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成 杨青 李木子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2020年6月29日,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举办了“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各路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使命和作为。2020年8月31日,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从目标导向、制度设计等方面对我国各个领域深化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见,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工作正在翻开新的篇章。“体教融合”是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这种人才培养机制是在我国之前的举国体制下“三级训练网”人才培养模式、“体教结合”模式和“教体结合”模式的基础上嬗变和升华而来的。在“体教融合”工作的开展中,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体教融合”的内涵,积极主动地面对体育与教育融合后的体制,找准体育与教育共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方式与方法。在教育层面,“体教融合”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融入教育培养体系中,把竞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在体育层面,体育系统不再片面地将教育系统当成运动员保障体系的“退出机制”,而是让体育真正地融入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开展竞技人才培养工作[1-6]。因此,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我国要打造新型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和学校体育工作体系,通过“体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培养出更全面发展的竞技人才,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注入新的力量。该文从体教融合的视角,深入研究苏州乒乓球队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苏州乒乓球队“体教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苏州乒乓球队发展提供建议,同时为有关体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展“体教融合”工作提供参考。
苏州市乒乓球队人才培养模式及体教融合发展制约因素。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苏州大学图书馆、维普网等文献网站上搜索“乒乓球”“体教融合”“学训矛盾”“竞技后备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等关键词,查阅不同文献资料,为该文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苏州乒乓球队的管理人员、教练员及学校相关的负责人员进行访谈,在整理访谈结果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球队人才培养现状,深入调查“体教融合”发展制约因素,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和深入。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所得到的信息,设计此次调查问卷。以苏州市乒乓球队运动员为调查对象,从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着手了解运动员的情况,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2份,回收问卷42份,有效回收率100%。
2.1.1 运动梯队建制
为了更好地开展“体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运动队首先需要稳固各年龄段梯队建制,一个完整的梯队建制是开展培养工作的首要前提。另外,只有使各年龄段梯队紧密联系,保持良好竞技状态,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运动人才。
如表1所示,苏州市乒乓球队现在的人才培养梯队上建制是较为完善的。在被调查的42名运动员中,并没有出现断层的情况。其中在10岁以下和11~12岁的两个年龄分组中的人数最多,所占比例最高,可见苏州市乒乓球队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十分重视,这对运动队的竞争淘汰常态化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保证了日后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男女比例上也相对合理,没有出现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反映了运动队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机制。
表1 运动梯队建制调查
2.1.2 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处理
在新的体教融合模式的要求下,要让体育真正融入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全面发展的运动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首要问题就是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合理分配,找到学习与训练的平衡点,让教育和体育有机融合,从而解决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如图1所示,苏州乒乓球队的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是值得考究的。运动员在小学阶段,学习时间小于训练时间,原因是乒乓球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小学阶段的训练更加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在初中与高中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难度的提升,逐渐加大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与此同时,虽然在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训练时间有所缩减,但是对于运动训练的要求会有所提高。
图1 运动员学习与训练时间(h)
如图2所示,通过苏州乒乓球队队员的运动成绩看出,尽管学生在每天都要训练和学习,有时还要外出参加比赛,球队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可以达到班级中等良好水平。可见球队对学习与训练关系有着很好的处理方法。通过调查发现,运动员在学校中所学习的课程是有取舍的。运动员在校期间正常参加语、数、外等课程,但在上艺术课、体育课时,运动员会主动找教师补习功课,而不是像普通学生一样正常参加所有的课程。这样的方式,弥补了运动员由于早放学或是参加比赛所耽误的课程内容。这样的取舍帮助运动员提高了学习成绩,利用好了时间。在临近文化课考试时,教练员会给运动员更多的学习时间,同时在训练中会加大运动量。而在临近比赛前,会增加训练时间,减少学习时间。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学习成绩有一定要求,如果文化成绩不达标,教练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停训,从而加大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投入。这样的学训处理手段,既有效地保证了学习成绩,又保证了运动训练的正常进行,可以使运动员的学习与运动全面发展。
图2 运动员学习成绩(n=42)
2.1.3 生源与出路
球队的生源与出路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球队的培养方向与目标。一支球队要保持高水平,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这是一支球队向强队迈进的根基所在。与此同时,球队运动员的出路也是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考虑因素。
(1)运动员招生途径。
通过调查发现,苏州乒乓球队对运动员招生是相当重视的。现在的主要招生途径有3种。第一,通过传统校比赛和市比赛从苏州市各地区的各年龄段运动员中选拔人才。第二,在全国大型比赛中发现人才,通过苏州市的影响力与球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引进外来球员加入。第三,通过社会推荐,并通过一定的选材标准招募运动员。
(2)运动员出路。
如表2所示,通过对苏州乒乓球队过去的运动员出路的调查可发现,大多数的运动员上了大学,其中有10人进入了双一流大学,19人进入普通高校,20人进入了体育学院。在这部分进入高校的人中,大多数在毕业以后,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也是拔尖的人才,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其中有8人进入了专业队,走上了乒乓球的职业道路,甚至还有1人进入了国家二队,成就了更高的乒乓生涯。最后还有6人选择了出国或是直接参加了工作。
表2 2007—2020年苏州市乒乓球队队员输送情况
