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写作教学:统整优化,双重提升

2021-07-12 21:29蒋兴超
关键词:垃圾分类

蒋兴超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的编写有优点也有局限,但大格局、宽视域、深通联的大单元写作范式,可以补位教材的各种不足。以“垃圾分类”一题多体的大单元写作实验为例,省视大单元写作教学: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种知识完成特定任务,由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任务驱动下的统整,使写作知识与写作体系得到优化,最终实现实践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大单元写作;多重开发;一题多体;“垃圾分类”;写作实验

大单元教学以顺应时代发展和提升核心素养为旨要,以大格局、大视域、大情境和大任务为驱动方式,统整单一的、碎片化的、无序的学习资源,将学习资源升级为课程资源,在真实的情境中促发学习,在自主探究中联通知识,在知识统整中提升素养。

大单元教学的诸多优势必然引发我们对大单元写作的期待。长久以来,写作教学滞留在单一写作要素和写作文体的训练上,老套的、指令性的窠臼让写作教学一直有难言的苦痛。教材的写作体系,是一线写作教学的总纲,如果仅仅照纲宣讲,写作教学将毫无生气。更何况,教材写作内容的编写本身就存在种种拘囿。因此,补位、打破、统整、激活、重建等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就该当仁不让。以高占位、宽视域、深融通的思想对写作教学进行大单元的统整,是当务之急。

大单元写作,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大情境,让学生在大情境中

一、统编教材的编写审思

相比于一纲多本时期的教材,统编教材写作内容的编写呈现出不少新的变化,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创新,也有局限。为了便于讨论,现列举统编教材的写作专题(训练点),如下页表1所示。

整体来说,统编教材的写作内容有四大优点:一是写作专题与单元文本结合紧密,从阅读直接引向写作,注重读写融合;二是以单元文本为实例解说写作要领,从已学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便于学生接受;三是写作专题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状态;四是写作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容易上手。

最令人惊喜的是,统编教材创造性地编写了“活动·探究”单元(用★标注),以大任务来统整资源,融听、说、读、写、活动于一体,让写作拥有更多亲密的伙伴,更容易在良好的生态里成长。统编教材的这一编写创举,已经非常接近大单元写作的样态,只是和大单元写作稍有区别:“活动·探究”最终还是指向一类文体的写作,大单元写作则指向多个写作要素和多种写作文体,也就是说,其格局和气象还不够宏大。

统编教材写作内容编写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大的方面有如下四点:

第一,写作专题(训练)以“点”的方式展开,缺少“面”的统筹,缺乏宏观视野。比如,“学写剧本”就需要从选材、记事、人物、描写、思路、主题、有创意地表达等诸多角度来统摄,这就需要宏观的考量,这恰恰是统编教材缺失的。

第二,写作专题之间彼此割裂甚至失联,网格化严重,缺少紧密联系,统整思想缺位。比如,“学会记事”和“如何突出中心”“如何选材”“写出人物的精神”“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写演讲稿”“有创意地表达”等写作专题有何关系?统编教材没有在编写说明中显性地解说。又如,“学会记事”和“学写故事”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再如,七年级时“学会记事”,九年级才讲“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是否为时已晚?八年级学生演讲时需要议论说理,是否非要等到九年级?等等。

第三,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介绍简单,内容单薄甚至疏漏。比如,对于“怎样选材”,教材介绍“要围绕中心进行选择”,要考虑“详略安排”,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和新颖”。其实这些仅仅是选材的原则或注意事项,根本没有涉及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只有系统地介绍材料的种类、材料的作用、选材的标准、选材的方法、选材的误区等方面的知识,才算全面介绍“怎样选材”。

