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钊君
关键词:《海浪》 后印象主义 生命意识 瞬间印象
《海浪》作为一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和程式化的实验作品,是伍尔夫对其写作手法革新的成果。作者模糊了小说题材的边界,把后印象主义融入到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中,革新了意识流小说的传统形式。尽管小说中六个人物构成了六股平行意识流,但其瞬间印象式的独白使读者看到的并不是约定俗成中的客观世界,而是被赋予了人物瞬间感受的无数瞬间印象组合。这种用主观感受描写客观世界的特点将《海浪》的后印象主义风格凸显得淋漓尽致,也为本文从后印象主义的视角分析《海浪》所传达的生命意识提供了研究空间。
近年来,学界对《海浪》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现代主义、立体主义、生态主义等方面,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人、生命和自然等方面,但是从后印象主义视角解读《海浪》主题的研究极为稀少。对于伍尔夫作品中后印象主义的已有研究给了本文极大的启发,如从小说结构和叙述方式探索《海浪》的后印象派特征、从意象并置和主观真实两个方面探索伍尔夫早期短篇小说中后印象主义以及从内在真实和非个人化研究《到灯塔去》中伍尔夫的后印象主义艺术观等。
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海浪》本身所具有的研究空间,本文将从后印象主义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索后印象主义在《海浪》小说中的应用,研究伍尔夫是如何借由后印象主义来表达《海浪》中的生命意识。
一.后印象主义的特点
要想从后印象主义的视角研究《海浪》中的生命意识,首先就应该明确后印象主义是什么且有什么特点。“后印象主义”一词在1910年由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首次提出,是指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绘画潮流,从印象主义发展而来,是印象主义的延续,但同时又是对这种风格与生俱来的局限性的反叛。后印象主义虽然汲取了印象主义对光和色的革命性研究成果,但也有别于印象主义对瞬间光色变幻的单纯追求,更倾向于描写人物的“内心真实”,是一种心灵的体现,以及对主题的独立表达(温晶晶,2015)。
后印象主义同时把焦点转移到主体的主观世界,他们强调对艺术的非自然性描绘,更加注重表达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强调艺术形象应有别于客观物象。这也是后印象主義明显区别于印象主义的重要特点,即不再像印象主义那样简单地模仿世界,而是开始尝试色彩及形体的表现性,将形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用主观感受去描写和塑造客观世界,追求主观化了的客观。
作为一种借用文字表达艺术的形式,小说在内容与形式的创作上面很大程度上与后印象主义绘画的创作是相容互通的,后印象主义对形式以及主体主观感受的追求在小说创作中同样可以实现。《海浪》作为伍尔夫对小说进行探索和实验的巅峰,摆脱了传统意识流小说的创作限制,融人了不少新的创作元素,但本文主要选取后印象主义,集中分析小说中的后印象主义手法以及生命意识在后印象主义视角中是如何展现的。
二.六个人物的递进式独白——生命的自由性
后印象主义注重美的形式,即注重形式的表现力,追求通过不同的形式传递作品的艺术美感以及作品本身的主题,这一追求启发了创作者运用多层面的立体和独立思维去对待审美对象。《海浪》全文由六个人物并列的多层次的内心独白交替构成,记录了六个没有姓氏、抽象化的人物(苏珊、珍妮、奈维尔、罗达、路易斯和伯纳德)从童年到成人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六个人物就像六个叙述者,没有姓氏,没有被框定在特定的叙事背景中,没有典型的故事情节把他们联系起来,完完全全是六个程式化、抽象化的人物。
