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万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群体常见骨折[1],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一般由跌倒外伤所致。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然而,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易出现隐性失血,导致患者术后贫血情况加重[2,3]。隐性失血对术后康复不利,并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或血栓性疾病风险;因此如何减少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氨甲环酸属于抗纤溶药物[4],在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为明确氨甲环酸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效果,本研究择取了75 例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批准。选取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本院收治的75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并符合《实用骨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者;②均接受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且能够耐受者;③术前未进行抗凝治疗者。排除标准:①陈旧性骨折、病理性骨折的患者;②存在血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凝血机制障碍者;③存在肝肾功能障碍或其他骨科疾病者;④存在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者;⑤存在治疗相关禁忌证或对相关药物过敏者;⑥因意识障碍等因素导致不能配合完成此次研究者。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 例)和观察组(38 例)。对照组男16 例,女21 例;年龄57~76 岁,平均年龄(66.85±3.08)岁;受伤至治疗时间4~17 h,平均时间为(11.01±2.34)h;致伤原因:跌伤21例,交通事故6例,其他10例。观察组男18 例,女20 例;年龄58~77 岁,平均年龄(66.90±3.10)岁;受伤至治疗时间5~18 h,平均时间为(11.05±2.32)h;致伤原因:跌伤20 例,交通事故伤7 例,其他1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术前1 h 予以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00 ml/次。观察组:术前15 min 将1 g 氨甲环酸与0.9%氯化钠注射100 ml 混合,进行静脉滴注;术中扩髓完成后,将鸡尾酒混合液(罗哌卡因100 mg、生理盐水50 ml、氨甲环酸1 g、肾上腺素0.1 mg)注入到髓腔,后放置髓内钉;在切口缝合前,于切口周围软组织注射鸡尾酒混合液50 ml。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以及术中隐性出血量、显性出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前、术后1、3、5 d 时对两组患者的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5 ml 进行离心处理,离心速率、时间分别为3000 r/min、10 min,应用江苏康尚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血红蛋白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水平;同时在术前、术后5 d 时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测定PT、APTT、INR。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吸引瓶液体量-冲洗液量+称重法测定纱布含血量,失血总量=术前血容量(PBV)×(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后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压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血红蛋白 术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5 d 的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13.09±3.30)、(110.17±3.04)、(102.56±4.11)g/L,均高于对照组的(100.35±3.18)、(91.94±2.25)、(86.87±3.44)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g/L)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g/L)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aP<0.05
2.2术中隐性出血量、显性出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 观察组患者隐性出血量(510.42±120.64)ml、显性出血量(128.95±36.76)ml、总失血量(639.37±157.40)ml、输血量(108.74±26.33)ml 均低于对照组的(816.31±136.89)、(209.50±64.25)、(1025.81±210.14)、(207.63±36.80)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中隐性出血量、显性出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比较(,ml)
表2 两组术中隐性出血量、显性出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比较(,m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凝血功能 术前,两组患者PT、APTT、INR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患者PT、APTT、INR 水平较术前均增高,但观察组患者PT、APTT、INR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89%与对照组的13.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90%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在老年群体中。针对无绝对手术禁忌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该病以老年患者居多,此类患者的机体代谢功能、造血功能差;同时骨折部位血供丰富[5],骨折自身以及术中扩髓等均会导致松质骨面渗血,大量血液进入到肌肉或组织间隙[6],进而导致隐性出血。临床若未及时针对隐性出血采取相应的措施,患者会出现贫血,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应及时评估患者围术期血容量及隐性出血量,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期间的隐性出血。
氨甲环酸是一种临床应用普遍的抗纤溶药物,其止血机制在于:阻断纤溶酶原分子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破坏纤维蛋白和纤溶酶原的结合[7,8],降低纤溶活性,进而起到止血作用。此次研究中,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够通过血液快速竞争性结合纤溶酶原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防止激活纤溶酶,可使凝血斑块稳定[9],发挥全身性的止血作用;术中在股骨髓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够在髓腔中的出血点直接发挥作用,可高速有效地止血,增加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水平,提升抗凝和止血效果[10];术后在切口周围软组织注射氨甲环酸能够减少组织间的隐性出血量。同时此次研究中利用氨甲环酸鸡尾酒疗法能够延缓药物吸收,延长镇痛时间,且能够收缩局部血管,促使局部出血量减少。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隐性出血量、显性出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明显更少,另外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均更优,分析原因在于,氨甲环酸能够充分发挥抗凝、止血作用,因此能够减缓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速度,减少围术期失血风险。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均较少,表明氨甲环酸的运用并不会使血栓性疾病发生风险增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李坤等[11]在其研究中写道,氨甲环酸组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差不大,说明氨甲环酸能够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隐性出血量,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所得结论与本文一致,佐证了本次研究结果真实可靠。
综上所述,氨甲环酸适合推广应用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止血效果显著,可减少隐性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