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火娇
【摘要】最新版的《刑法》正式下调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成为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的最直接证据。作为中学老师,在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何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优秀的道德品德,正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内容。同时,乡镇相对而言环境更封闭,留守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众多,不能笼统地直接引入城市学校的模式。科学总结利用好本地资源,探讨乡镇中学独有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低龄化;法制教育;乡镇中学;德育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事件多发,犯罪低龄化使得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逐渐为大众所关注。初中阶段作为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应当如何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培养道德素养,成为现如今德育工作的重点。本文将立足乡镇中学教育经验,探讨如何于法律之上塑造学生的道德观。
一、法律底线不容践踏
我国《刑法》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一规定已沿用数十年,但近年来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尤其是2019年10月发生的震惊一时的大连十岁女孩被害案,加害者残忍杀害年仅十岁的被害者,抛尸灌木丛,且无悔改之意,情节恶劣。然而,犯罪人为年仅十三岁的小男孩,按照刑法规定,仍处于无刑事责任时期,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仅被判处实施收容三年。此事件引发巨大的社会关注及讨论,直接推动《刑法》作出重大修改,将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岁,新规将于2021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作为未成年人“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初中教师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坚定法律底线不容践踏。诚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讨论的那样,“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言必尧舜,好古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出于这样的历史原因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乡镇的法制意识较城市地区薄弱,且留守家庭占比较大,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了教师群体的必修课。
面对这样的情况,不能仅由教师个人完成德育。对外,可由学校出面,与当地派出所等官方机构合作,通过法制教育展览、讲座等形式,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普法教育,为青少年划下红圈,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对内,在每周的班会课上,班主任应当设置一定比例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结合自身教育经历列举案例,引导学生多看多思,潜移默化中树立法制意识。
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前文所述,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又身处父母多数时候缺席成长的环境中,面对外界的诱惑,教师应担负起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1.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跟进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初中生正处于渴望成人独立获得承认的时期,面对外界的诱惑时亟需成人的引导。以前我班上有个学生,经常一个人静静待在角落,不与人交流,说话时总是自卑怯懦的样子。上课时被点到名字起来回答问题,不是声如蚊吶就是红着脸嗫嚅着说不出话。我多次将她叫到办公室开导,经过深入的交流才知道,她父母外出打工,跟着奶奶生活,而奶奶重男轻女,使她变得愈发自卑懦弱。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我鼓励她在课堂上多次发言并对她进行表扬。三年之后,她变得阳光开朗了许多,学习上人际交往上都有了进步,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是从这件事上我认识到,一个老师的关心与肯定,是可以在学生身上产生积极效果,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環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家校联动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参与,在乡镇中留守儿童家庭众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更应该多与孩子父母沟通,使父母可以及时跟进孩子情况。如建立家长群,及时让家长知悉上课进度及孩子相关作业情况,使家长能够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保持每学期一次的家访频率,既能督促学生家庭配合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也能对学生家庭情况有定期的深入了解,便于跟进学生教育。
三、从法律之上蕴养开出道德之花
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曾在《脱口秀反跨年》中表示:“法律只是对人最低的法律要求,如果一个人标榜自己遵纪守法,这个人完全有可能是人渣。”如果说,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是一个好公民,那么一个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遵纪守法的人,必然可以胜任好任何一个社会角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教师最大的心愿和责任就是看见他的学生成才,这也是德育的最高目标。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在遵纪守法之上,在法制教育之余,不能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培养道德品质不仅仅是枯燥的说教,可以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培养过程中,形成互动进步。
第一,在班级中甚至学校内组织学生举行辩论比赛,设定一些德育相关的题目,如“如果牺牲五个人可以救全班,要不要救”“好朋友考试的时候想抄你的答案,该不该拒绝他”等。同时,可以以社会时事热点为主题,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与全体学生共同探讨。真理越辩越明,道德品质也可以在不断的思考讨论中植根于学生的心间。
第二,以班级为单位,在全校范围内举办趣味展览。精选从古至今的知名道德模范,让班级派代表进行抽签选取人物,道德模范名单公开,抽签结果则保密。每个班级负责一个人物,收集进行复原展示,可以从衣食住行各个不同的方面入手,突出不同的道德模范的闪光点,但不能点出道德模范的名字。准备完成后举办游园会,设置猜中道德模范最多的个人以及被最多人猜中道德模范的班级两个奖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又能在无形中上一堂妙趣横生的德育课。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学生的德育问题是重中之重,应当引导学生坚守法律底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同时,乡镇中学的德育应当走出一条本土化的创新道路,在传统的讲座、班会课、家访模式之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引进新的互动式教学,创新德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