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超 刘新梅 张宇梅
摘 要:初中物理协同教研提倡从物理教师集体困惑中凝练研究主题,聚焦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进而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与能力,推进教师隊伍专业化建设进程.协同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两个前提条件是教研共同体的组建和教研基地校的选择;协同教研实施的三个环节包括课前准备、课上实践和课后研讨.结合初中物理学科协同教研活动开展的案例,总结协同教研在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协同教研;实践探索;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2-0002-04
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发挥教研支撑作用,需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本文基于初中物理学科协同教研的实践探索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教研通常理解为教学研究,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教学现象、教学事实所反映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用教育科学方法对学科教育领域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意识的探索,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未知领域进行研究的过程.所谓协同教研,重在“协同”,强调在合理的教研机制引导下,促进数位个体教研者融合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协同一致地完成目标教学研究系统.初中物理协同教研提倡从物理教师集体困惑中凝练研究主题,聚焦于物理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1 协同教研开展的两个前提
1.1 协同教研共同体的组建
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强调高校和中小学协同教研.《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可见,构建高校、地方政府、教研机构和中小学共同参与的协同教研共同体是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
协同教研共同体的组建,强调涵括高校教师教育者、地区教研机构教研员和中学教师.其中,高校教师教育者可以发挥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优势,教研员可以发挥组织协调优势,中学教师可以发挥物理教学实践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研究共同体.最终,高校教师教育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情况和存在问题;教研员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指导能力;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更提升自身教学研究能力.
在教学研究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共同体中的成员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使研究更具有实效性.最初,在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中,高校教师教育者主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研员协助指导,中学物理教师参与体验.期间,经历一个或两个完整的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后,教研员主要发挥示范引领,高校教师教育者协助指导,中学物理教师进一步感受体验.最后,伴随研究经历的不断丰富,中学物理教师逐步独立完成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研员协助指导,高校教师教育者退出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活动.
1.2 协同教研基地校的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网络教研等多种教研形式,协同教研的组织与开展日益便捷.实际过程中,可选择以面对面教研活动为主,以视频会议、微信、QQ等互联网手段为辅.协同教研基地校选在中学物理教师所在学校最佳,高校教师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和教研员前往中学参与教学研究活动.
以中学物理教师所在学校为协同教研主阵地有助于中学从事物理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全员协同”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有助于每所中学教师群体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有助于教学实践与课堂观察等教学研究活动深入、系统地开展.
2 协同教研实施的三个环节
协同教研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其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上实践和课后研讨三个环节,为了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实践问题的有效解决,这三个环节可能会循环往复进行.这里的课前准备并非只有备课,课上实践并非只有上课,课后研讨也绝非只有评课而已.
2.1 课前准备是协同教研的基础
课前准备的有效开展是确保中学物理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寻找策略、集体备课、制订教学研究计划、设计课堂观察量表、任务分工等.
2.2 课上实践是协同教研的关键
课上实践是中学物理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协同教研的课上实践阶段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观察和随堂检测等实践活动.课堂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环节,协同教研共同体的教师必须围绕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必须通过课上实施进行课堂检测,总结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从而落实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2.3 课后研讨是协同教研的保障
课后研讨是中学物理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执教者反思、观察者提供证据和研讨总结等.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改进.协同教研是借助教师群体的力量收集证据,用证据进行课后反思与研讨,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3 协同教研实践的效果评估
3.1 基本情况说明
自2016年秋季至今,笔者参与S市六个县区多所学校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基本情况详见表1.
从笔者所参与的多个协同教研团队开展教研活动的周期、过程及质量来看,城市学校协同教研开展情况好于乡镇,过于薄弱的学校不适合选作协同教研基地校,协同教研基地学校的参与教师人数占比多些有助于团队稳定,协同教研团队中其他学校教师的能力水平影响协同教研共同体的任务分工,有学校主管领导支持的学校协同教研工作开展更有效,教研员的凝聚力至关重要,协同教研基地校全员参与的协同教研效果更好.
