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NG综合法诱导大鼠胃癌形成的胃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研究

2021-07-19 03:35林倚莉王煜姣贾庆玲谭人千易志荣凌江红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造模黏膜表面

林倚莉,王煜姣,贾庆玲,谭人千,易志荣,李 莉,凌江红,

(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3.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重庆 402160)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由于诊断晚、预后差,成为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发病率高居全球恶性肿瘤第五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GC的患病人数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1-2]。胃癌的发生经历了正常胃黏膜-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癌等阶段,其中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和高级别异型增生病变有更高风险发展为GC[3]。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称为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是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深入研究GPL对于降低GC的发病率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组采用MNNG综合法诱导GC大鼠,研究该法诱导GPL大鼠和GC大鼠的最佳成模时间,观察GC形成过程中胃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的变化,以期初步探讨MNNG综合法诱导GC大鼠形成过程中的胃黏膜病变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SPF级雄性SD大鼠,4~6周龄,体质量180 g左右,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生产许可证号:SCXK(桂)2020-0003;使用许可证号:SYXK(桂)2020-0004。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动物房。

1.2 试剂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购自梯希爱(上海)化成工业发展有限公司(货号:M0527);二甲基亚砜(DMSO)购自北京索莱宝有限公司(货号:D8370);水杨酸钠购自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货号:S104176);盐酸雷尼替丁胶囊(佛山手心制药有限公司),0.03%雷尼替丁SPF级大鼠颗粒饲料由江苏省协同医药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制作;HE染色及相关试剂耗材由广西医科大学科技楼免疫组化实验室提供;电镜及相关试剂由广西医科大学电镜室提供。

1.3 主要仪器 电子分析天平(日本Shimadzu公司);组织脱水机、石蜡包埋机、切片机、摊烘烤片机均为德国Leica公司产品;UC7超薄切片机(德国Leica公司);HT7700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日立公司);BX53F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1.4 药物配置 取5 g的MNNG粉末,加入DMSO溶液约30 ml,使其充分溶解,再用超纯水定容至浓度为17 mg/ml的母液,置于4℃冰箱避光保存,临用前再取适量母液用超纯水稀释至浓度为170µg/ml。

1.5 动物分组及模型复制 36只大鼠予正常饮食适应性喂养1周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各18只,正常组予常规自由饮食,模型组参照文献[4]采用MNNG综合法复制GC大鼠模型:①自由饮用MNNG溶液:取浓度为170µg/ml的MNNG溶液供大鼠自由饮用,每24 h更换1次,饮水瓶用锡箔纸包裹;②饥饱失常法:进食2 d,再禁食1 d;③化学药物损伤法:喂食含有0.03%雷尼替丁的颗粒状SPF级大鼠饲料,于禁食当天下午用2%水杨酸钠溶液10 ml/kg灌胃。由于疫情管控原因,造模第35~46周委托动物中心老师代予170µg/ml的MNNG溶液供大鼠自由饮用,并喂食含有0.03%雷尼替丁的颗粒状SPF级大鼠饲料,此期间内模型组大鼠死亡2只。

1.6 样本采集与观测指标 观察两组大鼠在造模过程中的一般情况,如皮毛光泽、活动度、精神状态、饮食量及体质量变化。分别于造模第20、24、28、32周末从两组中各随机处死3只大鼠,第48周末处死余下的大鼠。剖腹取胃小弯-胃体-胃窦的胃组织全层两块:一块用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用于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另一块用4%戊二醛固定,电镜下观察胃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2 结 果

2.1 大鼠一般情况 正常组大鼠体态正常,皮毛顺滑光泽,精神良好,行动敏捷,饮食饮水量大,大便成形,呈黄色颗粒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型瘦小,皮毛无光泽,毛发松散,掉毛多,精神倦怠,喜静卧或昏昏欲睡,行动迟缓,饮食饮水量明显减少,体质量显著降低,大便多不成形,色黑,臭秽。

2.2 肉眼观察大鼠胃组织 正常组大鼠胃部外观大小形态正常,剖开胃组织后偶见饲料残渣,胃体部黏膜呈暗粉色,胃窦部黏膜呈粉白色,黏膜表面平整光滑,黏膜皱襞规律排列。与正常组比较,20周、24周模型组大鼠胃部外观体积变小、形态正常,胃体部黏膜呈暗粉色,胃窦部黏膜呈粉黄白色,胃壁变薄,黏膜表面尚平整、欠光滑,皱襞走向紊乱,皱襞变浅。28周胃黏膜表面部分可见散在出血点。32周胃体部黏膜呈浅暗粉色,胃黏膜表面不平整,部分可见颗粒状结节。48周模型组大鼠剖腹后可见胃部胀大,剖开胃组织可见大量臭秽黄褐色液体流出,胃体部黏膜呈淡暗粉色,胃窦部黏膜呈灰白色,胃壁变薄,黏膜表面缺乏光泽、不平整,皱襞走向紊乱,皱襞变浅或消失,胃窦部表面可见大小不规则的结节状肿物。见图1。

图1 肉眼观察下各组胃组织形态

2.3 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 正常组胃黏膜上皮结构完整,固有层腺体形态正常,排列整齐规律,未见炎性细胞浸润。20周模型组大鼠可见胃小凹加深,腺体腺体排列相对较整齐,形态尚规则。24周、28周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腺体无明显萎缩,腺体拥挤,形态不规则,排列稍紊乱,可见杯状细胞。32周模型组大鼠腺体拥挤,形态不规则,可见复层及背靠背改变,个别腺体囊状扩张,细胞核深染、增大、异型,可见杯状细胞。48周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腺体减少,排列紊乱,细胞核呈柱状或杆状,细胞呈多形性,异型性明显,细胞核浆比增高,胞核增大,胞浆少,嗜碱性,可见较多核分裂象。见图2。

