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专业、课程联动新思考

2021-07-14 03:42罗幸杨康
传媒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文科人才培养

罗幸 杨康

摘要:新文科作为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肩负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重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新时期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应坚持“立足区域、聚合特色”“多元融合、服务社会”“国家站位、全球视野”“立德为先、智美合一”“技术为媒、融合发展”五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万物智联的5G时代,这种发展思路对戏剧與影视学在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与联动拓展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文科 戏剧与影视学 人才培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在新时期的高等教育领域承担起以新技术为契机、以新思路为向导、以新能力为诉求、以新范式为突破的时代职责。这一形势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应结合时代特征,坚持国家站位,守正创新、立德为先;聚合民族文化特色、办学理念特色、区域发展特色于一体,树立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培养理念;以全球化视野拓展校企合作新格局、培育智美合一的国际传播人才,努力将新时期的“戏剧与影视学”建设成富有时代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的“中国学派”。

一、“立足区域、聚合特色”:特色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内驱力

新文科背景下的戏剧与影视学科、专业建设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的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的重任,在这一指导下,高校戏剧与影视学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上应聚合“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特色观念。

1.民族文化特色观。这一特色观体现了对“四个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也体现了文化铸魂、文化强国的教育理念认同。在这一观念下,注重将民族历史、现象、代表人物、图腾、民俗、流派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加深对戏剧与影视艺术的基本原理、少数民族地区戏剧影视文化的开掘,探寻民族气质、国家气质和文化气质的传承创新发展路径。

2.办学理念特色观。每个学校应依据学校历史沿革、学科体系、师资结构、办学专长等动静态因素而形成一种适合本校长远发展、符合本校发展定位的专业建设观念。例如,综合类大学里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特色在于重视突出“人文性、综合性、复合性”的办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深厚文化底蕴,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这一类高校的专长;而专业类院校应重视培养对行业前沿敏感的应用型人才,能够精准高效地服务于一线所需。

3.区域发展特色观。每个学校要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服务国家战略行动,大力提升学科发展信息化、国际化水平,辐射相关融合交叉学科专业,以更好地带动产学研项目发展。

“民族文化特色观”强信念,“办学理念特色观”重传承,“区域发展特色观”促和谐,这三个特色观既对国家与社会需求作出敏锐“观色”、对培养目标精准“绘色”、对文艺原创能力彰显“声色”、对市场反馈表现“出色”,也对传统文科“西化”色彩较浓、自主创新不足的问题提供了进一步应对思路。

二、“多元融合、服务社会”:坚持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培养

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下设戏剧戏曲学、播音主持艺术、戏剧影视表演、广播电视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电影学、动画、录音艺术等多个二级学科,学科建设要坚持将这些学科进行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培养;要坚持以“十四五”规划纲要为引领,放眼我国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际需要;要建立宽口径、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加深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力度和程度,形成学科专业纵横交叉的立体教学体系;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行动,推进高校主动肩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提升学科精准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实际能力。

此外,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优势,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力度是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人才培养的另一个着力点。可以通过与新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和企业集团等机构进行“订单式”和“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的形式,形成双轨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实验项目进一步实现专业人才特色化培养。同时将学科内的科研创作成果转换成高校社会服务项目,这样不仅为产业升级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电影产业、动漫产业、影视剧产业、文化出版发行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反过来,服务产业、企业向学校提供的横向科研经费也让科研创作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国家站位、全球视野”:培养国际化视野影视与传媒人才

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教育更要立足于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在对外传播的教育实践中,着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传播能力、话语体系重构能力,综合运用形象思维、互联网思维、全球化思维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统筹能力,这样的戏剧影视人才方能创作生产出“国家站位、全球视野”的优秀对外传播作品,从而打破文化隔阂的壁垒,扩大优化华文教育教学视听化资源,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助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戏剧影视产品在地化发展。

1.整合资源,开设特色课程群。课程设置要充分融合“行业逻辑”和“学科逻辑”,在保证基础课、核心课和方向课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在融合性方面鼓励开设符合特色发展观的特色课程群,可以尝试以汉语普通话、英语之外的第三门语言为传播特色,为戏剧影视创作的国际化破圈突围奠定语言基础,开设其他小语种语言课程;同时为避免全球化经济、互联网时代文化休克效应,增开包含国际文化、实用礼仪、民族文化史、国际戏剧影视文化等跨文化特色的内容课程,与实践课程形成互补合力,搭建国际视阈下的戏剧影视文化研究特色课程群。