3.2 协同教研的进展总结
3.2.1 清晰并认同协同教研活动的目的和功能
从物理学科协同教研实践探索过程来看,多数教师能够将协同教研活动与传统教研活动区分开,多数团队能够做到集体备课、轮流上课;能够认识到团队反思研讨环节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对课堂观察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用证据说话,而证据的取得离不开科学的课堂观察量表和团队成员的课堂观察合作.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课堂观察教师,彼此关系融洽,都知道承担各自的任务,能够为了共同的研究问题而努力,互相真诚交流.在课后研讨中的用语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开始的“某教师的课上的如何”,到现在多数教师能从自己观察的角度去探讨“我们的课该如何改进”.协同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教师教学研究意识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3.2.2 能够结合教学实际凝练研究主题并寻找解决策略
研究主题的确定是开展协同教研活动的起点,从笔者参与的协同教研活动进展来看,多数物理教师能够从个人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研究主题的凝练;从开始时的应付差事、走过场,到逐渐围绕协同教研主题打磨课堂、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能够随着协同教研活动的深入推进,清晰并选择团队能够解决的研究主题进行协同教研活动.
3.2.3 体悟到协同教研的成就感
ZD中学的刘老师就坦言:“付出就有收获,个人觉得收获特别大,不过真是很累.”刘老师还说经历了三年的协同教研活动后,团队的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特别迅速,从开始的惧怕他人去听课,到后来的争着让专家去听课.SL中学教师团队应该说是比较薄弱的,但经过协同教研活动后,该团队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形式,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提升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等有了深刻的理解.经历了系统的教学研究活动之后,中学物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种成就感促使教师更愿意参与后续研究活动.当然,成就感也源于他人对协同教研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教师及时、适切的肯定与表扬.
3.3 协同教研存在的问题
3.3.1 课后研讨环节的交流不够充分
通过协同教研活动的多次开展,多数物理教师知道了评判教学效果要用证据说话,学会了使用课堂检测题、课堂观察量表等工具进行教学达标情况及策略落实情况的评判,但大家还是停留于个人说发现的问题,以及可以如何改进,团队成员针对他人所提的建议与意见,所进行的讨论和交流略显不足.
分析原因,可从两方面改进.一是课后研讨环节开始之前,给予团队汇总观察结果的时间.应该给课堂观察、课堂检测等任务承担教师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数据汇总及简要分析,以便课后研讨中更好地利用证据开展交流辩论.二是课后研讨环节主持人的职能发挥至关重要.课后研讨的成效取决于主持人的职能发挥,对主持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要求很高,因此要关注主持人的选择标准与条件,建议选取团队中教学经验丰富、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
3.3.2 课堂观察工具设计与使用能力仍需加强
一次次協同教研,促进了团队教师更加科学地设计课堂检测题、课堂观察量表等,但每次用过之后都会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观察工具.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教师而言是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基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如何开发设计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如何灵活应用所设计的观察工具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3.3.3 教研成果转化意识与能力仍显薄弱
从笔者参与的协同教研活动来看,团队教师都会有很多体验和感受,也信心满满地想将研究成果整理出来,但最后基本都不了了之.分析发现,中学物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少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但教师自身的惰性也不容忽视.期望协同教研成果能发挥更大作用,带来更多效益,需进一步思考如何提升物理教师教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意识与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引导沉浸于日常繁杂教学工作中的教师走上研究的道路,离不开专家适时适度的引领,也离不开教育政策与相关制度的支持,更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努力付出.希望每一所学校的教师都能精诚合作,将教学研究工作持续推进,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科核心素养之花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郑青岳.教学研究:教师的幸福之路(一)——教学研究的几个首次[J].物理教师,2015,36(01):73-76.
[2]武晓萌.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协同教研模型构建及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3]宋晓青.中小学教师在线教研平台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4]段雨薇,杜秉东.“线上+线下”协同:融合信息技术的社团活动实践——以“STEAM与趣味物理”社团活动为例[J].中学物理,2020,38(19):44-46.
[5]吴磊,吴砥,徐晶晶,贺冉冉,周鹏.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中小学教师协同教研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02):53-61.
(收稿日期: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