笔者通过对苏州乒乓球队的问卷调查及对苏州乒乓球队的领导、教练及学校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得出了苏州乒乓球队“体教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如表3所示,目前苏州乒乓球队“体教融合”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学训平衡的处理,其次是人才培养体系,排在第三位的分别是管理单位相关政策和学校与运动队管理工作。其他的竞赛机制设置、运动队伍规模及家长乒乓球观念和意识等都是影响苏州“体教融合”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各个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可以将各制约因素分为以下几类进行分析。
表3 苏州乒乓球队人才培养制约因素
2.2.1 学习与训练平衡问题
学习与训练的平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才培养最主要的矛盾。因为球队的队员具有两种身份,一种是学生,他们需要接受义务教育以提高综合素质,另一种是运动员,他们需要通过刻苦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因此,运动训练和学习之间难以平衡,就自然形成了矛盾[7]。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与教练训练冲突也是影响学习与训练平衡的重要制约因素。学校的教师为了提升运动员的学习成绩,并没有考虑到运动员的训练因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仍然是按照普通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方式来指导运动员的学习。这样的做法对于运动员来说是不够合理的,运动员既要学习又要训练,不像普通学生一样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学习,因此这也就造成了运动员学习成绩不能跟上普通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了学训矛盾。
2.2.2 运动队伍建设
乒乓球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乒乓球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8]。运动队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球队的运动水准,同时扩大运动队伍对乒乓球的竞争淘汰常态化现象也具有积极的作用。运动队伍规模的扩大会受到以下方面的因素影响。第一,家长对乒乓球的观念和意识不足。家长把孩子送到运动队训练,起初是觉得乒乓球项目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是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孩子进入初中时,由于家长对于乒乓球的观念与意识的不足,认为打球会影响学习,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往往会在这时让孩子放弃乒乓球,这对球队队伍规模有巨大的影响。第二,场地器材不足。场地器材不足对于运动队的规模会有一定影响,苏州乒乓球队的训练目前是在苏州体育中心的乒乓球馆中进行的,虽然现在的训练场地和运动器材是足够使用的,但是在未来“体教融合”工作开展中,目前的场地与器材并不能满足运动训练的需要。第三,媒体对苏州乒乓球的宣传力度。在苏州市目前的招生途径中,招生数量最多的主要是来自苏州大市范围内的比赛选拔,这虽然可以保证运动队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也造成了运动员招生的局限性,一支运动队的发展,必然要吸纳其他地区优秀的运动员,所以媒体的宣传对于苏州队队伍建设也有一定的作用。
2.2.3 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苏州乒乓球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小学—初中—高中”的一条龙模式和传统的“三级训练网”模式[9]。这样的模式虽然让苏州队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球队更高水准的发展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原因是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达到巅峰时往往是在大学阶段,苏州队运动员在进入大学后就离开了球队,并没有为球队带来更多的回报,与此同时,有的优秀的运动员会送到省队培养,这也直接限制了球队的整体实力。此外,苏州队向“体教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球队为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根据相关的“体教融合”政策和新背景下的竞赛机制来建立更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培养更优秀的竞技人才。但“体教融合”工作尚未完全展开,相关政策和竞赛设置尚不完全明确。
2.3.1 加强学训联系,提高效率,解决学训矛盾
没有绝对的矛盾,只有相对的矛盾。运动员虽然既要训练又要学习,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究其根本,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体育与教育的功能本质上都是促进人的发展,学习与训练应当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通过运动训练培养运动员的责任感与意志品质,通过学习可以提升个人悟性与综合素质。为此给出以下建议。第一,教练与教师身份互换。教练与教师不但需要加大沟通力度,同时教练也要参与到运动员的学习生活中,教师也要进入训练馆切身体会运动员运动训练的过程,从而加深教练和教师对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理解,为各自的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开展提高效益,共同解决学训矛盾。第二,找到适合运动员的学习方法。教师不能再用针对普通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学习成绩,而是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找到更适合运动员的学习方法。
2.3.2 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改善训练环境,并积极引导家长,稳固并扩大运动队伍规模
运动队伍规模扩大的途径涉及多角度因素,目前苏州队在队伍扩大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和加大媒体宣传。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苏州队的训练经费目前是由苏州市财政拨款的,但是拨款的数额有限,除此之外,苏州队还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媒体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加大队伍资金的投入,改善运动器材和基础设施。第二,利用“体教融合”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导家长。在“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不再独立于教育,接触体育,学习乒乓球,也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教练要积极开导家长,改变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观点,让家长更支持他们的子女参加体育运动。
2.3.3 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更专业化球队
在建立新的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地区或者俱乐部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美国教育系统下的“小学—中学—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美国在各个阶段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或者借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小、中、大三级学校有机衔接,以俱乐部作为竞技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承担各层次的训练工作[10-11]。因此,苏州乒乓球队的相关负责人可以与当地大学合作,以“体教融合”为思想指导,建立更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体育与教育更深层次地融合,培养出更优秀的职业化运动员,打造全新的专业化球队。除此之外,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尽快出台开展“体教融合”相关工作的政策,创新更符合“体教融合”背景的竞赛机制,帮助苏州队在“体教融合”新背景下进一步发展。
第一,苏州乒乓球队的运动梯队建制完善,男女比例相对合理。球队在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方面都很重视,对于学训关系处理较为恰当,运动员成绩整体在班级中等水平。生源大多数来自苏州大市范围内的各个学校,运动员出路大多数是进入大学,也有少部分优秀运动员进入省队。
第二,苏州乒乓球队发展“体教融合”的制约因素存在于各个方面,各制约因素相互关联,主要制约因素可归结为学训平衡问题、运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第三,苏州乒乓球队在解决学训矛盾、扩大运动队伍和打造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工作中,要加强学训联系,重视运动队伍建设,打造更专业化球队。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出台“体教融合”发展政策,帮助苏州乒乓球队向更高水准的运动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