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勇
[摘 要]数学课堂需要活力,需要放权于生,让学生针对生成性的问题自由辩论,但放权不是放任,争论不是争吵,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观点、不同意见的平台。而在真理被狡辩掩盖,当学生思路陷入混乱,假借自由辩论阐述谬论时,教师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驳斥。
[关键词]辩论;思考;驳斥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26-02
近日观摩了一节课,其中一个教学片段引人深思,相关课堂情节如下。
例题:疫情期间,李阿姨带120元钱去买防护口罩,由于供不应求,防护口罩价格涨到25元/个,李阿姨最多可以买几个防护口罩?
生1:我列竖式解答(如图1)。应用“去尾法”,李阿姨最多能买4个防护口罩。
生2:我认为可以买到5个防护口罩。
师:请阐述你的观点。
生2:可以让商家买四送一,如果商家不肯通融,那就换家店。
(部分学生支持生2的说法,而其他学生坚持去尾法,双方产生严重分歧)
师:讨价还价在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数学是严肃的学科,应该采用“去尾”法。
此时,生2欲言又止,教师没有理睬,继续推进下一个教学流程。
一、简政放权,不同意见充分辩论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驳斥了生2的观点,对课堂中生成的分歧和争论进行一边倒处理,笔者认为不妥。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个体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想法,这正是学生交流经验、交换意见的绝佳机会。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在商议、交流、辩证的过程中体认选用“去尾”法的必要性,或者其他方法的可行性。
在同课异构中,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的另一位教师作了一些教学改进:保留例题,让学生列出算式后充分探讨,各抒己见。
生1:买4个防护口罩后的余额不够买1个,应该用“去尾”法。
生2:就少5元,商家应该优惠让利,所以可以买到5个。
生3:用“四舍五入”法取值,也是5个。
师:以上3种想法确实都有可能,但在生活中遇上这种情况是否都可以议价呢?
生4:不尽然。如果在正规商场或超市里,所有商品都明码标价,是不允许讨价还价的。
生5:可以看看商家是否有优惠酬宾活动,也可能打折后够买5个。
(教师没有回避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自己抉择)
师:解决这个问题时,你会如何选择呢?
生(齐):4个。
师:口径这么统一,你们是怎么考虑的呢?
生6:考虑到市场调节功能,供不应求的商品,商家不会让利,应该是4个。
生7:我们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还是要严格按照计算得出科学结论,因此最多只能买4个。
师:数学上必须做到科学严谨,兼听则明,要综合多方意见,给出最合理的解答。
【思考】改进后的教学,教师根据学生争辩的焦点,采取了生成性的放权。学生在为购买防护口罩是否享受優惠争论时,通过充分深入的商谈、交流,集思广益,各种不同的经验、观点磨合交融,形成全面的决议,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同时作出合情合理的推断。
二、处置争论和分歧需科学审慎
争执是学生的不同观点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是真实想法的流露。面对课堂上出现的争执,教师应该怎样处置呢?
1.倾听不同声音,使教学由预设走向生成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当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时,就会有操作的欲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产生分歧,表明学生的求知动力在发挥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提出吸引注意力的问题,又要握提问的时机。学生争论的焦点往往都是他们迫切想探明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观点,实时追踪学生的思维状况,据此选择最佳时机,并制订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
2.开放话语空间,使经验由单调走向丰富
每个学生的初始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会按照自己的经验作出直觉预判。教师面对学生不同的经验,可以引导学生开诚布公,毫无保留地说出个人想法。这种学习过程,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完善了经验,又为学生的思维碰撞提供了“培养皿”。
3.辨析争执问题,使思维由浅层走向深刻
在教学中,面对争议和矛盾,教师不能“和稀泥”,避重就轻一语带过;也不能搞“一言堂”,要容得下学生独立思考和辩驳。只有在比较和竞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辨析,学生才会完善自我认知,重新自我评价和加强自我调控,对自身的学习经历进行全程回放。学生思维的对立与同化,正是对认知系统的重整与修订,从而对问题进行二次认知和思考,达到思维精度和广度的提高。
三、面对强词诡辩,应予以否定
两位执教教师同课异构,最终统一了解法,即按照原条件进行合情推理,最多可以买到4个防护口罩。有学生对解法提出异议,认为可以说服商家优惠或降价出售,这个想法不无道理,但却违背了题干中的硬性条件“每个防护口罩25元”。这个硬性条件是数学条件,是严肃的硬指标,学生把这个条件变为可商榷的条件,这种做法是在偷换概念,窜改原题,将一个数学问题变成社交问题,之后要讨论或解决的都是社交问题或是“生意经”。须知,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不是商业思维。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如,受生活经验的驱使,或是脑洞大开的结果。对此,教师应该立场坚定,不能被学生误导,要抓住这个意外生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前提或条件变了,结果就会发生本质变化,这就是数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或规律。能让学生认清这个事实,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大进步。
实践证明,课堂上采用辩论的方式,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论是一个摒弃谬误,达成共识的过程,比教师直接讲授更难掌控,尤其是有些学生的发言偏离主题时,教师必须适时点拨,做好调控,如此才能形成高效课堂。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