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耕 黄晓虎 易 武 周 迎
(1.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 宜昌 443002;2.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2;3.防灾减灾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2)
滑坡在降雨作用下地下水位抬升会导致滑体的自重增加,并形成动水压力,滑体土体基质吸力丧失,以及滑带土体强度降低,滑坡逐渐变形,并最终失稳破坏[1-3].张友谊等[4]研究指出,降雨与滑坡灾害在时间与空间上有一定的一致性和滞后性,并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Glade等[5]采用统计方法研究得出有无降雨诱发情况下滑坡发生的降雨量阈值.张珍等[6]通过统计分析降雨诱发滑坡的监测资料,总结出滑坡与降雨之间的规律.滑坡发生与降雨历时、降雨量、降雨强度有关[7].唐红梅等[8]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考虑当日最大小时降雨这一降雨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推导出重庆地区降雨型滑坡的预报模型.黄晓虎等[9]将滑坡进入蠕动变形阶段之后,预警关键判据定为前期降雨、当次降雨、位移速率,预警过程分为当次降雨和前期降雨+当次降雨两种模式.Chae等[10]通过降雨触发指数模型预警滑坡降雨强度,通过RTI模型预警滑坡变形响应时间.Kim等[11]将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阈值用于预测突发性滑坡的发生、边坡稳定性、降雨阈值、土水特征曲线等.陈志强等[12]在滑坡临滑阶段应用降雨量斜率阈值进行判断.上述对降雨量及其阈值研究取得大量成果,但对于降雨阈值研究,存在未考虑前期有效降雨量的问题.
本文以三峡库区钥匙湾滑坡为例,通过改进后的斜率阈值法找出滑坡类破坏点,类破坏点在不同观测时段n下,计算类破坏点累积有效降雨量[13-17]斜率阈值,并根据后期钥匙湾滑坡监测数据进行验证.
钥匙湾滑坡位于兴山县香溪河左岸,为珍珠潭滑坡的次级滑坡,其中珍珠潭滑坡左侧边界为自然冲沟,右侧边界为加油站东北侧山脊,前缘直抵香溪河,滑坡后缘可见出露岩土分界线,滑坡前后缘纵长410 m,均宽130 m,平均厚度约15 m,滑坡面积约3.9×104m2,总体积约59×104m3.2009年珍珠潭滑坡已经采用“挡土墙+格构护坡”治理.治理之后,于2019年12月6日现场巡查发现珍珠潭滑坡衍生出新的变形,钥匙湾滑坡位于珍珠潭滑坡内部右侧,坡体表层土体可见明显变形现象,剪出口位于民房外侧,坡体后缘高程约304 m,右侧边界为原珍珠潭滑坡右侧,左侧边界为山脊,滑坡前后缘纵长240 m,均宽80 m,滑坡面积2.86×104m2,平均厚度约7.5 m,体积21.45×104m3,工程地质平面如图1所示,工程地质剖面如图2所示.
图1 钥匙湾滑坡工程地质平面图
图2 钥匙湾滑坡1-1工程地质剖面图
钥匙湾滑坡滑体按岩土体性质可分为:上部为碎块石土,灰-黄褐色,可塑,土石比为3∶7~4∶6;中部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粉质黏土夹碎块石,中密~密实;下部含有少量次圆状半风化粉砂岩质碎块,粒径5~10 cm,粉质黏土为硬塑~可塑状,土石比为6∶4~5∶5.
滑带平均厚度15 cm,平均倾角35°,主要为粉质黏土夹碎石,中密,紫褐色,可塑状.碎石成分为紫红色粉砂岩,力学性质差,抗风化能力较弱,在干湿交替作用下,极易风化成土状.滑床基岩岩性为侏罗系下统香溪组(J1x)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产状250°∠41°.
前期变形以原珍珠潭滑坡为主体,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滑坡中部出现地面下陷,下错0.3~0.5 m.至2005年,滑坡中上部滑体发生局部滑塌,滑坡壁出现,靠近左侧边界古墓变形破坏,坡体中部道路错台.
鉴于此,于2009年采取“挡土墙+格构+浆砌石护坡”的治理措施,滑坡变形休止.2017年10月,挡土墙后侧区域发现地表裂缝T1~T6,裂缝持续发育,且呈现与滑塌方向相向特征.2018年9月,格构和浆砌石护坡上发现裂缝T7~T9,变形扩大到南侧治理工程,同时,格构梁开始出现变形.10月,挡土墙后侧裂缝继续扩展,斜坡稳定性逐渐降低.11月,上方土体滑动,堆积在挡土墙顶部,滑塌后缘壁形成(如图3所示).
