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霞
(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 100012)
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的紧密配合能够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1],在全球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场馆与学校的合作是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2]。但是目前的馆校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馆校结合是场馆与学校为实现共同教育目的、相互配合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它是场馆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能有效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馆校结合能够整合科技馆优势资源,能将枯燥、抽象的科学原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示出来,能有效弥补学校应试教育的不足,解决学校课堂教育不易解决的问题[3]。 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合作,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等文件,鼓励、支持科技馆、 博物馆等科普场所为青少年开设科学普及活动。在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实行科普场馆与学校教育的互补与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4]。
那么馆校结合应该如何开展呢? 有研究者认为,建立“对接课标又区别课堂”的科学课程,是馆校合作中的首要任务。然而,目前馆校结合中,一方面馆教育项目与学校课程关联性较差,不论是参观讲解还是教育活动都较少有与中学生学科课程密切相关的活动设计[5],另一方面场馆教育不能区别于课堂,很多现有的馆校合作活动中还存在着科技馆替学校上课的现象,学校老师将学生托付给科技馆,把学校课标范围内的内容交给科技馆来讲授[6],这些现象都与馆校结合的要求相违背。
职业体验教育理念,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深入人心,并形成了从幼儿园至高等教育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7]。职业体验模式背后的理念,其实就是体验教育和体验学习,它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同时从生涯规划的视角进行解读,它又是学校教育必须进行的内容[8]。
在国外馆校合作中,也开始注重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合作,比如,加拿大的安大略科学中心,在馆校合作项目中出现了一项“职业故事”的活动:这个活动针对4~8年级的学生开展,让学生聆听四位安大略科学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同职业道路上的一些故事, 以及12 年级理科学生上高中的感受,来体会到每个人通往成功的途径都是基于21 世纪的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普通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普遍以分数为主导, 学校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渗透融通这一工作存在普遍的应付状态,甚至是漠视状态[9]。 就场馆教育而言,在我国的科技馆中也很少见到职业体验方面的教学案例。
本课程所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初中1~3 年级(12~14 岁)的学生团体,依托中国科技馆展品“血管墙”在展厅内开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以及医生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单的指导分别扮演病人和医生,通过问诊、心电图检查等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就医过程,进而充分了解心血管病医生的工作流程,对医生这一职业产生向往之心;同时学生在活动中还会体会到冠心病的发生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使他们知道要从小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紧密结合七年级下册的《生物学》(人教版)教材内容和《初中科学课课程标准》来设置的。 比如,“使学生了解心血管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医生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目标,与七年级下册的《生物学》(人教版)教材的第64 页“冠脉循环”、第71 页“心血管病和心血管医生”的介绍内容相一致。 再如,“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的目标,与《初中科学课课程标准》“人体保健”专题的课程内容相符合。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拓展。考虑到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的重要方法, 设置了心电图读取的环节,利于学生在角色扮演时能更加体验到真实的职业特点。 二是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 教学过程中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活泼有趣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体验展品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科学知识,在角色扮演中了解心血管病医生的工作特点,通过讨论和推理亲自揭秘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本课程最大的亮点是在场馆内让学生模拟体验心血管病医生的职业。 要体验心血管医生这个职业,必须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才能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所以本活动在体验之前会先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并根据各自的学习单的指导相互配合完成一个完整的心血管病的诊治过程。
初中阶段的职业体验教育是整个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应当在这个阶段把学生的知识教育与职业认识教育结合起来进行,使学生尽早为人生的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步骤进行规划和准备[10]。 本活动是依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设计的在科技馆内开展的职业体验课程,课程既能让初中学生轻松有趣地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还能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这为馆校结合下的职业体验提供了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