图2 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观察(×400)

2.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变化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细胞间可见紧密连接数量较多、桥粒数量减少,连接复合体张力微丝减少、消失。20周、24周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轻度固缩,细胞核轻度固缩,局部核周隙略显增宽,线粒体数量丰富,略显固缩、较小,线粒体“空泡化”现象,膜内基质电子密度高,嵴扩张,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表面有核糖体附着,细胞间隙局部增宽。28周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轻度水肿,胞内细胞器略显肿胀,微绒毛稀疏、局部脱落,表面黏液消失,内质网池内可见絮状物聚集,内质网潴留。32周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坏死趋势,胞内基质电子密度高,微绒毛脱落,细胞核崩解,核膜消失,染色质游离,线粒体数量减少,黏原颗粒数量减少,大小不一。48周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凋亡趋势,胞内细胞器肿胀、空泡变,细胞膜局部破损,细胞器游离,细胞核固缩,异染色质边集,核周隙增宽,个别细胞染色质块状凝集,核碎裂,线粒体明显肿胀、变大,膜内基质变淡,嵴减少。见图3。

图3 各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TEM,×5 000)

3 讨论

GPL是正常胃黏膜向GC转变的重要阶段,包括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目前GC及GPL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较多,在造模动物的选择上,主要以雄性SD和Wistar大鼠为主,年龄多选择4~8周的未成年大鼠或新生儿鼠,体质量50~200 g不等[5]。在造模方法的选择上,主要有化学药物诱变法、物理方式刺激法、免疫造模法、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制法以及手术造模法,其中,因化学药物诱变剂MNNG不依赖于酶的代谢,可直接作用于胃黏膜诱发癌变,模拟人体过多摄入硝酸盐而在胃中产生致癌物质的过程,使其成为目前比较常用的造模方法[6-7]。然而由于单用MNNG造模周期长,它常配合其他因素使用以缩短造模周期[8]。本研究采用MNNG自由饮用、饥饱失常法配合化学药物损伤法复制GC大鼠模型。饥饱失常法模拟人体不规律饮食,水杨酸钠模拟临床中非甾体抗炎药对胃黏膜的损伤,通过对局部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炎性反应,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破坏胃黏膜屏障;另外,雷尼替丁可抑制胃酸分泌,与水杨酸钠共同造成胃内环境弱酸性,促使硝酸盐转为亚硝酸盐,加快MNNG诱导作用[9-10]。

胃组织发生恶性肿瘤之前常历经持续多年的癌前病变过程,CORREA[11]于1988年首次提出GC的级联发展模式: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即慢性胃炎“炎癌转化”模式。胃黏膜上皮细胞是器官特异性的“屏障”,在发生感染或损伤时刺激趋化因子产生来诱导快速免疫反应,从而起到保护下层组织的作用[12]。有研究发现[13],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在GC形成过程中经历着炎性反应-空泡样变与黏液湖-组织异型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微血管病变-癌变-转移。GC的发生可能与胃上皮损伤引起的一系列细胞反应有关,包括细胞空泡化、质膜透化、内体和溶酶体功能的改变、线粒体功能的破坏、自噬的调节、细胞凋亡、坏死和T细胞活化的抑制等[14-15]。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均为维持细胞平衡的重要机制,GPL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由于存在一些特异性基因突变,引起细胞的防御应激机制,不能发生凋亡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处于持续增殖状态,促使其向肿瘤发展[16]。

本研究使用4~6周龄、体质量180 g左右的雄性SD大鼠,采用170µg/ml MNNG溶液自由饮用、喂食含0.03%雷尼替丁饲料、灌服2%水杨酸钠溶液配合饥饱失常法复制GC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饮食、饮水量减少,体质量减轻,大便不成形,说明GC形成过程中存在消化不良的症状。24周模型组大鼠胃组织皱襞变浅、出现杯状细胞、胃黏膜上皮细胞轻度固缩,出现线粒体“空泡化”现象;28周胃组织表面可见散在出血点、杯状细胞增多、胃黏膜上皮细胞轻度水肿,内质网潴留;32周胃组织表面部分可见颗粒状结节、出现异常增生、细胞坏死趋势,微绒毛脱落,细胞核崩解;48周呈胃癌、细胞凋亡趋势,胞内细胞器肿胀、空泡变。24周模型组大鼠胃组织可见杯状细胞,说明此造模方法可于造模第24周成功建立GPL大鼠模型。32周模型组大鼠胃组织出现异型增生,原实验计划拟对造模第36周和40周大鼠胃组织进行研究,但由于疫情防控期间管理规定未能按计划实施,疫情期间模型组大鼠死亡2只,故动物中心准予开放后仅取造模第48周大鼠胃组织进行研究,发现模型组大鼠均已癌变,因此推测癌前病变向癌症转变的时间可能在32~48周。

猜你喜欢
造模黏膜表面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促进术后康复的效果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优势与劣势再认识
蛋鸡输卵管炎造模方法的筛选与验证
太阳表面平静吗
SD大鼠哮喘模型建立方法及评价的比较研究
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探讨
大鼠失眠模型造模中对氯苯丙氨酸混悬液改良法的探讨
表面与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