2.创新校际交流模式,深化合作办学内涵。新文科背景下的校际交流模式,应进一步拓宽学术资源共享、联合科研创作、教师专家互访的途径;学生在深度参与的校际交流实践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资源互通共享,进一步规范校际学分置换认定规则,探索多元教学实践、采风调研、跨国创作、联合展演等多形式的成绩评价方案体系,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激发创作热情,创新艺术思维,在学习交流和艺术创作中传播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提升公共外交素养,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与全球各国的国际教育合作往来间,秉持“根植本土、传承创新、多元融合、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坚持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跟企业人才需求,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行开放式办学和产学研结合,积极与企业、行业交流合作,建立国际间的跨国教学实践基地,加快推进国际间的校企合作项目,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产业需求。

3.举办多元文化赛事,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积极策划、组织、举办各类多元文化赛事,有利于激发各国青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以语言文化为纽带,以专业教学为支撑,增进各国民众对汉语以及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样有助于各国民众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中国的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和文化形象。可充分借助戏剧影视作品、广播电视节目与新媒体平台在国家政府间讲好中国故事。这些文化活动赛事可以向世界更好地诠释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面貌,同时兼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传播,也能够积极传递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从而扩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立德为先、智美合一”:创新育人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教育

新文科背景下的戏剧影视学学科建设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科教育要始终承载优秀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区域文化特色定位,紧抓时代主题脉搏,守正创新,打造本土文化精品,进而实现“智美合一”的创新育人目的。要注重在建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实践体系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进而有效实现“德育”的根本目的;联动一线文艺战线精兵强将,积极开拓以“区域特色、时代特征、民族风格”为表达特点的优秀戏剧影视作品创作思路;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艺术创作与艺术展演,充分发掘区域性人文历史资源,在艺术传承过程中把“美育”思想润物细无声地贯穿其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鼓励将作品立项与创作、作品分析与研究、作品指导与排演、作品评奖与巡演纳入高校戏剧影视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增进师生对于个人与民族、个人与国家命运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同时将课堂思政教育深入浅出地贯穿其间,也有利于实现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五、“技术为媒、融合发展”:智媒生态下的校企合作实践

5G时代掀起“万物智聯”的数字革命,这对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封面传媒CEO李鹏在谈及融媒环境中新视听节目形态时曾提出了“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故事优先”的传播理念,“视频化”与视频流的表达方式将成为智媒生态中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而“文本+影像”的表达恰恰是戏剧与影视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科下的各专业课程也有着极大的优势将“视频化”做到视觉极致、听觉极致、审美极致,如若获得智媒技术的全面助力,将实现互动传播的界面极致、功能极致、体验极致。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戏剧影视学课程体系建构,要在保证理论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驾齐驱的基础上,主动强化方向课程与业界新技术的吸附力,实现以资源共享型实验室为媒介,打通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多门课程互动的实践教学。例如,暴风魔镜、封面传媒联合打造的VR资讯平台技术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专业教学相结合,共同建立“VR新闻实验室”,在学术研究上共同研究制定VR内容,制作行业规则、定期发布VR市场研究报告;专业实践上通过“内容+硬件”的优化组合,创新VR新闻叙事模式,研发置身突发新闻的第一现场感技术;百度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打造区块链媒体实验室;芒果TV以“大芒计划”为合作载体,确立“10+40”高校合作布局,即签约10所头部专业院校、覆盖40所综合类高校,为高校创作者提供专属流量与资源扶持、业内培训。

高校联合业界将VR、AI、大数据、云分析等智慧媒体技术引入专业课堂,打破行业智能技术与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及时优化提升教学技术手段、课程体系和艺术创作生产模式,与行业接轨、与业态共振、与前沿同频;以敏感的用户思维应对当代戏剧、电影、电视作品的市场需求,积极强化与其他艺术学科、人文学科、自然科学课程体系间的融合性、互动性,努力形成多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的互通型联动效应。

六、结语

智媒时代,新文科背景下的戏剧与影视学在学科、专业、课程联动上,要始终坚持围绕“为了谁”以及“如何发展”的核心问题,以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综合创新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科专业的内涵式发展;要树立“卓越人才培养”和“大实践观”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研究人才培养规律,找准自身特色发展定位,以“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多阶梯双循环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来助推教学融合化、实践专业化、人才综合化、培养国际化,切实为新时代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的戏剧影视人才。

作者罗幸系广西艺术学院教授

杨康系广西艺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徐梁.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建设的理念与路径[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03).

[2]刘胜湘.中国学派还是美国范式——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2020(11).

[3]白娟娟.“新文科”背景下影视专业课程创新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20(22).

[4]周星,任晟姝.瞩望新文科背景:艺术学科暨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新文科人才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