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2021-07-11 01:43尹旭王明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主题课程劳动素养研学旅行

尹旭 王明忠

【摘 要】为帮助学生提升劳动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依托研学旅行来进行劳动教育。本文从课程构建、课程实施、课程学习评价和课程特色等四个方面,探究基于劳动素养提升的研学旅行课程实践。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素养;研学旅行;主题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6-090-03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升青少年劳动素养的重要载体,能够帮助中小学生修学、启智、立德、树人,促进学思结合、知行合一[1],为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认知、培养深厚劳动情感、坚定劳动意志和塑造良好劳动行为提供契机,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通过变革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学活动中嵌入劳动教育,能够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生活体验和技能学习以及提升劳动素养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真挚的劳动感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和训练劳动的思維,传承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的优良传统。[2]

本课程实践系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与昆明“半山耕云”研学基地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开展的主题为“识稼穑、分五谷、爱劳动、强体魄”的劳动教育课程,是研学基地对劳动教育主题课程的实践探索。

课程构建

此次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农耕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验劳动的乐趣,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团队精神以及发现问题与理性思考的能力。具体而言,即促进劳动素养“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的提升,让中小学生在生活劳动和农事体验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强化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当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分类分层开发相应课程,如表1、2所示。

课程实施

1.准备阶段

(1)由基地负责人、学校带队教师和研学指导师共同组成本次课程的研学课题小组,负责整个活动的筹划,包括收集与分析地域环境和人文资料、事先踩点、与专家学者建立专业对话平台等,挖掘当地特色素材,将劳动实践与文化研学有机结合,精心设计研学实践课程。(2)组织研学指导师召开研讨会,预判、把控课程实施流程,以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3)学校带队教师将课程实施流程和学习任务提前发放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相关安全教育。

2.实施阶段

按不同主题学习内容把学生分为“豆腐班”“土坯班”“织布班”“炊事班”“饲养班”“种植班”“玉米班”等七个班组。在研学导师和基地工匠的讲解演示下,学生们按所分班组动手实施。“豆腐班”的学生围着古老的石磨盘,了解中国人做豆腐的历史以及豆腐的品种,体验用石磨磨黄豆以及豆腐制作的完整工艺;“玉米班”的学生在装满玉米的掼槽旁,比赛掰玉米、编玉米、剥玉米、磨玉米,干得热火朝天;“炊事班”的学生在厨师长的指导下,摘洗切炒菜、生火、准备佐料工具;“种植班”的学生在农田里认真跟着农民伯伯理墒、打塘、种苗、施肥、挑水、浇水;“饲养班”的学生在绿草茵茵的小牧场,听指导老师讲解人类驯养动物的历史,了解“六畜”习性,跟随工匠亲手体验云南十八怪之一的“鸡蛋用草栓着卖”;“织布班”的学生观看苗族工匠的织布操作过程,了解到衣服的小小旅程:植物→麻→线→布→缝,在苗族织布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小织布机认真“纺织”自己的作品;在“土坯班”里,学生们玩泥巴,进行创意设计,物化思维成果,做出一个个自己喜欢的土坯造型。此外,本次课程还组织学生们参观了“铁匠铺”“清朝水碾”“四合院”等,让孩子们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的劳动经历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每一个主题课程都安排1~2名经验丰富的研学指导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总结阶段

课程结束后,召开分享交流会, 在研学导师的主持下,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悟。一位三年级的小朋友说,自己终于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辛苦”的真正含义;有的学生还表示回家就立刻撰写研学活动日记。学校带队教师高度肯定了本次课程的成效,认为短暂的劳动体验并不要求孩子们一定要牢固掌握某方面的技能,而是让他们获得真实的感受,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从而整体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

课程特色

1.教育性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活动中的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目标等,都应该是落实的核心要点。本次课程遵循教育性和知识性原则,制定了丰富的研学方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劳动情境中,习得生产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

2.主体性

学生是研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本次课程注重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探究,从而建构与获得知识,成为真实的学习主体,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创造和生活生存能力。

3.协作性

研学旅行的活动方式是学生集体参与,本次课程采用项目式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共同劳动中学会分担、共享、团结、合作,感悟社会分工的特性,在“通过集体”与“在集体中”协作、交流和成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4.体验性

研学旅行活动跨越了传统教室的局限,在空间上向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本次课程让学生体验内容丰富的劳动实践,在亲身实践中认识、体验客观世界,锻炼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

5.地域性

本土性和地域性不仅指向人的生活、生存环境,而且能够反映人们对于本人身份和所处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本次课程利用“半山耕云”研学基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彰显了本土性和地域性特色。

课程学习评价

研学实践活动课程与常规的课堂教学不一样,评价宜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半山耕云”研学基地劳动教育主题课程为例,学习成果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作业来体现。比如,小学阶段侧重感知,多以接触、感知、行为培养、文化浸润和情感熏陶为主,评价方面也以此为重,作业以体验日记、游学感悟、摄影、绘画、标本制作为主;初中阶段的研学要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其预期学习成果以小课题研究报告、创意设计作品、科学探究作业等为主;高中阶段则应当将研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做得更加深入,并融合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环节,学习成果应该是完整的、具有一定创新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报告。

注:本文系云南大学2020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旅游新业态需求导向的研学旅行人才培养途径研究”(立项编号:2020Y1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主题课程劳动素养研学旅行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依托“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开展主题课程的反思
“欢庆元宵”主题综合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带着STEM的梦想飘向远方
中班主题课程《走进动物王国》的实践与反思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