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侯红梅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2021 年2 月25 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民生问题一直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脱贫攻坚既是当下的时政热点,也契合了民生问题这一高考常考点。那么,在高三教学中,如何开展脱贫热点的复习呢?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为线索粗略地进行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表1
表2
表4
关于扶贫、脱贫这一热点,笔者认为其命题的角度可能会比较隐晦。它可能以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为切入点进行考查,比如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扶贫救济问题、改革开放与扶贫救济的转型问题;它也可能以扶贫的理念转变为切入点进行考查,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粗放型扶贫救济到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化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它还可能以具体扶贫方式的演变进行考查,比如文化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等。
经济体制的转型应抓住两个关键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时期,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同时还需要注意经济体制变动对扶贫救济工作的影响。
例1.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资金缺,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改变分散的个体劳动,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其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 A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此题的切入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对农村贫困户展开的救济,考查的核心知识是三大改造。从材料“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可以看出当时是通过互助互济的方式来扶贫,从“互助组”可以看出此时处于三大改造时期。因此正确答案是A 选项。
例2.1984 年,邓小平在与中央有关负责人谈话时说道:“农村政策很有效,农村状况确实很好,我们需继续采取措施,使形势更好……”1990 年,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农村要有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这表明邓小平主张 ( D )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C.坚持家庭联产承包
D.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解析】“农村要有两次飞跃”其中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它早已实现,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这反映出邓小平的意图是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故D 项是正确选项。A、C 选项均是第一次飞跃进行的。B 选项表述不正确,时间也不符合题目时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 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
“扶贫先扶智”,“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
例3.(2017·全国卷Ⅲ·31)下图为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C )
图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解析】此题的创作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大力进行扫盲工作,农村成为扫盲工作的重点,《婆媳上冬学》即是当时农村扫盲工作的写照,故画作是对现实的写照,而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因此C 项为正确选项。传统文人画是写意的,特点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与本题画风不符,排除A 选项;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流行画派是抽象派,画面多用变形、抽象的表现手法,故排除B 选项。
例4.1952 年中国掀起了调整高等学校院系的新高潮。这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并在机构上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学生入高等学校准备条件。这一调整 ( D )
A.确保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B.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推动了教育的全面改革完善
D.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解析】此题考查切入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侧重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同时大量吸收工农成分学生,这体现出教育扶贫理念,同时也适应了国家即将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计划)的需要,故D 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排除A、B 选项。教育的全面改革是在改革开放后,故排除C 选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扶贫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例5.2006 —2016 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 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3 位。与此同时,我国有18 个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进世界前10 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 个学科跻身世界第2 位。这实质上反映出 ( B )
A.中国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
B.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
C.高被引论文是评判科技水平的依据
D.“科教兴国”的提出直接助推科技发展
【解析】A 选项是现象而非实质,故排除A 选项;高被引论文数只是科技水平高低的一个侧面反应,而非主要依据,国际领先的技术发明才是评判科技水平的主要依据,所以C 选项错误;“科技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 选项错误。中国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说明我国科技水平逐步领先世界,故B 选项符合题意。
例6.(原创)贫困问题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贫困治理方面做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表5 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的农村贫困情况(1978—2000 年)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8)》
从表中提取有关农村贫困情况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信息明确,解读准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解析】此题以改革开放后的农村贫困情况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解读此表信息有两种思路,其一是提取整体信息,其二是提取部分年代的信息。信息提取后学生就要调动相应的知识来进行解读,解读的思路主要是分析历史信息背后的原因,主要运用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答案】示例一
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贫困发生率(或农村贫困人口)呈总体下降趋势。(2 分)
解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人民公社旧体制的束缚,并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扶贫战略,加快了农村地区的脱贫速度。总之,我国农村贫困率的下降是在国家经济体改革和政府扶贫政策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10 分)
示例二
信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贫困率较高(或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庞大)。(2 分)
解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公社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农村的生产力;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不利于正常的农业生产;国民经济整体上还未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中复苏;国家对农村扶贫的政策还处于探索中。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农村贫困率依然很高。(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