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
[摘 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其学习质量的关键,而问题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设置疑点、引导追问、组织比赛等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74-02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其学习质量的关键,而问题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对于学生而言,只有理解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精准把握数学核心思想。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的梳理,我发现,部分学生更习惯于解决问题,而提问能力和追问能力都比较弱,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具备问题意识。因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核心应当聚焦问题意识的培养,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动其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
一、设置疑点,培养问题意识
只有先提出问题,才能进行解决问题的环节。而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做到善于提问。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使学生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开启探究之旅。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为学生设置疑点,以此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1.设置悬疑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为了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首先应当激发其好奇心。小学阶段实际上是激发学生探究特质的最好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创设新奇悬疑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乘法”时,先展示两组算式:23×11、54×11,然后告诉学生教师可以口算得出结果。这就能够有效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疑问:“题目是老师自己出的,他肯定已经提前算出结果了,否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不可能口算出结果。”看到学生质疑的神情,为了让他们继续保持好奇,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设计计算题,然后由师生一起计算。经过这一次,学生发现教师确实计算得又快又准确,不由得心服口服,并渴望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在教师讲解时,所有学生都认真倾听,就这样和教师共同融入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2.开展悬疑实验,培养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充满悬疑性的实验,这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项有力举措。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先提出探究主题“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然后展开实验。首先,学生进行倒水实验,先在圆锥形容器内注满水,然后往圆柱形容器里倒三次,但却发现没倒满,于是有学生提问:“难道是定理有误?为什么按照既定的步骤做实验,却与书本中的实验结果不同?”针对这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探讨,反思实验过程。学生猜测:出现这一情况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是圆锥形容器没有完全装满水,二是虽然圆锥形容器装满了水,但在往圆柱形容器内倒水的过程中有水洒出来了。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实验,并提问:“为了有效避免上述现象,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完成实验?”马上有学生说:“可以先在圆柱形容器内装满水,然后往圆锥形容器里倒,看能倒满几个圆锥形容器。”学生又做了两次实验,果然得出了与课本相同的结论。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展开具有悬疑性的实验,学生在自主实验中产生疑问,由此生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希望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引导追问,培养问题意识
追问对探究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追问意识,对他们给予鼓励,使他们能大胆质疑,提出个性化观点。只有不断追问,才能触及问题本质,顺利解决问题。
1.在追问中理解数学概念
每一个体都有怀疑心理,学生也一样,当他们具有一定认知后,总认为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特别是当他人的答案与自己的不同时,就会潜意识产生怀疑。作为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更要给予其充分的鼓励,由此催生新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说明平年和闰年的区别,然后设计练习:每年小丽生日时都能收到妈妈送的1份礼物,现在小丽9岁了,她一共收到了多少份妈妈送的礼物呢?教师刚提出问题,立刻就有学生抢答:“一定是9份,因为她今年9岁了!”“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有没有不同的答案呢?”教师对这一回答表示质疑。此时有学生提出:“小丽今年9岁,如果她是2012年2月29日出生的,那么,她每4年才能过一次生日,这样9岁时,她一共就收到了2份妈妈送的礼物。”对该学生的这一回答,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由此可见,在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追问,鼓励学生辨析,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2.在追問中辨析数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让学生进行辨析。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已经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了解了圆的面积公式,教师便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个圆的半径为2厘米,求其周长和面积。这是学生刚刚做过的题型,根据圆的周长及面积公式,学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解答:周长=2×3.14×2=12.56(厘米),面积=3.14×22=12.56(平方厘米)。随后,一名学生提出:“这是不是说明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另一名学生表示不认可这个说法。这一分歧立刻引发了其他学生的激烈探讨,在反复辩论和验证之后,学生得出结论:虽然数据相同,但是周长和面积的单位不同,各自所指向的内涵不同,因此两者不能比较。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故意选择一个特殊的案例,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自主辨析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借助错误的观点成功引发了学生的反思和辨析,使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周长和面积的本质区别。很显然,这种方式和教师的口头反复强调相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完成深度思考,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对这两个不同概念进行辨析,既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又实现了更深层面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非是以直接告知答案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周长和面积的区别,而是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展开深入探究,自主发现区别。
三、组织比赛,培养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够发掘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之自主将问题意识运用于学习中。对学生来说,争强好胜也是他们的性格特点之一,竞争的方式能有效激发其积极性和上进心,他们与小伙伴竞争时,不仅渴望展现自己的价值,也渴望得到小伙伴的认同。
1.组织提问比赛,培养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组织多样化的提问比赛,这样就能将学生置身于竞争环境中,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提问意识,也能满足其好胜心理。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通过课前小游戏,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可能” “一定”以及“不可能”三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可能性”的认知,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可能性”提问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问题最多、最合理。为了获得胜利,每个小组都绞尽脑汁,每一个成员都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使用激励性的话语,如“现在第1组已经完成了三个问题的设计”“到目前为止,第3组的设计是最好的”。这些话语能激发学生昂扬的斗志,使每个人都充分展现竞争热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所提出的問题数量更多,质量也更好。
2.组织操作比赛,培养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基于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比赛,不仅可以落实动手操作实践,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基于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在寻宝活动中,小明拿着寻宝图,找到了提示:宝物在你左脚附近三米的范围内。根据这个提示,大家能否找到宝物的位置呢?”当教师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在纸上绘制。看到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继续追问:“除了你所点出的这个位置之外,宝物还有可能藏在哪?”这一提示启发了学生,大家再次展开探索,很快发现宝物的位置范围接近一个圆。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很显然,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学生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顺利解题。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找到了宝物的所有可能的埋藏地点,发现这些地点可以用一个圆围起来,如果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向四周扩散相同的距离便能得到一个圆。同时也了解了圆的大小与半径相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进行了独立思考,而且实现了协同合作,在不断质疑中逐渐触及问题的核心。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圆的特征,而是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持续深化,使学生自主了解圆的概念,发现圆的特征,真正实现了智慧和品格的共同发展。
总之,在教学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好胜心强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全面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责编 黄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