明确,能使国有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权责更加明确,有利于相互协调配合、相互监督监管、共同促进资源开发与保护。三是对于水的管理,一定要管严、管好。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人类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的根基和关键。四是“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法律制度,可以有效地弥补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提升政府依法行政的效率和效能,维护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

(三)城市生态治理与乡村生态建设齐头并进,大气、水和土壤等综合治理共同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需要城市生态综合治理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城市生态建设,既要力主开发,更要注重保护。拆除旧城要适当有度,对于具有历史印记的建筑物务必保留,开发新城要循序渐进,更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景区的开发,既要强调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更要重视对原有生态的守护和珍惜;城市的建设,既要注重现代化的开发利用,又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打造“海绵城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大的短板和最明显的缺陷。首先,不要一味追求农村田园风光之美,而是要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指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联动发展机制,让农民既拥有持续不断的收入,又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其次,农村乡村文明建设,既要注重农民的增收和保障,更要培育文明乡风。最后,既要努力加强农村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又要健全农村环保考核机制、完善与农村生态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要坚持大气、水和土壤等方面综合治理,并坚持全面、协调、有序进行。工业产生的废气,交通工具的尾气,生活、生产供暖消耗煤炭所产生的“雾气”,都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对此,一是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二是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三是植树造林,增强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植树造林,这一功在千秋、造福子孙的既简单又伟大的工程,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永不停歇。

(四)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的今天,生態问题早已跨越一国范畴,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全球生态问题的既成事实和紧迫现状要求各国必须打破“各扫门前雪”的狭隘思维,倡导、支持和参与国际合作。

首先,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共创未来。人类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家园中,保护她、呵护她、珍爱她是各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不容推卸的社会担当。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世界各国携手合作、齐心协力,才能获得好成绩、取得真效果。我国始终高举“全球生态治理”的旗帜,承担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积极主动顺应形势,开展环境方面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发出中国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的时代最强音。

其次,中国是和谐世界的建设者、全球绿色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生态文明秩序的维护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积极倡导和主动参与国际各项环保工作,还坚决履行臭氧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等相关公约和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并将“一带一路”打造成“绿色丝绸之路”。中国既延续了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思想,又与时俱进提出了涵盖“绿色”的五大发展理念,形成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实践指针;同时,中国每年投入一定量的环保专项资金,致力于同国外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合作项目。

最后,推动全球生态建设,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我们既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矛盾和环境问题,又要在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着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承担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和责任,积极履行职责,积极践行承诺,与世界其他国家一道、携手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处理全球生态问题、化解全球生态困境,推动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直面全球史无前例的生态挑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的需要,持续探索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途径。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全球,都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

(一)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厘清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的生态保护理念,多次重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2的生态指导方针,多次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的生态价值旨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历史站位,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新的突破和历史性发展。

人类文明的发育、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4,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和重要途径。但生态文明的定义思路和思维角度,不同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分段方式和划分角度。生态文明更多的是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因此,生态文明既不是反工业文明的对立物,又不是后工业文明的发展阶段,而是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在一定意义上,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完美地解决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恰当地处理了生态文明与社会制度的对立和冲突,巧妙地化解了生态文明与生产力方式的矛盾和困境。

(二)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和不断取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到完善配套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和设置生态高压线,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生态文明全面升级、建成美丽中国的科学规划,无一不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和指导作用。首先,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生态环境本身就能创造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这也极大地调动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改革旧的产业格局,创新资源利用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其次,促进生态治理实践与科技创新发展协同推进,坚持多元化主体共同治理。科学技术与生态治理的结合,提升了经济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强了生态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最后,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构建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法律制度体系,认真执行,加强监督,切实提升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确立了目标方向、规划了行动纲领、指明了实践路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理念,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等辩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坚定不移地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驱动绿色技术革命创新,推进发展转型升级;繁荣绿色金融市场,引导实体经济向绿色清洁方向改进和转型;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生活品味和质量;最终构建起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的绿色发展方式。

(三)倡导建设清洁美丽生态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问题没有国界,环境破坏不分地域,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独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自身努力而完成的。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并愿意与国际社会分享,共建清洁美丽的生态家园。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奋力承担其自身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和担当,并且在生态发展理念、生态发展质量、生态发展效益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也为我国分享成功经验、发出环保倡议、提出环保目标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倡议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我国一直在生态领域与国际社会加强交流、增进合作、共同进步。一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二是健全国际环保合作机制,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生态体系。三是彰显大国使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做出节能减排的庄严承诺,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逐步现代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普惠众生、造福人类的真挚情怀,展示了作为负责任大国执政党的使命担当,这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高度认可和积极回应。囊括生态共同体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利于推动清洁、美丽、和谐的世界家园建设,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和平发展和永续发展,最终一定会造福全人类。

责任编辑:杨建平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