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芬
【摘 要】新形势下,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家校沟通的新模式。教师要利用好公共群,搭建家校互动、学习交流的良好平台;要探索新的家访形式,创建家校同心、合力育人的良好环境;要把握住沟通边界,营造家校平等、互敬互爱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家校沟通的成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沟通;公共群;家访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协作,家校合作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能否了解当下家长群体的心理特征?面对突发事件,能否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妥善处理问题?教育方式能否得到家长的认同和配合?新形势下,教师要更新理念,创新方式,切实做好务实、友好、高效的家校沟通工作。
一、用好公共群,搭建家校沟通“连心桥”
当下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渠道非常多,班主任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会根据班级实际建立起微信群、QQ群、钉钉班级群等。这确实能起到畅通家校联系、提高沟通效率的积极作用,但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班级群充满纠结与无奈。据了解,不少教师会在群里发布每天的家庭作业,要求家长配合,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并签名;每次测验后,许多教师会在群里表扬优秀的学生,拍照上传优秀试卷和范文。久而久之,家长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优秀的学生进行比较,焦虑感随之产生。因此,在公共群里可发哪些信息,不可发哪些信息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务必三思而后行。
首先,要慎用表扬和批评手段。教师往往喜欢用榜样激励法,但在公共群里进行表扬,不同于在课堂上进行表扬。一方面,二者的受众不同。群中的交流对象是家长,表面上看,受到表扬的学生和家长都很开心。但细究之后可以发现,这样的做法容易给得到表扬的学生带来无形的压力,他们会担心下次得不到表扬。另一方面,对于没有受到表扬的学生及家长来说,开始可能会得到一定的激励,但长此以往,家长群里传导的压力会层层叠加,导致家长和学生过分焦虑,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最终退群。对此,建议教师在公共群不发布或少发布学习成绩,多反映集体、个体客观进步的现状或趋势,尽量以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述,少用图片、表格或具体数据排名来表现。同样的道理,批评学生时就更须慎重,建议教师尽量不在群里随意点名批评某位学生。这也是教师认可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家长的体现。
其次,要善用调动激励之策。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自身的内驱力,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把每天的作业要求发到群里,表面上看无可厚非,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让家长共同督促的效果。但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看,人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宽松和渐进的过程。将作业要求发到群里请家长监督的做法会把学生的学习与家长捆绑起来,出现“学生等家长布置作业,家长催促学生完成作业”的现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如一年级班主任马老师就采取了充满智慧的做法。考虑到该阶段学生的识字量还不多,在学习拼音之前,教师没有直接把作业布置到群里,而是在公共群里与家长先进行了沟通,提醒家长假如孩子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画图画的方式做标记。于是,学生的记事本上出现了笑脸、花鸟鱼虫、桌椅……充满了童趣。教师不把班级群作为布置任务的平台,而是通过巧妙设计,鼓励学生开展不同的尝试,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事负责,从而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教育理念进一步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提升。
最后,要善于营造氛围。许多教师十分擅长利用家校沟通平台,鼓励家长为班集体建设和学生的成长出谋划策。如张老师在班级群里发表的内容就十分特别。每次测验后,他在群里分享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概括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总结一些趋势明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由于学习能力不足而导致的错误。对于这些问题,张老师会结合实际,给出一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和建议。对家长需要配合的事情和学生需要达到的要求,张老师也会在群里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他还适时分享一些教育心得,给家长提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指导,鼓励家长各抒己见。对此,家长反响热烈,逐渐养成了爱爬楼、爱交流的习惯。该教师的做法真正使家长群成了“家长课堂”和家校沟通的“连心桥”。
二、尝试新家访,画好家校共治“同心圆”
