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岳飞,赵鑫,方向
(1.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3;2.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长沙 410014)
随着网购全方位地兴起,网购商品的范围也迅速扩大到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螺丝钉大到空调冰箱,商品的包装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虽然产品包装自身具有保护、储存和美化产品的功能,但目前快递包装物不能再利用、包装材料不能被降解,到了消费者手中大多被随意丢弃。长此以往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也浪费了大量资源,而我国尚未形成以规制和促进包装产业绿色发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就快递绿色包装发展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快递业绿色发展的关心和重视[1],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国家扶持快递业绿色包装行业发展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2]。加之民众的绿色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快递业绿色包装得到了国家与社会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发展现状良好且有很大潜力。
一是构建了电商企业与快递企业的绿色生态链。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 年1 月发布了《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该项文件强调了绿色发展理念,明确指出发展物流绿色生态链需要依靠促进资源集约、推广绿色包装、推动绿色运输三线发力[3]。二是为快递业建立了绿色生产消费的制度导向。2018 年5 月,国务院颁布了《快递暂行条例》,该文件从行政法规立法层面对快递业的绿色发展予以引导和保障[4]。三是加快了快递包装绿色产品的推广应用。2020 年3 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邮政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邮政局按照“统一管理、共同规范、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根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和管理,共同组织推动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工作。
越来越厌恶过度包装是民众绿色环保意识增强的有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城市社区一边在倡导垃圾分类,一边又在不断产生各式各样的垃圾。购买100 克的茶叶,包装却重达2.5 千克;网购商品的包装里三层外三层;商场里的“天价月饼”等事件的发生都是过度包装下的不良产物。各种各样没有必要的包装,加重了垃圾分类的负担,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当前,民众开始意识到,在继续大力宣传推广垃圾分类的同时,与链条末端的分类相比,从源头上减量同样不容忽视。因此现在许多人在商场购物或网购中都会主动拒绝过度包装,人们购物比过去更强调节约与实用,总体看来民众的绿色环保意识普遍有所增强。
绿色包装在2016 年被国内业界重视,随后得到快递行业的积极响应。虽然绿色包装尚处于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但在市场各方的努力下,如今快递业的“绿色行动”蔚然成风:中国邮政推行胶带“瘦身计划”;苏宁等电商平台推进生鲜领域冷链保温箱的循环使用,发布绿色物流共享行动“青城计划”;京东青流计划2020 年绿色包装目标是供应链端到端减少一次性包装使用量100 亿个;菜鸟计划在2020 年让中国所有包裹用上环保面单,一年覆盖400 亿包裹[5]。随着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快递行业将进一步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随着网购成为主流,快递业迅速崛起。2020 年5 月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最新《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快递业务量预计完成73.0 亿件,同比增长39.6%;快递业务收入预计完成810.0 亿元,同比增长31.0%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http://www.spb.gov.cn/xw/dtxx_15079/202006/t20200604_2285433.html.。我国各类快递包装材料消耗量从2000 年的2.06 万吨增长至2018 年的941.23 万吨。若不实施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依照当前快递业的发展趋势,2025 年,我国快递包装材料消耗量将达到4127.05 万吨,为实现快递业的“绿色包装”带来巨大的资源负担和环境压力[6]。
政府的科学管理为实现快递业“绿色包装”提供保障。近年来,国家针对“绿色包装”制定了一系列包装工作实施方案及快递新标准等政策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在施行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是政府监管空白点大。快递业“绿色包装”产业链不仅包含包装供应商、物流企业、电商卖家等多种主体,也关系着成千上万的消费者用户,在统一监管与协调上存在困难,对于拒不接受“绿色包装”的群体缺乏相应的考核与处罚措施,对于使用“绿色包装”的群体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快递业“绿色包装”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大工程,只有多方共同发挥合力才能起到实效,每一方主体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绿色包装”的实际行动中来。我国快递业务量及快递收入逐年上涨,然而快递包装材料的业务量和消费量的不断增长,同时也给末端带来了极大的配送压力,以及巨大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负担。
图1 2012—2020 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及增速②资料来源:国家邮政局数据整理。
图2 2012—2020 年中国快递业务收入及增速③资料来源:国家邮政局数据整理。
二是新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并非强制性标准,对于各个主体的约束力不强。原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新修订的《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针对快递包装推荐性国家标准,如何真正实现减量绿色发展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值得深思。就实行包装减量化这一原则来看,快递业寄送的物品种类细分可高达上百种,是否要详细规定每种物品的包装材料、包装层数、包装填充物、包装造型与结构、包装外观的图形色彩和文字版式,过度包装的概念又该如何精准定义,都应该进行深入和充分的思考。减量化不单单是字面意思上的减少包装层数,还包括包装结构减量化、包装材料减量化、设计元素减量化,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减少对资源的损耗,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资源利用率。这些都亟须制定一个统一的执行标准,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