在《海浪》中,六个人物之间基本没有相互对话,伍尔夫采用直接引语,将六个人物的瞬间内心独白完完整整地记录了下来。在同一章节中,伍尔夫随着时间的递进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时空,每一个时空在当下都有不同人物的独白。伍尔夫通过这种递进式的创作形式,展现了人的一生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点一点过去的,而这种流逝又是随着他们一个接一个的独白呈现的。此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物的成长,这种变化还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六个人物的言辞方式上,从最开始孩童时期简单、碎片、直白的言辞,如,“‘花梗上覆盖着一层粗短的茸毛儿,珍妮说,‘上面挂着一颗颗水珠”到后来成年后复杂、完整、形象的言辞,如,“‘……我看见路易斯,石头雕塑般的棱角分明;奈维尔,剪刀剪出来的,显得一丝不苟;苏珊的两只眼睛犹如两颗晶莹剔透的水晶;珍妮则如同一团火,在干燥的土地上狂热地舞蹈……”(伍尔夫,102)。表面上看似是六个人物言辞方式的变化,实则是伍尔夫把时间的流逝以及其带来的生命的变化融入到了递进独白这一形式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长度虽然变短,但生命的宽度却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使其不断地拓展,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形式是多样的,生命是自由的。
《海浪》中的六个人物性格各异,但依旧能够成为朋友,实现各自的人生目标,共同走过生命的旅程,他们靠的就是对个体生命自由的尊重和包容。伍尔夫运用并列独白这一形式将这种生命的自由和独立更加凸显了出来,《海浪》中六个人物的独白是各自进行,互不干扰,几乎没有交集的,如同六股平行的意识流一般,随海浪的波动而起伏。每个人物就像一朵浪花,自由地在海洋中翻滚着从不同方向涌向岸边。人生如同汪洋,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自由且独立,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因此,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的生活,塑造别人的生命。个体有权利参与别人的生命,但没有义务去改造别人的生命,正是多姿多彩的个体生命才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整体生命之汪洋,这是伍尔夫想要表达的最基本的生命意识。
六个人物中,伯纳德自始至终都在参与整个过程,仿佛一个叙述者、见证者,小说第九章更是以他回忆他的五个朋友来结束全文的。“‘我是谁?我一直在谈伯纳德、奈维尔、珍妮、苏珊、罗达和路易斯。我是他们全体吗?或者,我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与众不同?我不知道。(伍尔夫,262)”这是伯纳德在回忆他的朋友们时所发出的疑问,他仿佛既是自我意识的代表,同时也是集体意识的代表;他既是六人之一,又是六人的综合体。伯纳德仿佛是伍尔夫意识的发言人,她将六种性格投射到伯纳德身上,并在多层次的并列对白中展现了六种不同的性格和意识,把人类生命意识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和自由。
在小说的末尾,伍尔夫更是通过伯纳德将海浪这一主题意象推到了理解生命意识的顶峰。伯纳德在小说结尾处从朋友的死亡中勃然醒悟,不再畏惧死亡,而是勇敢地直面死亡,追逐生命赋予他的自由,“浪潮也正在我的胸中涌起。它昂着头,拱着背,翻腾而起。我又感觉到一种簇新的欲望一……我们望见那正在朝着我们迎面冲来的是什么敌人啊?那是死亡。死亡就是那个敌人。我跃马横枪朝着死亡冲了过去,我的头发迎着风向后飘拂,就像一个年轻人……死亡啊,我要朝着你猛扑过去,决不屈服,决不投降!(《海浪》,270)”小说的最后一句“海浪拍岸声声碎(《海浪》,270)”则更是将全文的生命意识从高潮转向了平静。“海浪拍岸声声碎”既意味着主人公的死亡,但同时又是个体生命的重生,是生命的自由带来了这种永不服输的姿态,在死亡迎面而来的那一刻,跨越生死,延续整体的生命,走向永恒。
三.瞬间印象表达人物情感——生命的有限性
后印象主义注重描绘所感受到的瞬息万变而又模糊不定的主观印象,即人物对客观事物瞬间印象的主观感受,追求通过瞬间印象展示心灵深处的感受。《海浪》就好似由无数个瞬间印象组成的文本,全篇虽以六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构成,但所有的内心独白都是描述性和感官性极强的瞬间印象,以及这些瞬间印象的人物内心真实情感和态度。读者在小说中看到的不再只是客观的现实世界,而是人物在特定的瞬间对人生全部实质的充满哲理的感受和万花筒般的心理印象(詹树魁,1999)。