在信息社会中,传统的上门家访逐渐被电话、微信、QQ等方式所代替。显然,这些方式使教师的家访更为便捷,但也有家长产生了疑问:老师是否偷懒了?孩子是否被冷落了?而老师也对个别家长“爱理不理”的态度颇有微词。那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家访工作?教师应注意守好三条原则。
一是少通过电话找家长。打电话是家访的重要渠道,但是家长普遍反映接到老师的电话会心慌意乱。一位妈妈说:“听到老师的电话铃响,心会怦怦跳得厉害,肯定是孩子在学校闯祸了,不然老师不会急着找我。”可见,在校期间教师要尽量少用电话与家长沟通,如遇急事必须通话时,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沟通语境,用缓和的语气进行交流。
二是留言时用上表情包。通过新媒体社交工具,给家长留言是当前教师普遍采用的沟通方式。但文字留言时没有面对面交流时的语气、表情和具体的情境,容易引发歧义,让人误解。因此,教师可尽量用上语气词和表情包,让家长能准确理解意思,正确配合教育。如王老师发现学生小A上课多次走神,向小A了解情况,他也语焉不详。于是王老师给家长留言:小A妈妈好,小A上课发言一直很积极,但这几天有点走神哟!请关注一下孩子这段时间的生活情况,注意不要指责孩子哦,有什么情况及时反馈,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插入微笑、握手的表情图)。家长看到这样的留言不仅不容易产生焦虑,还会感激老师的细心与用心。由此,家校沟通有了温情,之后再来解决问题就会水到渠成。
三是必要走访不可少。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如果家庭一方不能解决,教师有必要走进学生家庭去了解实际情况。如学生小B总是把家里的钱拿到学校,平时花钱大手大脚。老师在与小B妈妈沟通后,发现小A的外婆很宠爱小B,时常私下给他钱,妈妈多次交涉无果。对此,教师没有做旁观者,先是对小B进行耐心引导,然后趁小B在校上课时,特地去家里与外婆进行沟通。沟通时,教师先肯定外婆的无私疼爱及对家庭的付出,然后晓之以理,分析溺愛容易带来的不良后果,让外婆配合纠正,及时矫正小B的不良行为。这样的家访,从行为到成效都值得肯定。
三、守界不逾矩,营造家校健康“朋友圈”
教师与家长长期沟通,能够增进双方间的了解。那么,教师能和家长做朋友吗?在家校合力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之间究竟应保持怎样的交往尺度,才能取得最好的沟通成效?
1.平等互敬。教师与家长是因为学生才有了联系和交集,两者共同的目的和职责也是为了教育好学生,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学生身上付诸的心血,是仁爱之心所起,工作职责所在,不能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掺杂“回报”之说,同时也要正确评价家长的配合行为。作为家长,对教师的回报应该是尊重老师、尊重孩子,理解和配合学校工作。总之,教师与家长之间只有平等互敬,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换位思考,沟通顺畅。
2.职责分明。当下,不少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家委会”等组织,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家校间的顺利合作。实际情况中,曾有家长在孩子毕业后表示:“最好不要进家委会,学校有很多任务,不做得罪老師,做了为难自己。”诚然,当前教师被学校的各种文件、会议、活动所困扰,于是让部分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事情多,任务重,家长难免有怨言。因此,教师要守牢边界,分清哪些是学校的职责,哪些是家长的职责,不要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家长。比如开学搞教室卫生、班级美化、参加各类集体比赛活动等,这些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不宜让家长过度介入。教师要注重自身和学校在家长、社会中的形象,避免家校关系的“变味”“走样”。
3.有理有节。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的社会地位被人们所认可。但不可否认,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学校的期望也在逐步提升。曾有一位任教小学音乐课的年轻教师由于班级纪律较差,在上课时对学生作了批评,说本班的纪律不如别班。家长得知后把矛头指向该教师,纷纷在公共群、朋友圈表达不满和控诉。该教师感觉十分冤枉,她在审视自己的言行并没有出格之处后,果断地在家长群上客观还原当时的场景,解释了批评的缘由,指出个别家长曲解事实的谬误,同时向家长严正表明如再有对自身失实、过激的言辞,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教师在合情合理、不卑不亢地表达完这层意思后,取得了绝大部分家长的认可和理解,最终舆情走向平息。正确批评学生、维护课堂秩序乃教师之天职,如家长在交往中过分超越人格尊严的底线时,教师应理直气壮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然,在资讯发达、信息多元化的当下,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时刻反省如何才能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廓清岗位职责边界,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和灵活应用。
总之,良好的家校沟通是学校教育的保障。教师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趋势,遵循教育发展的新规律,在平时的教学工作细节中,会用、善用、用好沟通新理念、新平台、新工具,从而积累和提升家校沟通的点滴经验,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与家长开展友好有效的沟通交流,提升家校同心、合力育人的成效。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 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