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玺
摘 要:名著导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加入,既增加了初中语文的文化厚度,又体现了名著阅读的价值,更为我们阅读时代、素质教育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新教育背景下,名著导读的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翻开原著,走进原著,吸收经典精髓,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农村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不管是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还是素质教育下全民阅读时代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从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为了提升阅读的质量,增加初中语文教材的厚度,名著导读也被加入了初中语文教材,目的是激发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素养。涉及很多国内外的经典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必读书目12本;《红岩》《平凡的世界》《泰戈尔诗选》《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等自主阅读书目24本。这些名著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见识,也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使学生更好地积累语文知识,增长经验。但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有意识地淡化名著导读这一内容,都不重视它的学习,使名著导读这一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就像口语交际板块一样被忽视,导致名著导读没有实现其教育意義,更导致它的文学性、人文性、工具性没有体现出来。鉴于此,笔者就新教育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现状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情境在任何学科中的适用,都不如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更有价值或者更恰当,因为阅读内容本就充满情境,尤其是名著中的内容,节节章章、句句段段都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得到提升,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名著导读教学中,老师可以抓住故事的梗概、要点为学生创设演绎情境,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任何一个情景都是经典,都值得学生从时代背景、人性等多方面进行探究,吸取营养。教师也可以根据导读梗概给学生设计问题情境。如,《水浒传》是发生在哪个时期的故事?为什么会有108名好汉聚集在梁山?等等。有了这些阅读情境的加持和引导,学生对名著内容的了解更深,更能激起他们阅读原著的欲望。这不但实现了名著导读的教学目的,也实现了它的教学意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注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不但讲究内容的选择,也讲究方法的运用,所以阅读有时候被人分为有效阅读与无效阅读。在名著导读教学中,老师既要抓住阅读中的自主性、灵活性,也要通过教学给学生传授一些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真正为学生以后有效阅读原著,阅读更多的内容打好基础。比如,在《水浒传》的导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介绍故事的主要人物,让学生掌握以人物为主线阅读名著的方法。其次,还可以以事件为阅读主导,通过事件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以故事为线索的阅读方法。再次,可以以名著的主旨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线索中的故事、人物,并以故事与人物的串连,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内容。这可以培养学生阅读中的大局观,使他们在阅读一部名著时能先从大局切入,再通过局部深挖细节,触到名著内核,达到教学的目的、阅读的目的。
三、扫除障碍,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
名著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在语言描述上与现代语言习惯有差异,再加上它离现实较远,使学生很难掌握其主题,所以会给学生造成阅读障碍。作为农村初中语文老师,新教育背景下,为了学生更好地走进名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经典,在教学中就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扫除这些阅读障碍。第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其进行惯性阅读。这样的阅读虽然不深入,学生也能了解故事的梗概,不会弃读。第二,通过架设框架模式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从故事的原因、描写的背景入手,领会文学表现的主题和其要表达的意义。第三,根据学生喜好,因势利导。学生因为性格和认知的原因,有自己偏好的阅读范围,如有些学生喜欢《西游记》,有些学生喜欢《哈利·波特》,教师可以投其所好,在名著导读教学中进行个性化引导,使其借助自己喜好的力量,淡化阅读障碍,深入阅读内容,实现教与学的目的。第四,也是笔者最为重视的一个环节,结合新教育理念,利用手抄报、读书笔记、读后感、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方式真正地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让学生从中有收获,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距离。
总之,新教育背景下,农村初中的名著导读教学说难也不难,只要老师明白名著导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和价值,并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本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原则,再给学生传授一定的阅读方法,就能实现名著导读的教学意义,提升其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月春.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情感读本,2019(15):69.
[2]吴艳芹.名著阅读教学的深层次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0):73-75.
[3]董俊.信息化时代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