《海浪》中这一后印象主义特点非常明显,全书共有九个篇章,每个篇章伊始都有一篇散文诗般的引子。伍尔夫分别在每篇引子中描述了太阳东升西落,并与六个人物一生相互对应了起来,“太阳尚未升起”代表了六个人物的童年时代,紧接着“太阳正在升起”“太阳升起来了”“升起来的太阳”代表了六个人物的学生时代,“太阳已经高悬中天”则代表了学生生涯结束后的青年时代,“太阳已经偏离中天”“太阳已经落得更低了”“太阳正在西沉”则是中年时代,直到最后“太阳已经沉落”则是生命的末班车——老年时代。伍尔夫通过描写太阳一天当中不同的瞬间印象,不仅奠定了全文的时间线,也把生命的意义暗含其中等待读者感受,人的一生就好像太阳的一天,东升西落,一去不复返,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需要我们用心感受的。
太阳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象,代表了生命的线性时间,从旭日东升到日挂中天再到日落西山象征了人類从生到死的全部生命历程。太阳的东升西落意味着时间的流逝,生命的一去不复返。伍尔夫把自己对于生命时间的思考和理解投射到了小说中人物的不同阶段。小说中的苏珊每天晚上都从日历上撕下过去的一页,并将它死死地揉成一团,这是她对时间流逝产生抵触情绪的一种宣泄方法。伍尔夫认为,这种难以名状的情感源于他们被线性的客观时间所误导。人的一生虽然如同大自然的一天会有穷尽,但人类历史的长河循环往复,日与夜、生与死、兴与衰绵延不断,当太阳再次升起时,苏珊、珍妮、奈维尔、罗达、路易和伯纳德的故事会再次上演,直至永远。伍尔夫从从整个宇宙时空的角度揭示了个体生命虽然是短暂而又有限的,但人类整体生命是生生不息、永恒轮回的生命意识。对待生命的流逝,死亡的接近,伍尔夫告诉我们,要敢于正视死亡,与死亡对抗,“消灭所有的日子”,“驾着四轮大马车沿着柏油路前进”,“到礼堂里去参加音乐会”,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多地去感受、体验属于自己的世界。
除此之外,海浪作为全书的主题意象,代表的是生命的长度,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隐喻。个体生命并非孤立的实体,而是可以融汇到人类群体生命或宇宙总体生命之流中的一朵浪花。浪花击碎融人大海,又重新形成新的浪花,个体生命也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延续下去。个体生命的长度虽是有限的,但一个浪花的消碎意味着的是新浪花的涌起,从而使整个海洋永不耗竭,奔腾不息。尽管人生路上充满了种种不确定和风险挑战,伍尔夫仍然以豁达积极的态度从整个宇宙的宏观去看待生命,大海在经历死亡的同时也孕育了新的生命。无数个体生命的浪花周而复始,践行着生与死、兴与衰的循环,而这正是人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写照(仇小萌,2016)。因此,小说中在提到在伯纳德儿子出生的同时,波西瓦尔的死讯也传来了,真正体现了伍尔夫对于死亡豁达的态度: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个体生命的死亡并不意味生命的完全结束而是另一个个体生命的开始。死亡是另一种生的形式,个体生命的消亡促进了整个人类生命的延续,造就了整个人类的生。个体生命之于整体生命犹如一朵浪花之于一片汪洋,沧海一粟,执着于生命的限度是没有意义的,要用豁达的胸怀去拥抱整片汪洋,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属,在有限的生命里体验无限的潮起潮落。
四.主观化的客观——生命的无限性
后印象主义除了注重形式和瞬间印象的表现力之外,同样也注重写实的表现力,但这一“写实”是与印象主义不同的,是指描写人物内心在不同情境之中对于同一客观存在的不同印象,是主观化了的客观,而并不是约定俗成的、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是具有一定独立美学性的主观感受。《海浪》中的瞬间印象就是对于这种主观感受的写实,因为伍尔夫认为,真实是“积累在我们内心深处而又不断地涌现到我们意识表层的各种印象。一个人的心灵在一日之中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小说家应该按照这些原子降落到人物心灵上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尽管这种纪录的模式可能并不协调连贯”(李儒寿,2004)。因此,在《海浪》中伍尔夫并没有采用惯常的手法去描述外界事物和人物感受,而是通过复杂多变的瞬间意象来让读者体会六个主人公内心的真实感受。
