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为了给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文章从“互联网+”促进家校共育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从构建教育平台、引导家长参与以及完善评价体系三个角度阐述了“互联网+家校共育”的优化策略,以期有效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教育;家校共育;途径
一、引言
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和家长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这表明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如果教师没有搭建好和家长沟通的桥梁,没有家校共育的意识,就会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学校学习时,小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鼓励和理解,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同。给孩子的成长创设充满爱的环境,是家校共育的目标所在。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教育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家长教育则是有益的补充,家长的配合和支持相当重要。本文将就家校共育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师工作难度加大,心理压力有待缓解
家长和教师沟通的渠道拓宽之后,产生了不少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了,还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不管是微信群、QQ群还是钉钉群,其存在的根本是解决孩子教育的问题。有些家长的边界感不强,习惯将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抛给教师,并且要求及时有效的回复,甚至在教师休息时间频发消息,无形中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此外,有些家长性格比较执拗,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无法做到理性沟通,稍有不满就会将沟通群当作发泄情绪的空间,散布一些负面消极的内容,对于家校共育非常不利。
(二)家长配合不够默契,参与度有待提高
良好的家校共育关系是建立在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基础之上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学校的家校共育遇到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长的配合度和参与度不高,部分家长对于学校建立的沟通渠道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屏蔽群消息,导致信息接收不及时,影响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推进。有些学校还会开放公众号,定期发布学校活动信息,但是阅读量常年没有增加。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学生依赖性增强,主动性有待提高
随着家校合作共育平台的推广和应用,学校基本上都会通过其发布通知,比如活动通知、作业布置等,看起来好像更加简单和方便,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了惰性,导致其不重视作业记录,对学校的很多活动漠不关心,认为这是教师和父母的事。还有一些孩子认为家长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对他们是一种束缚和限制,因此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这和家校共育的初衷是相悖的。
三、“互联网+”促进家校共育的发展
首先,“互联网+”有助于拓宽家校共育渠道。小学阶段学生的各项能力还在形成之中,教师的引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一言堂”,因为小学生除了在学校以外,大部分时间在家里,父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提升家校的黏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组建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家长开放日以及开展家访等活动,都是促进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这些传统的方式虽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尤其受时空的限制比较大,所以在频率和深度上都有待优化,部分活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家校共育渠道不够通畅的问题,促进了沟通方式的转型。比如学校开始搭建网络技术平台,为家校共育工作开辟新的方式,网络家长学校以及家校互联已经在国内的一些学校投入使用,还有微信群、QQ群和钉钉群等也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渠道。
其次,“互联网+”促进了家校信息的及时有效互通。因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统一发送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或者误解,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改变了家校沟通的固有模式,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有了更高的知晓度和理解度。家校合作共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从单纯的文字信息推送到图文结合、音视频结合等多种方式,教师和家长能就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行为表现情况及时反馈和交流。对于家长而言,不仅能够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对教学内容、管理模式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教师而言,信息的交互使其更加熟悉学生的情况,便于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管理和规范学生,充分发挥家校资源共享的作用。
再次,“互联网+”使学校和家庭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对避免学生出现不健康的道德行为问题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是网络游戏以及娱乐软件给小学生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因为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发挥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传统的家校共育方式存在较大的不足,解决问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互联网家校平台大大缩短了这个时间,有问题可以及时反馈,有助于家庭关系与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四、“互联网+家校共育”的优化策略
(一)構建“互联网+”家校共育平台
“互联网+”时代需要坚持家校共育理念,对教育方式和途径进行调整。构建更加完善和科学的家校教育平台是目前应该做的基础且重要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具体的实施策略。
第一是优化学生管理方式,除了微信群、QQ群和钉钉群以外,还应该开放家校通,实现学生管理的高度信息化,促进家校共育水平的提升。
第二是教育教学方面,及时搭建家校网络资源平台,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微课程,丰富教学资源,让家长也参与学校教育,了解学校课程开展的具体情况,强化其对学校的认同和理解。
第三,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言,建立在线家校共育平台,让学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在做测试时,可以借助一些学习app实现对作业的优化,让大数据发挥作用,评价和分析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家长也可以随时获取孩子学习的信息,自然而然,家长和学校的黏度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提高“互联网+”家校共育中家长的参与度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般,尤其需要花费心思,不仅要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绝对不容缺失的,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由于目前的家校共育中存在家长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破解难题的路径。小学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可行的办法,激发家长的活力。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与家长开展遠程互动,打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丰富与家长的互动方式,让家长能够主动积极参与进来,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由于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困扰,学校应在线为家长答疑解惑,召开讲座等,改变他们错误的观念,进而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和发展。
(三)完善“互联网+”家校共育评价体系
家校共育还有一个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就是评价。建立和完善“互联网+”家校共育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实现教育质量评价和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网络化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和加快构建由大数据支撑的评价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科学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方式把评价的结果更加公平公正地呈现出来,从而有效激发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家长的建设性意见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是十分精准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要全面,切忌以成绩为主的观念,应当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发展状况都纳入评价体系,而且主体要全面,学生、家长、教师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家校关系的有序健康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逐渐深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等重要,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提升家校共育质量功不可没。但由于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较短,发展进程不一,所以仍然还存在诸多问题。小学教师还需要深入研究,持续探索,因时代发展而变,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安晓燕.“微时代”下的家校共育[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01):7-8.
王培颖,姜仁健.“互联网”家校共育实证研究中的行与思[J].现代教学,2017(18):65-68.
杨喜兵.论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家校共育[J].成才之路,2018(03):35.
江玉欣.搭建网络平台构筑家校共育的和谐乐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8):68-69.
彭丽云.班级QQ群:高校班主任德育的新天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37-39.
李彩霞.微信群在城乡小学家校共育中的比较研究——以L市为例[J].名师在线,2017(24):85-86.
戴燕峰.论互联网在家校共育中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18(26):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