图3 滑坡变形特征
2018年12月,房屋周围出现一条近南北向拉张裂缝T10,长约3 m,宽约2~8 cm,墙体、房屋与地基连接处出现多处裂缝T11~T12.2019年,受持续降雨作用,裂缝T7~T9继续扩展,挡土墙出现同向裂缝,挡土墙阻滑力逐渐降低,至2020年6月27日,当地遭受40 mm的大雨,挡土墙变形加剧,墙体两条主裂缝LF1长度约3 m,宽度约10~20 cm,LF2长约3.5 m,宽度约10~15 cm,挡土墙南段剪切断裂,向外剪出约5~15 cm,挡土墙后侧的格构护坡局部拉裂破坏,治理工程裂缝全部贯通,调查发现钥匙湾滑坡大小裂缝共计13条.
钥匙湾滑坡采用GNSS监测网络对滑坡位移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基准点YS0、监测点YS1、YS2、YS3.滑坡累积位移与降雨量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钥匙湾滑坡累积位移-降雨量关系曲线
综合分析认为:钥匙湾滑坡在降雨作用下,连续降雨时间长且降雨强度大时,滑坡变形速率急剧增大,后趋于平缓;当降雨时间不连续且降雨强度小或无降雨时,滑坡几乎无变形.因此,钥匙湾滑坡的变形受降雨影响较大,属于三峡库区典型的降雨型滑坡.
钥匙湾滑坡属于三峡库区内典型的降雨型滑坡,降雨诱发滑坡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4]:
1)滑坡发生前一定时间内的降雨过程,此阶段降雨入渗,会使滑坡土体饱和,滑坡重量增加,同时孔隙水压力随之增加,抗剪切强度降低,使滑坡趋于滑动的临界状态.
2)当次固定时间内的降雨直接导致滑坡发生并最终失稳破坏.
因此,研究滑坡两个阶段的降雨量是研究滑坡降雨斜率阈值的关键.
斜率阈值法[12]是指根据累积变形曲线分析滑坡变形特性,引入“类破坏点”、“降雨量斜率”、“斜率阈值”等针对滑坡的定量预报.但研究方法中滑坡变形前期降雨是累积降雨量,未考虑降雨过程中的雨水流失、蒸发等原因,所求降雨量斜率阈值偏大.因此,应考虑前期降雨对滑坡有影响的那部分降雨量,本文引入有效降雨量、降雨衰减系数,对斜率阈值求取进行改进,所得出结果更精确.对钥匙湾滑坡前140期监测数据分别求取滑坡累积位移的类破坏点、累积有效降雨量、平均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阈值,并对后40期监测数据进行验证分析.该方法总结为以下3个步骤[18]:
1)分析滑坡的累积位移与降雨量、时间三者之间关系,应用降雨斜率单变点确定滑坡的类破坏点;
2)由滑坡每个类破坏点的前期累积有效降雨量与观测时段的关系,分析得出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最后加权平均得出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阈值;
3)在选定的观测时段下,做出监测时间与滑坡降雨量斜率曲线,添加一条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阈值直线,处于直线下方的观测点,降雨量斜率小于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阈值,则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反之,则滑坡很有可能急剧变形,导致失稳破坏.
数学问题中曲线的拐点是指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直观地说,拐点是使切线穿越曲线的点(即曲线的凹凸分界点).当降雨达到一定强度时,降雨型滑坡变形急剧增大,累计位移曲线在此期间有一个明显的拐点,将其称为类破坏点[18].
斜率单变点求取类破坏点步骤如下:
1)寻找探索点序列ti.对监测时间划分等距时间区段,取等距时间区段的中点为一个探索点,以此类推所有时间区段的探索点构成一组序列ti.
(1)
(2)
对ΔY(ti)序列,再计算其二阶差分ΔY2(ti),即:
ΔY2(ti)=ΔY(ti)-ΔY(ti-1)
(3)
4)随着序列ti从小到大计算,寻找序列中出现的最大值ΔY2(ti),其所在的区间为[ti-1,ti],即斜率单变点所在的区间.再计算前后相邻的两个区间的ΔY2(ti-1)、ΔY2(ti+1),将两个区间的ΔY2(ti-1)、ΔY2(ti+1)线性内插,求得类破坏点t*.计算公式如下:
t*=ti-1+
(ti-ti-1)
(4)
有效降雨量是指诱发滑坡发生的那部分降雨.滑坡前期的一个降雨过程中有多次降雨,距离当次降雨时间越长的降雨其有效降雨对滑坡影响越小,只有部分降雨量对滑坡有作用,1980年Crozier在引入滑坡地质灾害降雨阈值的研究中[14]有效降雨量用下式来表示:
Da=D0+λD1+λ2D2++λ3D3+…+λnDn
(5)
式中:Da为有效降雨量;D0为当天降雨量;D1为次日降雨量,依此类推,n为滑坡发生前的天数;λ为降雨衰减系数.