小说中随时可见的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描述,如,对于即将步入婚宴殿堂,承担更多的责任,伯纳德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是通过他站在月台前观察到的人群来体现的,仿佛他置身于周围的嘈杂环境之外,他并不希望“第一个走出大门挤上电梯,去承担个人生活的重负”(伍尔夫,97),他只想“站在这儿的街道上——事不关己地望着这些公共汽车(伍尔夫,97)”,但同时他又感觉到“如今生命对于我来说是被神秘莫测地延长了,我们并不是在风中一吹就干的雨滴,我们会使花园繁盛,树林喧闹;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成长延续,永世不绝”(伍尔夫,99)。当伯纳德订婚之后,他内心既幸福又紧张的心情又是通过描写彼时他看到的外部世界来体现的,“与此同时,当我站在车窗旁边眺望外面时,我古怪而又确切地感受到正是由于自己极大的快乐(已经订下了婚约),我才变成了这种飞快的速度、这颗射向这座城市的炮弹的一部分(《海浪》,97)”,正是由于他订婚后感受到的极大快乐,才使他感到自己就像射向城市的炮弹一样,飞速地划过空中,享受到了肾上腺素急速分泌带来的激动和兴奋。伍尔夫通过把人物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外部客观世界的方法,使得客观存在出现了无限的可能。从这一角度看,生命也是无限的,主体的生命总会依据主观感受的不同塑造出无数主观化的客观存在。
除了人物主体对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化描述,花园作为小说中每篇引子中都出现的重要意象,也被伍尔夫主观化为每个个体内心深处的小宇宙来展示生命的无限性。花园既是个体的心灵花园,生长着各色的花草树木,孕育着个体无数的意识,同样又是个体独处时感受真实自我,超越本体自我的心灵场所。每个个体的生命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当置身其中时,才是真正面对真实自我的时候,而花园中所孕育着的各种不同的意识就是个体生命所能创造的无限可能。在这里,花园代表了生命的宽度。伍尔夫认为,丰富自我的心灵花园就是在丰富个体的自我意识,这是拓宽生命宽度、体现生命无限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忙乱纷杂的现实生活中,偶尔超脱当前的现实环境,像小说中的六个人物一样,直面自己的内心,酝酿属于自己的生命意识,在超我的境界中为生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小说中晚年的伯纳德独自坐在自家花园,在自己内心的花园进行探索,感受花草的兴衰荣枯带来的生命内涵:如同花园的植物岁月枯荣一样,宇宙和生命也在经历永恒不变的消逝和重生,无限地循环往复,但每次新生都会在有限的生命中绽放出无限的奇光异彩,为世界贡献美丽、和谐和繁荣。
个体生命如同海浪一般,浪花拍碎汇人大海,意味着个体形式雖然消亡,但个体的思想却没有随之而消散,反而拓宽了人类整体生命的无限尽头,推动着涌向岸边的新生浪花继续前进,生生不息。伍尔夫认为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尽可能地尝试无限的可能,从而留下个体生命存在的印记。因为死亡只意味着形体的消失,但不意味着思想的消亡。死只是形体的回归自然,是一种释放,一种自由。当死亡不再是悬在人们头上不知何时会掉落的利剑,那么死亡便会变为生之动力,让人珍惜生之过程,一路洒脱,超越生命中对自己心灵的种种困禁,让有限的人生旅途变得色彩绚烂(王瀛鸿、冯溢,2011)。
伍尔夫运用后印象主义的手法,运用递进式的人物独白、瞬间印象和主观化的客观世界,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长画卷,揭示了《海浪》中的生命意识,给人以无限遐想与深思。天地万物是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的,将个体的生命投射到整个天地之间,便超脱了物质上的生命存在,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好似生命轮回中一日复一日永不停息的海浪。既然生命的最终归宿是死亡,那么作为个体的人,应该珍惜生存于世的机会,顺应内心的真我,正视生死,理解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中自由自在地创造出无限的人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