第四,把掌握技能当作写作目的,缺少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缺失以生为本的育表1统编教材的写作专题人思想。比如,对于“学写游记”,教材只是用类比的方式介绍“游记和照相相似”“游记与照相又不一样,比照片丰富得多”。如果设定一个具体真实的生活情境:如何才能把游记写得出彩?王同学、张同学和李同学发生了争论,王同学说要写好游记就要到游览地好好体验;张同学说关键看名家是怎么写的;而李同学说独特的感受最重要。你的看法呢?教师根据这一情境,广泛征询学生意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实地感受组、学习样板组、独特感受组、综合实践组等,学生便会主动搜索相关的知识、资源、写法、样板等,各种写作要素和写作技巧都在学生的视域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写作知识,又习得了写法要领,更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何教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大格局、宽视域、深通联的大单元写作范式,可以补位教材的各种不足。

二、一题多体的大单元写作实验

写作范式的变革,需要教学实验的坚实支撑,教学实验要有打破传统思维的先鋒勇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竭力培养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写作问题的能力,不停滞在单一的、琐碎的、形而上的写作知识里。这需要高瞻宏阔的视野、合纵连横的思想,还需要统整各类资源,旁触各类知识。大单元写作,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大情境,让学生在大情境中学习写作知识和重建写作认识。它打破了写作知识条块分割的封锁,打破了讲解训练的写作固式,打开了封闭式写作的僵化局面,用自主发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味,用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写作认识,用统整思想重建学生的写作体系。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开展了一题多体的大单元写作实验。

(一)实验缘起

自2017年起,国家密集出台关于垃圾分类的政策文件,其中重大的文件有:2017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2017年6月12日,国管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中直管理局印发《关于推进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2017年12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2017年10月25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江苏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2018年7月13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通告》。

各级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文件,说明垃圾分类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势在必行。这些政策文件,正是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大情境,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这为写作实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环保意识,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你作为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分发“垃圾分类”的宣传材料,一位叔叔接过材料直接扔在一边,说:“都是形式主义,离文明程度高的国家还差得很远,根本实行不了多久。”一旁的老大爷也说:“搞这些名堂,有什么用?”听到这些议论,你决定用多种文体样式呼吁他们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

(二)实验任务

垃圾分类是形式主义吗?文明程度高的国家做得到底怎样?我们是否与之有很大的差距?普通市民比较排斥,甚至拒绝,该如何引导?政府环保部门、社区工作者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各级政府又该出台怎样强有力的法律条文来保障推行?等等。这些问题,正是由上述情境延伸而来的核心思考。基于此,我将一题多体写作分解成如下任务:

任务1:实地调研。

实地走访南京市不同类型的小区,了解广大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意愿和行动力,将调研结果写成8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

任务2:政策研究。

广泛搜集、查阅不同国家有关垃圾分类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条文,深入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具体内容,比较各国的差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政策分析类文章。

任务3:管理视角。

就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到政府环保部门(环保厅、环保局、街道和社区工作站等),深入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新闻特写。

任务4:专家访谈。

向政府决策者、环保专家、大学教授等专业人士请教,深入了解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背后的深意,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访谈稿。

任务5:活动宣传。

以展板或资料单的形式,在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与百姓的生活关联、对社会的深远影响等内容,引导群众支持并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倡议书。

(三)实验过程

实验时间:2019年9月中旬开始,11月中旬结束,历时2个月。

实验对象:南京外国语学校九年级(6)班学生。

主题及任务确定:我先提出活动的整体设想,说明写作实验的缘起,介绍一题多体写作的大致情况及相关任务,然后和学生一起商讨话题的意义及一题多体写作实验的可行性。广泛征询学生的意见后,我把原先提出的4个活动任务增加至5个,并确定了具体的任务名称和活动内容。

实验分工:确定活动主题及具体任务后,以小组的形式自愿组合,我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家庭资源的便利条件来选择。分成具体的小组后,小组举荐组长,明确组长和组员的具体分工和具体任务,确定活动流程和执笔对象。