降雨衰减系数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19]:
(6)
通过公式(4)求取滑坡的类破坏点t*后,再将类破坏点t*前某一观测时段n的有效降雨量累加得到累积有效降雨量ΔD,作出各个类破坏点的累积有效降雨ΔD与观测时段n的关系图,求出每个点的线性回归系数Dk(k=1,2,3,…,x;x为斜率单变点的个数),将Dk称为第k个类破坏点的有效降雨量斜率.一个类破坏点的值或几个Dk类破坏点的Dk值的加权平均值为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阈值[17],简称斜率阈值D,即:
(7)
钥匙湾滑坡监测数据源于湖北省三峡库区钥匙湾滑坡应急监测点,累计位移曲线如图4所示.受降雨作用滑坡变形集中于5~10月,本文研究数据为监测点YS2的累积位移和当地降雨量,选取共180期监测数据(2020年5月2日~2020年10月29日)进行分析.
计算得出滑坡类破坏点后,选取观测时段n=1,3,6,…,15,并计算观测时段内的前期累积有效降雨量ΔD(如图5所示).
图5 类破坏点不同n值下累积有效降雨量
分析如下:当观测时段n>6时,3个类破坏点的前期累积有效降雨量增长速率平缓;但观测时段n≤6时,3个类破坏点累积有效降雨量增长速率急剧增大.
选取观测时间段n=1,2,…,7并计算观测时段内的前期累积有效降雨量ΔD(如图6所示).在各类破坏点前n天,累积有效降雨量同观测天数呈线性相关.
图6 类破坏点前7 d累积有效降雨量
由图5、图6知不同的观测时段影响到累积有效降雨量ΔD变化,在观测时段n≤6时,累积有效降雨量与观测时段呈正相关,可通过公式(8)分析平均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
(8)
式中:Dk为平均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ΔD为平均累积有效降雨量;n为观测时段.
同时,时间间隔d的选取影响累积有效降雨量、平均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见表1、表2.
表1 累积有效降雨量随观测时段、时间间隔变化表
表2 平均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随观测时段、时间间隔变化表
由表2可知,在相同观测时段下,Dk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大而减少;在相同时间间隔下,随着观测区段的增大,Dk随着观测时段先增大后减小.观测时段内累积位移进入类破坏点所需的累积有效降雨量越大,降雨量斜率越大,平均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越大.因此,找出滑坡3个类破坏点的平均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加权平均得出的降雨量斜率越大.不同观测时段下降雨量斜率随监测时间变化如图7所示.
图7 不同观测时段有效降雨量斜率(d=1)
由上述分析得知观测时段与时间间隔是影响Dk的主要因素.
1)当观测时段n≤6时,此时降雨量比较集中,有效降雨量各个类破坏点观测时段n点数太少,随机性太强,未能反映观测时段n对整体有效降雨量的影响;
2)n>6时计算得到的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增速趋于平缓,未能体现有效降雨量与观测时段n相关关系.
因此,观测时段n选取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单变点,时间间隔d最小时,滑坡的平均累计有效降雨量斜率最大,计算3个类破坏点的前期累积有效降雨量,求出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通过加权平均得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阈值,即钥匙湾滑坡的降雨斜率阈值D=10.83.取降雨斜率阈值D与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时间三者的关系曲线(如图8所示).
图8 有效降雨量斜率阈值预报图
前文抽取前140 d降雨监测数据进行原理分析,对剩下的40 d的样本监测数据进行预测预报.如图8所示,在监测数据前140 d中,t1=57(与实际相差2 d),t2=63(与实际相差0 d),t3=81(与实际相差2 d),验证效果较好.在监测数据剩余40 d的数中,当监测天数为153 d时,有效降雨量斜率为10.9,大于降雨斜率阈值D.表明当天降雨量斜率达到滑坡预测的降雨斜率阈值,即滑坡处于变形状态,累积位移发生变化,结合监测数据得知与实际相差1 d,当天累积位移较前6 d增加了5.3 mm,预测效果良好.
本文以钥匙湾滑坡为例,利用改进型斜率阈值法求取有效降雨量斜率阈值,经过验证分析预测结果较为理想,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不同类破坏点在观测时段n≤6时,累计有效降雨量与观测时段n呈正相关关系.
2)随观测时段n增大,平均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先增大后减小.
3)根据改进型斜率阈值法计算求出钥匙湾滑坡有效降雨量斜率阈值D为10.83,表明当钥匙湾滑坡的降雨量斜率超过10.83,滑坡可能进一步变形破坏.
4)监测数据后40 d数中,当监测天数t=153时,有效降雨量斜率为10.9,大于降雨斜率阈值D,累积位移发生变化,结合监测数据得知与实际相差1 d,当天累积位移较前6 d增加了5.3 mm,预测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