目前,英国的纸质包装回收率可以达到85%,荷兰达90%,而美国则高达93%。反观我国,包装垃圾的整体回收率不到20%。建立上下畅通的回收利用体系是实现快递业“绿色包装”的关键一步。
一是快递业逆向物流体系不受重视。快递业现在建立了十分完善的正向物流体系,但快递业要想绿色发展,则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需要相辅相成。逆向物流的主体多是制造企业,通过对包装的回收、处理、再使用等过程,形成货物、包装物以及相关物流信息从最终客户向生产制造企业方向流动的完整体系,最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是快递业“绿色包装”的供应体系、回收体系、综合治理体系还没有实现全面覆盖。目前,快递存放点设置了存件柜,但专门的回收柜覆盖较少。实现“绿色包装”,一方面是消费者的回收配合度,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接受度。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配送员和打包员的工资与快递单量直接关联,“绿色包装”不仅会增加打包人员的时间,而且影响配送员的效率。如果选择即时回收包装,等待顾客开箱取货的这段时间,是配送员的时间空窗期,导致企业缺乏“绿色”动力。
三是包装回收的效益不高。从包装本身看,快递多用胶带打包,一次使用后破损大,难以再次循环使用。从快递物流企业效益看,推广快递“绿色包装”,企业需要在多条运输线、回收线上增加成本,而且缺乏国家约束,企业没有强制推动力。从广大消费者来看,其本身的绿色环保意识不强,不愿意付出额外的费用去选择“绿色包装”。
为了确保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用户在寄送快递之前,经常将货物包装成多层,小盒子外面套大盒子,或者用胶带将它们包裹起来,里面放置各种填充物。这种传统的过度包装给实现“绿色包装”带来很大阻力。
一是绿色性与包装其他性质之间的冲突影响“绿色包装”。目前使用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有光降解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环境降解材料,主要成分包括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但是这些材料的原材料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批量小且利润过低,限制了其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7]。如聚乳酸(PLA)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制造高光学纯度(98%~99%)的乳酸。传统的乳酸菌发酵过程中,维持高水平发酵效率的关键在于浓度、温度、pH 值等的控制以及高活性发酵菌的培养。当前,生物降解包装袋成本较高,快递企业的利润空间有限,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企业成本与利润的考量,高成本的可降解塑料目前没有取得广泛应用。而使用成本较低的纤维素、淀粉、甲壳素、蛋白质等自然界随处可取的物质为主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受产品性能和用途的限制,部分产品的使用性能相比传统材料还不尽人意,未在环保市场全面推广。因此,如何在包装的设计性、功能性、成本性、绿色性四个要素之间进行取舍和平衡,成为考验快递业“绿色包装”的一大难题。
二是新型包装材料研发进展较慢。为降低绿色包装原材料在提取、加工、回收等环节产生的成本压力和环境压力,我国正在研究新型生物降解包装材料,但是生产企业的研发、生产、市场应用验证及回收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非关税壁垒是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绿色包装壁垒受到各国广泛关注。我国的包装行业起步晚,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落后,尚未建立能与国际认证标准接轨的绿色包装标准,因而限制了我国商品的进出口额,应引起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相较于发达国家完备的法律法规,我国缺乏对“绿色包装”专门制定的完整的法律法规。我国现在对“绿色包装”进行约束的规范大多还是来自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包装资源回收利用暂行管理办法、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规定、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和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其他相关法规[8]。目前只有北京、山东、浙江等地发布了快递电商绿色包装通用标准[9]。
快递业绿色包装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设计—研发—生产—认证—流通—监管—回收—重复利用”八个环节。实际上快递业只在流通环节落实“绿色化”,能够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绿色环保的号召,在运输物流中使用节能运输车,设计最佳运输路线,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然而,部分企业过于注重生产成本,在学习应用国际标准方面流于形式。
快递业绿色包装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快递业的方方面面,从原料升级优化到包装产品的制作、回收处理等多维度、多环节的系统革新。单靠政府、企业、消费者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而缺少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的绿色标准化体系、强大的绿色技术支撑、完备的回收系统中任何一部分,都直接影响着快递业绿色包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快递业绿色包装在我国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在此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但随着制约快递绿色化发展多维困境的升级,相关配套措施始终无法很好地消除多维困境给快递业包装绿色化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要优化快递包装整个生命周期的监管机制。首先,健全生产端的监管法律。在包装产品的源头上,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生产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包装产品,同时给予相关企业财政补贴[10]。其次,逐步完善对快递包装实施有效跟踪监管的制度,最大限度地对快递业绿色包装实施监管[11]。最后,形成制约性监管体系。设立一个平行于邮政局的市场监管组织,让政府和市场监管并轨运行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态势,破除当前监管主体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困境。
