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蕊 杨嘉宇
摘 要:针对高校艺术专业中形式基础课程教育工作的不足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时代的需求和艺术类学科的需求,分析出目前艺术类大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且在设计方面创造力不足。课程改革从高校课程工作的路径入手,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坚持辩证思维,鼓励大学生通过学习提出对于形式基础课程的改进建议,从而促进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育;课程改革;学生需求
注:本文系河南工业大学 2019 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研究”(JXYJ-F201916)研究成果。
一、高校形式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因
(一)时代的需求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下,当下人们的思想逐步放开,思想包容自由已是现代中国奏响的进行曲。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年龄构成也在不断变化。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其他专业学生有所不同。艺术类课程要求不断创新、敢于思考、敢于创作的思维方式,而思想活跃、敢于创新是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该类学生在高校中也属于较为活跃的人群。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正处于汲取知识,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十分重要。学生在这一阶段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使得思维更为跳脱,不受拘束乃至于缺乏规范性,甚至有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存在信念淡薄、功利心较重的问题。
高校形式基础课的开展旨在引导大学生初步了解设计,但面对思想日渐活跃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高校原有的形式基础课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不能一味地本本主义。艺术类大学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重任,承担着提高学生鉴别外来艺术思潮和抵制外来艺术思潮负面影响能力的重任[1]。而形式基础课与此类似,也需要根据学生需求、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课程改革与加强课程内思政相关内容的研究。
当今大学生身处自由、开放的时代,世界观、艺术观还不成熟,容易受到艺术思潮负面影响而走入歧途。因此,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改革并加强思政相关内容的研究,以此帮助学生在时代与艺术的洪流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艺术观。
(二)艺术类课程的需求
生活中的艺术品离不开“形式美”,正是由于人们对美有一种特别的执念,而艺术品就是人们对美的执念的表现。美即艺术品或者设计本身的特征。通过了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人们可以更加了解设计,更好地感受生活之美。
艺术类专业的特色在于,艺术表现不再局限于传统理论讲解与制作。形式基础课程在二维形式、色彩语言、三维空间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设计作品。以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是学校的需求,也是目前社会所需要的。
课程围绕“形式语言”展开,讲解内容是构成形态和创造性构思造型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设计规律与设计法则,提升设计能力与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形成设计思维和独特风格,理解和懂得设计的意义,获得新的创造力。
二、高校艺术专业形式基础课程
教育工作的不足
(一)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形式基础中的形式表现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在设计构思中比较大胆,但落实到具体的设计层面尚缺乏一定的设计规范性。艺术专业学生不断接受新的设计理论的同时,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还没有成熟,这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影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大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2]。
(二)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形式基础中构成设计的创造力不足
形式基础课程是艺术类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注重的是艺术的“形式美”,教学内容包括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等。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生活的温饱,开始追求并注重“美”。
初期学生通过艺术设计形式基础专业的概念学习,能够较快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提升设计素养,课程重点是设计语言的运用。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设计语言,那么设计时就很容易犯错误。设计是设想和计划,其中设想是目的,计划是过程安排,是一种有目标和计划的创作行为及活动[3]。设计语言主要指的是图案或者文字的一些元素在设计中的含义。维基百科中对“语言”这个词的定义是“代码、密码或者其他人工创造的交流系统”。形式语言与自然形成的人类语言有所不同,它是用于解码信息的标记符号。设计语言具有利用设计的信息传达功能,维护视觉效果的统一性的作用,使品牌在对外环境中具有统一的外观和调性,强化品牌语言定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图形、色彩、结构、字体等形式语言;在训练表达和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设计规律与形式法则。这可以提升学生的设计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视觉思维和个人风格,从而提升设计创造力。
由于时代的变化,形式基础课程原本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因而也就需要课改。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进行。
三、运用美育元素推进高校课改工作的
路径探析
(一)坚持以学生为根本,掌握学生的发展需求
高校艺术类形式基础课改革,要立足于学生对艺术类知识的需求。引导学生建立设计思维,从设计思维出发了解美学。学生可以在二维形式、色彩语言、三维空间等基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对设计的多维度认知,以此打开设计思路,理解设计规律与形式法則。在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定设计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其运用设计语言,从而让作品展现出整体的形式美。
除这些基本功能外,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完备的信息共享平台,使教学内容搭配其他专业知识,并添加时尚前沿信息,保证学生多渠道、多方式获得最新、最全面的艺术信息。在引导学生学习艺术类知识的同时加强他们对规范性的认知,以此真正贴合时代的需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坚持辩证思维,鼓励大学生通过学习提出对于形式基础课程的改进建议
高校形式基础课程在改进过程当中,除了需要不断解决已有的问题,寻找可能存在的发展问题外,还需要加强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提出对于形式基础课程的改进建议。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要积极从各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由于自身所处的的环境、发展状况、认知水平等限制,只依靠自身进行问题的寻找与解决可能会存在片面性,无法从整体上进行问题探寻与改进。这时需要站在不同角度的人群提供辅助性帮助。
大学生是高校形式基础课程的主要体验者,是知识的享有者,也是问题的探寻者。高校形式基础课程在改进过程中需要牢牢抓住大学生人群,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发挥其体验者的身份优势,引导并鼓励其积极进行问题探寻并提出建议,更好地贴合课程改进的需要,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艺术类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过去的高校艺术类形式基础课程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切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需求,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高校艺术类形式基础课程对于大学生具有启迪作用。本文基于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与学生发展的个人需要进行分析。形式基础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为根本,更好地贴合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利用学生体验者的优势与学生基数大的优点进行课程问题探寻并辅助课程编纂者解决问题,以更好地进行多角度、全面的、高效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谢拓,沈宝莲.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C]//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广西师范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三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469-474.
[2]薛國凤.大学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的变革:基于“教育法学”课程教学的反思[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4):106-109.
[3]侯云汉.对美术教育中创作问题的认识与探讨[J].美术研究,2007(3):60-63.
作者简介:
边蕊,博士,河南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记忆设计运用。
杨嘉宇,河南工业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