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鹏
摘要:生成性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大资源观是让生成性教学真正发生的内在基础。特级教师李仁甫坚守生成语文的“质的规定”,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成,将关注点聚焦在环境资源、学生资源、文本资源和教师资源上,在语文的边界内取之以道,用之以时,服务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资源取用的实施上,有充分的弹性预备、“双主体”关系的建构以及教学现场的灵活掌控。
关键词:生成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性;双主体
特级教师李仁甫倡导生成语文教学思想,深度建构生成语文教学体系,在语文教育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其大开大合的课堂气象、形散神聚的课堂架构、灵动自如的动态生成,无不展露着对“语文性”本色的坚守,彰显着生成语文的独特魅力。细究李仁甫老师生成性教学的发生之道,不难发现,他对教学资源的深刻理解和智慧取用所形成的语文边界内的大资源观,是生成性教学启动、展开以及向纵深推进的内在基础。
一、在课堂理念上:顺流而行,息壤无痕
综观生成语文的课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何一节课都没有新课导入、文本感知、特色分析、知识巩固、课堂小结等固定环节,似乎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观课者容易产生“随意”“无序”的误读,这是没有理解生成语文思想内核的自然反应。
生成语文最显著、最核心的理念在于教学生成化。生成是“课堂的整体性特征,是课堂富有生命活力的质的规定。不是说课堂有生成否,而要言课堂是生成否。后者包含前者且高于前者,使之成为一种哲学层面上的课堂观”。李海林先生认为:“语文课程的价值意义就在于,人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活动实现人的现实的生成。”生成性教学不是教学中发生的“意外”“偶发”“点缀”甚至“放羊”,而是一种教学形态。看似“随意”“无序”的课堂,其实蕴含着教师对生成理念的深刻理解,对教学资源的智慧撷取、加工、生发与创造。生成不仅是结果,更是过程。从李仁甫老师的《金岳霖先生》和《春江花月夜》的各两节同题异构课来看,师生依托课堂资源顺流而行、互联聚焦、生生不息,自由而快乐地向语文更深处漫溯。这是一个人(教师)的同题异构,也是N个人(师生)的同题异构,“与一个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道理一样,即使同一个教师执教同一个课题N次,也不会出现一次雷同”。
理解了生成语文的“质的规定”,就掌握了开启生成语文教学体系大门的钥匙,就能全面而系统地理解“以学定教”“弹性预设”“差异教学”“双主机制”“启动引擎”“教学现场”“互联聚焦”“少量意外,大量陌生”“息壤无痕”等理念、思想,一些对生成语文的误读、误解与误识就能自然消释了。
二、在资源取用上:指向言语,严守边界
资源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基础和支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50余次提到“资源”。包罗万象、形式多样的语文资源需要教师建立大资源观,“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标还多次提到“生成”,论及生成性资源问题,“课程资源建设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关联密切,既是师生动态运用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生成资源的过程”,“语文学习过程中随时生成的各种话题、问题、拓展材料以及学生成果等,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资源”,“要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营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新课标从政策高度鲜明而深刻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问题以及各类资源对生成性教学实施的基础性作用。
语文教学的大资源观要注意资源调用的泛化问题。无目标、无标准、无甄别地运用资源容易使语文课失掉“语文性”,大而无当,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环保课或其他的非语文课。反之,窄化资源运用,把教材或文本视为教学资源的全部,语文教学就陷入“教教材”的困境,不仅把语文教“死”了,也与新课程、新课标的“本心”背道而驰。在生成课堂中,师生是一种生成性存在,全程与各种资源打交道,包括课内与课外的、已有与新生的、静态与动态的、显性与隐性的。李仁甫老师认为:“资源可以随时生成。”他说:“教学流程里填充着各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运用时产生了新资源,又反过来影响教学流程。”可以说,没有资源,就没有生成性语文教学。但生成语文的大资源观既不是泛化的,也不是窄化的,而是基于“语文性”的。“‘语文性的生命就在于‘摆动——摆动于语言性与人文性之间。”这种“摆动”的旨归,就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虽然生成的过程充满大量的“陌生”,但生成人的内心是有底气和边界的。这种底气就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种边界就是“语文性”。不妨从环境、学生、文本、教师等角度来考察李仁甫老师课堂资源取用的目的性与“语文性”:
一是环境资源。这里指的是教学现场中的各种环境资源。巧妙地利用环境资源,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可以促进生成。如李老师教学食指的《相信未来》,不同的学生在朗读“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时发生差异,学生讨论的思维阻在“排浪”的意象理解上。李老师看到教室外面走廊的栏杆上疏密有致晒着的几根拖把,灵活地把教室外面的现场情景开发成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互联体验,再顺势引导学生体验“手掌”、改写诗句、讨论手法、高度仿写,可谓收放自如,生成无限。在《春江花月夜》教学(贺州版)中,师生在讨论“短暂与永恒”时,李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入该校的校徽、白鸽,孩子们穿的校服等,升华学生的感悟;在《劝学》中,通过“借笔袋”阐释“久假不归”等,都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渐推動语文课程新资源生成”的理念。
