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佳玲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女性体内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可导致继发性痛经、剧烈腹痛、性交疼痛、不孕等严重后果。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并呈现出年轻化发病趋势,现已成为影响我国育龄妇女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的主要妇科疾病[1]。保守性手术是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方法之一,但手术无法完全清除微小、侵袭组织较深的病灶,引起术后复发率的增加。目前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采取药物辅助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控制复发的效果已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可[2]。但临床关于治疗药物的选择尚无统一的标准。本研究采取地屈孕酮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获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98 例在本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②入院前6 个月均未接受过激素类、他汀类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药物治疗;③均知情同意,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合并心肝肾肺等器官功能障碍,以及严重妇科内分泌疾病或肿瘤者;③对本研究药物严重过敏者;④随访资料缺失或不全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 例。观察组年龄24~44 岁,平均年龄(32.19±6.28)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42±1.03)年;美国生殖医学协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r-AFS)分期:Ⅰ期2 例、Ⅱ期1 例、Ⅲ期38 例、Ⅳ期8 例。对照组年龄22~45 岁,平均年龄(33.05±8.34)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52±0.97)年;r-AFS分期:Ⅰ期1 例、Ⅱ期1 例、Ⅲ期36 例、Ⅳ期11 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r-AFS 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按照同样方法,由同一手术小组完成腹腔镜子宫内膜病灶切除手术。对照组患者采取孕三烯酮(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20)治疗,术后首次月经来潮后第1天口服用药,2.5 mg/次,2 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地屈孕酮(荷兰Abbott Healthcare Products B.V,注册证号H20110208)治疗,术后首次月经来潮后第3 天口服用药,10~20 mg/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 个月。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恢复正常,B 超检查显示盆腔包块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较大程度改善,B 超检查显示盆腔包块明显缩小;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B 超检查结果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2、FSH、L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患者CA-12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采用VAS 评分评定患者痛经、盆腔痛、性交痛的痛感,总分0~10 分,得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高。④比较两组患者随访12 个月的复发率。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判定标准:实验室检查盆腔结节及包块再次出现或加重,以及CA-125 水平明显升高,同时伴随临床症状体征复发并且加重可确诊为复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E2、FSH、LH、CA-125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2、FSH、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H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痛经、盆腔痛、性交痛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痛经、盆腔痛、性交痛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4两组复发率比较 随访12 个月内,观察组复发率为4.08%(2/49),低于对照组的16.3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P=0.045<0.0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妇科常见的良性病变,发病机制复杂,与异位子宫内膜组织黏附侵袭、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以及雌激素依耐性、CA-125 水平、免疫功能紊乱、炎性反应促进病变发生发展等存在密切联系[3]。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基本治疗方法,其较大可能保留患者卵巢功能。但现有的术式均难以有效清除深部的浸润性病变[4],在内源性或外源性卵巢激素刺激的刺激下,术后残留的微小病灶会再生,引起病情反复发作。因此术后,应采取合理的药物治疗,对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5]。
孕激素可抑制子宫内膜生长,且具有不良反应轻微,可长期反复给药等优点,是临床一线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术后预防复发的重要选择,其中主要包括孕三烯酮和地屈孕酮。孕三烯酮具有较强的抗孕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也有很弱的雌激素和雄激素活性[6]。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孕三烯酮可直接作用于病灶,能够通过改变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和促进细胞凋亡等途径使其萎缩、消失,同时可抑制巨噬细胞的增殖及功能,增强机体免疫,从而抑制内膜异常增生[7]。地屈孕酮具有天然孕激素活性,无雌激素、雄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作用[8]。其可使处于增生期的子宫内膜完全转变为分泌期,有效缓解了由雌激素引起的子宫内膜增生[9],以及降低癌变风险。近期大量研究显示,孕三烯酮和地屈孕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相当,而将两者联合则可明显增强患者疗效,以及防止复发风险[10]。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2、FSH、CA-125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痛经、盆腔痛、性交痛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4.08%,低于对照组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孕三烯酮联合地屈三酮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调节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血清CA-125水平,从而增强疗效,并能显著降低患者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