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2021-07-16 06:31郭伶丽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5期
关键词:插图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

郭伶丽

【摘   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但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参差不齐,对历史的理解存在空白化、模糊化、片面化及平面化的情况。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为例,教师可以巧借教材中的插图,对接“生”“本”,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变得丰厚、清晰、整体、立体,从而真正走进历史,领悟历史内涵,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历史;插图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近现代历史知识的编排是通过在一册内的一个单元集中呈现的方式进行的。《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六课,包括从虎门销烟(1839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到改革开放(1978年),再到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内容。本单元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本单元虽以时间为脉络,但时间跨度大,且时代久远,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参差不齐,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容易呈现空白化、模糊化、片面化与平面化的现象。

要架构起学生与历史的桥梁,唯有将学生生活与课本内容进行对接,让学生走近历史,才有可能使学生感悟历史,领悟内在的精神。通过细读教材可以发现,该单元每一课的正文文字不多,但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的插图数量颇丰。这些插图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优质的教学材料。教师可尝试以图为“媒”,使“生”“本”对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以图为切口,使历史思维更丰厚

有不少学生对于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对一些历史事件知之甚少,以至于在探讨具体问题时,其思维无法有效激活。如第7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中有一个话题是“虎门销烟”,大部分学生对于鸦片及其危害知之甚少,以至于课堂教学无法走向纵深,学生也难以理解虎门销烟的重大历史意义。

对此,教师可以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材料,为直奔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本课有多幅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关的插图,其中一幅呈现了从1795年到1839年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的数据图(如图1),一幅是“在家中吸食鸦片的中国人”图(如图2)。这两幅图对应的史实是当时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国库空虚,烟毒泛滥的情景。

摈弃就图说图的苍白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小组分工,以这两幅图为出发点,搜集这两幅插图背后的资料。学生在搜集、整理、摘錄的过程中,了解、积累了大量信息,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基于这样的认知,课堂上再次展开学习和讨论时,学生就有许多想表达的内容。同时,学生对于教材呈现的数据和图片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的思维碰撞中,学生认识到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并体会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导致近代中国屡遭侵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学生鉴古知今,打破时空的界限,深刻领会到教材的教育内涵。

二、以图为路径,使历史思维更清晰

学生拥有的历史知识大多呈碎片化状态,他们缺乏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掌握;学生对于教材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知道个大概,但对于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其间的关联性等都较为模糊。以抗日战争来说,学生听过一些抗日战争时代的歌曲,参加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但对抗日战争的具体历程却模棱两可。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以时间为轴,将插图制成思维导图,让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直观呈现。

如第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及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感知抗日战争时期国家的悲痛记忆,感悟中华民族奋勇抗争的精神”。要让学生实现情感上的深度理解,感悟抗日战争的内在精神,前提就是要帮助他们厘清史实。在上本课时,教师尝试把课本中的几幅插图以时间为轴串联起来,形成一张抗日战争思维导图(如图3)。

以图为径,抗日战争的发生、发展、结果都一目了然:课本第66页的插图《残历碑》讲述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缘由,自此日军开始侵华,这也是抗日战争的开端;第67页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两幅图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第68页的《第五战区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八路军百团大战》讲述的是1938年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和1940年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百团大战两场战役……思维导图式的呈现将关键的历史事件巧妙串联,起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原本抽象的历史知识立刻变得真实可感,学生在解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了解史实,探究、铭记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以图为根据,使历史思维整体化

学生只有对历史事件有了整体的了解和感知,才能对历史有正确的理解和评判。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对一些历史事件缺乏整体、理性和客观的认知。以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史实为例,学生知道长征艰难,但对于长征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等都缺乏了解,呈现出历史性认知片面化的现象。

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的第三个话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共安排了3页内容。其中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长征何以如此艰难?学生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条件艰苦、天气恶劣等方面。对此,教师利用课本第63页《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进行教学,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出示《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到底“难”在哪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1:几个军团的红军行军路线不一样,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最长。

生2:有些地方行军的箭头绕来绕去,不是一路到底的,比如赤水河这一处。

生3:图中有多处国民党军的封锁线。

生4:红军的不同军团线路有几处交汇,比如大雪山附近、会宁地区。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很强,读出了图中的几个关键信息,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分析刚才的几个发现。第一个同学的发现“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最长”,那么到底有多长?经过了哪些地区,请指着地图说一说。

生1: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到达陕北的吴起镇,行程两万五千里,历时两年。

(板书:路途遥远)

师:为什么行军箭头有迂回?国民党的封锁线又说明了什么?

生1:我知道红军在行军过程中遭受了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其中就有“四渡赤水河”的故事,所以行军箭头的迂回正体现了行军的艰难。

(板书:敌人围堵)

生:我知道长征途中遇到了大江大河、高山峻岭、寒冷的雪山、无边的草地……

(板书:环境恶劣)

生2:红军缺衣少粮,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读过《丰碑》的故事,很多人在行军过程中直接饿死或冻死了。

(板书:生活艰苦)

师:长征确实太艰难了。刚才同学发现的几处交汇又是什么呢?

生:这是红军的会师,红军的最后一次会师是在甘肃的会宁,三大主力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结束。

师:两万五千里长征困难重重,在长征初期红军还面临着哪些政治上的危机?地图中遵义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

关于长征的教学内容看似容易,但是学生往往忽视了长征的历史背景,对长征中的重要事件也不甚了解,导致历史思维片面。而教材中的这张插图是很好的依据,读图质疑,结合资料解疑,长征的路线、行军的艰难都在读图中一一解开,学生对长征的认识也更为完整、全面。在读图探究中,学生认识到红军的坚持不懈源于他们心中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而这就是长征精神。

四、以图为镜头,使歷史思维立体化

历史事件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他们对于教材描述的历史事件难以感同身受,因此对历史的理解时常停留在平面化的层次。如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呈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教材虽然举了深圳的例子,但因为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学生只能隔空感受,无法深入理解。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提到: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针对学生历史思维平面化的现象,教师可利用身边的历史素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把课堂的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拉近镜头,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自身的生活,从而使历史感知深刻、立体起来。

以本课活动园的两幅画为例,一幅是“改革开放前的深圳”,一幅是“今天的深圳”,两幅图在今昔对比中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城市由原先的小渔村变为大都市的过程,直观展现了这座城市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改变。

事实上,每户家庭也都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在无形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在上这一课时舍“远”求“近”,设置了实践活动,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改革开放的印记。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切入口进行研究,比如电视机从无到有,从小尺寸的黑白电视到大尺寸的彩色电视,再到现在的液晶电视、网络电视的发展过程……学生资料搜集整理的过程也是感受沧桑巨变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立足实践,摒弃了纸上谈兵的做法。学生明白这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取得的显著成效,更是具有开拓精神的中国人不懈努力、敢为人先的成果。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历史内容以历史为载体,重在呈现史实,引领学生体会历史,形成家国情怀。《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一单元六课的学习亦是如此。教材是教本,也是学本。面对遥远的历史,教师可以以插图为媒介,将学生与书本内容进行对接,从而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不断了解历史、感知历史、内化情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浙江省嵊州市剡溪小学   312400)

猜你喜欢
插图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