实验过程:各小组根据既定方案积极开展活动,实地调研,专家走访,查阅文献,政策分析,活动宣传,集中讨论,最终成文。

(四)实验结果

各小组大都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有的还超预期完成目标。最后,学生们进行活动小结,谈了最深切的三点感受:第一,垃圾分类非常有必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非常正确;第二,政策的制定者、垃圾分类工作的参与者都非常不易,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第三,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我把活动小组的写作成果投给了《全国优秀作文选》,很快得到了编辑的高度认可,同意将学生的写作成果(包含倡议书、调查报告、新闻特写、政策分析和说明文等5篇不同文体的文章)组成专题发表。编辑特邀我为该期专题写几句话,照录如下:“长久以来,文学类写作得到重视与长足发展,同学们习惯于用文学的笔调书写生活,表达情意。而实用文写作则相对弱势,常遭忽视,但它恰是生活的常需,理应弘倡。为此,我组织学生就‘垃圾分类进行了两个月的深入调查研究,把调研内容分成五大专题,把学生分成多个研究小组,把写作任务深融于调查研究,尝试用多种文体样式表达调查研究的结果与思考。”

三、大单元写作教学的多重省视

大单元教学的积极倡导者崔允漷教授说:“指向素养的学习必须是真实学习,真实学习必须要有真实情境与任务的介入。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某种或多种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才能评估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种知识完成特定任务的大单元写作教学有哪些理念与追求?

(一)由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

回望统编教材的写作内容,其专题形式立足于写作知识和写作技法的介绍与传授、写作支架的搭建与供给,核心思想还是知识本位,没有从学生本位出发来编写。打个简单的比方,建造房屋需要用到钢筋、水泥、砖头等各种材料。如果是向学生介绍这些材料以及各种材料与建造房屋的关系,这就是知识本位。如果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生活需要怎样的房屋,学生就要去思考和发现:建造房屋需要哪些材料,如何才能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房子,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等。这就是学生本位。

学生本位离不开真实情境的创设。努力“把真实情境与任务背后的‘真实世界直接当作课程的组成部分,以实现课程与生活的关联”,“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在真实情境的应用中实现”。真实情境,是辽阔的学习场域,是联通知识、生活、任务和认知的重要纽带。这是写作实验带给我的深刻启示。学生本位,也正是大单元写作的核心思想和高扬的旗帜。

(二)由静态知识走向动态体系

统编教材的写作知识是依单元而设的,写作体系是依要素和文体而建的,它们在各自的位置和网格里,是静态的。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不是写作知识在一个位置或网格里的简单移动,而是需要多种知识的相互支持、帮衬和融通。这就要打破原有固化的位置和网格,让知识流动起来,知识的流动必然出现各种组合,这些组合就形成一个个活的认知体系。这是大单元写作追求的理想之态。

知识的流动和体系的建构,离不开特定任务驱动下的统整。比如任务4的“管理视角”,最终要求完成“新闻特写”,而新闻特写既要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体类知识相联通,又要整合“学会记事”“如何选材”“抓住细节”“写人要抓住特点”等写作要素。在统整中,写作知识和写作体系得到了双重优化。

(三)由先知后行走向先行后成

统编教材的实践停留在狭义的、单纯的认知层面,实践能力从书本而来;统编教材指向的写作能力,由知识走向认识,再由认识走向能力,知识是获取写作能力的本原,这是典型的先知后行。而大单元写作的实践,由课堂走向課外,由课本走向生活,实践能力从生活而来。大单元写作指向的写作能力,由实践走向知识和认识,再经实践深化认识,最终走向写作能力,实践是获取写作能力的途径,也就是所谓的先行后成。正如参与写作实验时,学生一边研究政策、调查研究、实地走访、对话访谈、开展活动,一边寻找各类文体的样板、学习各类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在写作任务中锻炼了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写作能力,最终实现了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双重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2020年度“333工程”科研资助课题“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研究”(编号:BRA2020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4).

[2] 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2019(2).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
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道德思考和建议
专业运营垃圾分类回收模式推动呼和浩特市居民分类行为转变研究报告
不是后G20时代杭州市垃圾分类管理对策研究
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建议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系统设计(宝特瓶类)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刍议校园垃圾分类与高校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