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琼,张永银,林小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广东 佛山 528300)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74.1%[1]。本病临床表现以肩臂灼痛、肩关节运动障碍、手部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为主要表现,影响患者肢体康复进程,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患手运动功能永远丧失,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2]。目前临床研究普遍认为,早期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避免不可逆性功能损伤的发生均有着重要的作用[3]。我院脑病科应用中药竹罐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肩手综合征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脑病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合并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组,观察组女12例,男18例;年龄45~79(53.42±10.25)岁;病程8~30(11.35±2.15)d。对照组女14例,男16例;年龄47~78(52.12±10.26)岁;病程7~30(12.38±2.1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及《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5]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且符合《临床疼痛治疗学》[6]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79岁;②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③患者意识清楚,无交流、认知障碍;④患侧肢体皮肤完整,无破损;⑤患者及家属愿意接受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病情不稳定,有严重合并症者;②意识不清、失语、有认知障碍者;③中风前有肩关节病或肌肉病者,或肩手综合征Ⅱ、Ⅲ期患者;④患侧肢体皮肤破溃、过敏;⑤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⑥依从性差或自行退出等因素导致无法完成试验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采用功能训练治疗。①主动和被动训练: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即患者取仰卧位,做上肢上举动作,或做握球、拧毛巾等主动运动,协助患者进行肩关节外展、腕关节内收以及前臂旋后等被动活动,每次10~15 min,每天2次。②保持良肢位的摆放:指导患者坐位时将患肢置于桌上或膝上,避免患手悬垂,仰卧位时,患侧肩放在枕头上,保持肩前伸、外旋,上肢放在枕头上,外展20~40°,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掌心向上;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向前平伸外旋,上肢和躯干呈90°,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患侧卧位时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患肩前屈90~100°左右,上肢放在枕头上。③按摩疗法:对患侧手指、手掌、腕关节、前臂以及肩关节进行向心性按摩,按摩由慢而快、由浅及深、先轻后重;每处按摩3~5 min,每天2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2 观察组 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予中药竹罐联合穴位按摩治疗。①穴位按摩:采用“摩、揉、按”依次对患侧肩髎、太渊、合谷、曲池、手三里、尺泽、内关、外关等穴位进行按摩,每穴2 min。②中药竹罐疗法:将桂枝、五加皮、红花、宽筋藤、醋没药、威灵仙、细辛、王不留行、忍冬藤、防风、荆芥穗、艾叶等中药(温经通络方)用电饭煲加水1 000 ml煎煮1 h,然后把竹罐投入药汁内同煮20 min备用。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暴露患肢,用长镊子将药罐提起,迅速倒扣于干毛巾上,甩净罐内沸水(10次),然后趁热吸负在患肢阿是穴、肩髎、太渊、合谷、曲池、手三里、尺泽、内关、外关等穴位上。留罐10 min后起罐,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7]。②运动功能。采用运动功能Fuel-Meyer量表(FMA)进行评价。FMA量表上肢部分包含33个条目,各条目均采用3级评分法(0~2分),总分0~66分,分值越高表示上肢运动功能越好[8]。③手肿胀程度。参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上册)》相关标准[9]评估患者上肢肿胀程度,患部无明显肿胀,计为0分;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凹陷轻度消失,计为1分;关节肿胀部位与骨突出部位相平,计为2分;关节肿胀明显,有关节积液,肿胀处高于骨突部,计为3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肢肿胀越严重。④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1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的VAS、FMA、手肿胀程度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FMA、手肿胀程度、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分,x±s)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有研究指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偏瘫侧上肢出现肌张力改变或异常运动模式等因素有关[11]。中医学将肩手综合征归属于“痹证”“中风”等范畴,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为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气血亏虚,标为气滞血瘀、脉道不利,不通则痛,故临床治疗应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12]。本研究把中药与竹罐相结合,既能发挥拔罐时的机械作用和温热作用,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调整免疫功能;又能发挥中药的药物作用,中药竹罐疗法能使拔罐局部毛细血管迅速扩张,药物有效成分经过皮肤黏膜的吸收进入体内,从而祛除筋肉血脉中的风寒,逐其湿气,使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利,达到消肿止痛、除湿逐寒、通利关节的作用。
中药竹罐疗法选用的中药是温经通络方,方中的桂枝、艾叶助阳行气,温经通络;五加皮、威灵仙祛风除湿,通利关节;红花、醋没药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细辛、防风、荆芥穗祛风散寒止痛;王不留行消肿通络;宽筋藤舒筋活络、祛风止痛;忍冬藤清热通痹。现代药理研究[13-15]表明,温经通络方中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消肿作用。拔罐所选的穴位中,肩髎、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有祛风湿、活血止痛、通络的作用;合谷、曲池、手三里为阳明大肠经穴位,有通经利关节、活血化瘀作用;太渊有理血通脉、补气虚作用;尺泽配合谷穴有行气活络、祛瘀止痛作用。穴位按摩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功效[16],将其应用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能起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滑利关节,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疏通肩部血脉,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及肌肉营养状态,防治肌肉萎缩、肌腱韧带粘连、挛缩,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17]。中药竹罐疗法联合穴位按摩通过穴位的刺激及经络的传导直达病所,达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从而增强拔罐的治疗效应[18]。
综上所述,中药竹罐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既能发挥拔罐时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又能发挥中药药物作用,有效缓解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