二是学生资源。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是教学流程中的基础性资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言语、行为、情绪,包括错误的回答等各种状况,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李仁甫老师生成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以学定教”、“双主体”思想、“学习侧生成”等,都是充分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的保障。其在扬州上的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一课是典型代表。学生既没有课本,也没有预习,李老师安排时间当堂自读并检测,把“教学引擎”交给学生。在讨论“一个女子”还是“一群女子”时,李老师引入《非诚勿扰》电视节目,寻觅辛弃疾的“心动女生”,进而联结戴望舒的“心动女生”,并创造性地组织了三次逐层推进的仿写、改写,整节课循环往复,摇曳生姿,异彩纷呈。李老师刚要宣布下课时,一位女生站起来大声说“不可以”,师生乘兴访胜探幽,将生成教学推向了极致。
三是文本资源。“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无疑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学资源。”重视文本资源,创造性地将文本资源激活,才能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李老师的《劝学》一课堪称经典。课堂从“选赠言,說理由”开启,创设身处盐城中学的我们向未能实现“盐中梦”的同学送赠言的真实情境,建构起欣赏、对话、交流、互联的教学现场,在多向度展开中不断生成,达到了“‘文‘言相生,‘劝‘学自成”的至高境界。利用文本资源进行言语实践教学在李老师的课堂中随处可见,如《沁园春·长沙》《青玉案·元夕》《相信未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呼兰河传(节选)》等课例中的仿写、改写、创意写等二度创作,都是对文本资源加以重组和整合、改造和拓展、挖掘与创生的范例。
四是教师资源。这是从教师自身的视角来关注、研究资源问题,包括教师的认知结构、教学策略等。如李老师在《生命中的15.75个小时》中总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时写道:“这堂课就在他们持续点评、互相发力的过程中展开,而我只是借力打力,见缝插针,借鸡生蛋,借花献佛,借题发挥,忽而出手‘救市,忽而相机引导、提升,思维真正被激活,处于往来无阻的互联状态。”“这样的课,已然远远超出知识传授的本身,它附丽着其他很多意义和价值,尤其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一种妙合无限、无法言说的融合与默契。这一切,都是生成的语文课堂带来的巨变。”这样的课堂,不仅有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精神成长,还反哺生成性教学,可谓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李老师的大资源观让生成性教学真正发生,使每一堂课都成为独特的“这一课”。生成性教学中各类资源的取舍在目标上都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言语实践把握语言规则,既重视语言知识,又重视语言能力;重视言语内容,更重视言语形式;顺着学生的理解,教师举例、譬喻、类比,引领学生用心揣摩,触类旁通。”同时,各类资源在特质上都切合“语文性”,超出了这个范围,或舍去不用,或纠偏导正。攫住了资源的“语文性”,聚焦核心素养的浸润与涵化,一切质疑生成语文教学目标、课堂结构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在实施策略上:弹性预备,双主机制
一是充分的弹性预备。“所谓预备,就是教师在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它和硬性预设不同,更具有弹性的、动态的、隐性的特征。”课前预备和课堂生成并不矛盾。预备越充分,教师驾驭课堂的策略就越多变,可调用的资源就越丰富,课堂的风景就越独特。李老师在《相信未来》教学反思中写道:“为了上好《相信未来》这两节课,我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累积了很多可变性方案,书页上留下了红、黑、蓝等笔迹和很多圈、点、杠等标记。”教师若在弹性预备上下足了功夫,“准备N种可能的切入点和尽可能完备的链接资源”,形成“板块式教案”,课堂就会如李老师所说,“‘生成是必然会降临的”。
二是增量的教学现场。“在教学现场,不仅容易生成新资源,还可以生成新关系、新过程、新情境、新场景、新事件,甚至还可能生成新目标、新内容。”这种增量的教学现场使每一堂课都是全新而不可复制的。纵览李老师的课堂,可以发现,学生在课堂经常运用“我发现一个问号”“我发现一个感叹号”“我想提一个问题”“我觉得”“我认为”等表达用语,教师经常运用“你提出新的见解”“你颠覆了、推翻了他们的看法”“你陈述一下自己的意见好不好”“你同意不同意”“你来点评点评”等提示用语,形成内在“思维参与”、外在“活动参与”的“双主体”参与,该互联就互联,需聚焦则聚焦,不断生成新资源、新内容、新思想,使教学现场产生积极的“滚雪球”效应。
三是温润的“双主体”机制。生成课堂的独学、汇学、助学思想和切入、展开、互联、聚焦的教学范式,都是以和谐、民主、自由、平等的“双主体”机制为保障的。“双主体”机制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形成了自信、积极的心理气场,培植了开放、合作的交流现场。这样的机制为生成性教学铺平了道路,也让语文课堂回归其应有的本色。
新课标倡导生成,又强调资源。生成依托资源,资源促进生成。李仁甫老师重视资源,取之以道,开掘资源,用之以时,带领学生轻荡语文之舟,开启生成之旅——或顺流而下,品味语言之美;或溯源而上,体悟人文之趣。这般行程,既是可以预约的精彩,也是不可预约的精彩,更是无须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李仁甫.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2] 李国昌,仲彬.“课堂生成”路径探微[J].教学与管理,2014(15).
[3]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祁洪生.一个人同题课的变量生成——例谈生成课堂的构架与运作特征[J].语文教学通讯,2015(10A).
[5] 李仁甫.从资源的“随时生成”说起[J].语文教学通讯,2019(2A).
[6]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7] 冯辉梅.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取舍艺术[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3).
[8] 高东梅,贺克春.“文”“言”相生“劝”“学”自成——生成艺术在《劝学》课例中的运用[J].语文知识,2016(1).
[9] 李仁甫.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10] 李仁甫.预备与生成——建构“生成课堂”(一)[J].中学语文,2013(11).
[11] 谢超.构建“学本生命课堂”的语文教学体系——李仁甫“生成语文”教学思想研究综述[J].语文教学通讯,2019(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