另一方面,要细化快递包装物回收循环利用体系。首先,要明确快递包装物的回收责任主体。快递包装行业涉及众多主体,利用物流公司在快递包装使用和回收方面极佳的便利性,让其作为主要回收责任主体最为合适。其次,建立回收比率量化考核的法律体系。由政府部门下达快递包装物回收量化要求,相关责任主体自主贯彻施行。最后,丰富快递包装物的回收方式。除了传统的政府主导的集中回收和快递企业方的回收方式外,我们可以借鉴德国设立“绿点”非营利性股份公司④德国回收利用系统(DSD 系统-绿点),是一家由多个制造商和经销商共同成立的非营利性的股份公司,该公司只对印有绿点标识的包装产品进行回收。该系统使得具有回收责任的企业(按照重量或者体积)用付费的方式从回收义务中解脱出来,由DSD 公司统一承担企业回收义务。该系统与市政废弃物管理机构并行运作而且是分离的,但必须每年向政府提交流量证明,验证其完成了包装法中所规定的回收比率。,建立第三方回收系统。
在快递包装物回收中,虽然我国快递业绿色包装秉持“3R1D”原则(Reduce、Reuse、Recycle、Degradable,减量化、重复使用、循环再造、可降解),但对快递包装的类型、尺寸规格、材料、包装结构等并未形成统一标准,因而造成快递包装物的大小参差不齐,并存在许多不可降解的材料,使得回收效益低下。
一方面,构建完整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其前提就是立法保障,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快递包装生产原材料、包装物品的用量及相关运输、储存各方面进行标准化规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全生物降解物流快递运输与投递用包装塑料膜、袋》(已于2020 年10 月1 日起实施)规定了用于物流快递运输和投递的膜、袋要符合全生物降解的要求。此外,对于其他相关的包装、运输、标志、储存等方面也制定了国家标准[12]。这项规定对健全快递业绿色包装标准体系具有标志性作用。
另一方面,加速推广快递绿色包装产品的认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邮政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我国快递业绿色包装产品的认证工作要按照“统一管理、共同规范、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进行,要尽快将其落到实处,加强政府对相关部门或企业的协调和管理,多方共同推动绿色包装产品的认证工作[13]。通过政府相关机构或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的产品粘贴绿色产品的标识,极大地便利绿色产品的使用、流通和回收。
快递业绿色包装的实现,涉及众多主体,根据各主体的作用属性,大致可分为三类:政府、相关企业、消费者。三个主体在促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发展中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首先,政府作为快递业绿色包装发展整个系统中的基本盘,在快递业领域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始终以绿色化发展作为其第一要义,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引领快递业包装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并有力地推动各主体的协调合作,稳步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的实现。
其次,在快递业包装中所涉及的企业包括:快递包装的生产企业、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等,这些企业都是实现快递业包装绿色化的主要主体。一方面生产企业在包装源头发挥管制功能,推动快递包装生产企业使用绿色环保材料进行包装产品的生产[2]。另一方面,电商企业和物流公司联合治理快递过度包装、运输损耗、回收处理困难等困境。
最后,消费者是快递包装的最后使用者。一方面,可以以淘宝、京东、苏宁易购、唯品会等APP 为载体进行相关政策和环境保护教育短片的公益性宣传,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对将快递包装移交到回收地点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消费者积极参与到快递包装回收工作的动能。
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的实现都是在众多支撑因素下进行的。在保证充足资金投入的前提下,政府应积极促成企业与相关领域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桥梁的搭建,助力快递业绿色包装的技术含量全面提升。
首先,完善绿色技术发展的财税体系。除了政府对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创设专项资金外,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财政支撑体系。此外,贯彻落实绿色税收政策,对新能源开发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绿色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给予减免税收及财政补贴政策支持。
其次,提升快递业绿色包装的技术含量。一是积极开展可降解新型环保包装材料的研发活动。二是推广使用太阳能式的光伏循环绿色包装,使包装物能够充分折叠回收循环利用[14]。三是推进商品包装的智能化。通过技术升级,利用相关仪器对商品进行扫描即可得出最优商品包装方式[15]。
最后,规范绿色技术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关于绿色技术的信息数据库,加强企业、相关领域高校、科研机构等研发主体间的技术联盟,促进主体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创新“互联网+绿色产品”的服务模式,搭建联系包装生产企业、电商企业、快递公司、消费者四者之间供需的综合服务平台,使绿色产品更好地投入到市场。
为了提升快递包装物的回收利用率,初步构建了由包装生产企业、物流公司、电商企业、自营电商企业、第三方回收企业及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快递包装物回收利用系统,参见图3。
图3 快递包装物回收利用系统
首先,政府作为主导者统筹协调相关主体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其实施。其次,在政府财政支持下,一方面包装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要秉持3R1D 原则进行生产和包装;另一方面由消费者、物流公司、第三方回收企业、自营电商企业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回收系统。最后,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辅助实施的形式构建消费者投放或返还快递包装物的奖惩机制。结合各电商企业或物流公司对消费者的快递信息进行跟踪监控的积分式APP,当消费者成功取件时,及时跟踪消费者是否将快递包装物投放或返还回收点。如消费者成功投放或返还一次快递包装物则记录+1 分,如一周后没有消费者快递包装物成功投放或返还的记录则记-1 分。以一年积分为准,对消费者快递包装物返还积分的正负高低进行等级评价,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或惩罚,以此强化回收系统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