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雯 贾春华
摘要 中医语言描绘了一个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隐喻世界。中医隐喻研究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密中医学勾画的这个有关人体的隐喻世界。在中医学界和语言学界一些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学绘出的这幅画卷渐渐展现于世人之前,使人看清由生产和生活经验、自然和社会经验、感性和理性经验等交织而成的中医语言。中医隐喻的研究在方法上、经验上、方向上虽有欠缺,但瑕不掩瑜。期待中医隐喻研究展示更精彩的中医画面。
关键词 中医;隐喻;认知;语言;文化;概念隐喻;原型范畴;认知神经科学
Metaphor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12 Years
HUANG Huiwen,JIA Chunhu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The langu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describes a metaphorical world about human physiology,pathology,disease,and treatment.The research on metaphor of TCM was born to decipher this metaphorical world of human body outlined by TCM.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some scholars from TCM and linguistics,the picture drawn by TCM is gradually revealed to the world.It has started to 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TCM,which is interwoven with production and life experience,natural and social experience,perceptual and rational experience and so on.The outcomes of the research on metaphor in TCM have shortcomings in methods,experience and directions,but the merits outweigh the flaws.A better picture of TCM can hopefully be expected from further metaphor research.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aphor; Cognitive; Language; Culture; Conceptual metaphor; Prototypic categories; Cognitive neuroscience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6.016
语言是一个被现代自然科学边缘化的对象。然伽达默尔说:“一切理解都是语言问题,一切理解都在语言性的媒介中获得成功或失败。”可见任何学科都无法跨越语言!因此,对中医学科的本质探索,始于对中医语言的理解。然语言之于中医真有如此地位吗?现代临床医学的诞生或许可稍作解答。20世紀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在其医学史著作中说到[1]:现代临床医学的诞生始于语言风格的转变。将医学经验性话语转变为“实证科学”语言,造就了当今举世瞩目的现代临床医学体系。现代临床医学的历史经验让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医语言的重新解读,是建构现代化中医理论体系,延续中医学科传承与发展的最根本环节。中医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回答这一语言定性问题,中医隐喻研究已走过了12年历程。
1 中医隐喻研究之起缘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弥漫着质疑中医理论的阴云。而驱散这团阴云的关键就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来重构中医语言。建立中医语言研究科学方法的前提是深刻认识中医语言本质特征。张英远等[2]注意到中医理论和术语普遍存在隐喻特性,提出中医语言的多义性、模糊性和隐喻性,在深层次上与现代语言逻辑相通,因此必须引入西方现代逻辑学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重构,然而他没能提出行之有效的系统重构方法。
2008年,语言学界逐渐有学者采用隐喻理论研究中医语言素材,例如张兴华等[3]、屠金莉等[4]分别就中医术语和《黄帝内经》文本,进行较为系统的隐喻研究。基于详尽的隐喻结构、类型、特征和功能的分析,二者一致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中医认知的手段。语言学界专业化的隐喻分析,为中医概念的解读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其落脚点不在中医而在语言或者文化层面。
中医隐喻研究本身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使命。同在2008年,中医学界贾春华[5]提出,引入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中医病因病机。其充分阐述了隐喻与中医传统的取类比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双方都是以具身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过程,这是隐喻能够介入中医语言的前提;同时他还强调了隐喻的优势。概念隐喻在阐释概念是如何产生、如何工作、如何进行逻辑推理等方面明显优于取象比类,这是中医隐喻研究能够成功的前提。中医概念隐喻研究的提出,意在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语言研究方法,这是重构中医语言的第一步。随后贾春华相继发表了《中医学: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6]《中医理论思辨录》[7]《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语言研究纲领》[8]等文章,反复重申中医隐喻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立足于中医的隐喻研究,注重隐喻在中医理论建构中的作用。
2 中医隐喻研究之发展
自2011年开始,学者陆续发表了中医隐喻研究系列成果。例如,肖建喜[9]探讨了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的建构作用;贾春华[10]探讨了中医理论中“六淫”之“风邪”成为病因病机隐喻认知过程;谢菁和贾春华[11]分析了“战争是疾病”的隐喻映射过程。这些研究的共同特征是应用隐喻研究范式来考察中医理论内部的具体问题。他们不仅强化了隐喻是中医认知方式的观念,而且为重构中医理论体系提供了合理方案,因此都是中医隐喻方法实践研究的发展。
2.1 中医理论的隐喻研究
从内容上看,中医理论的隐喻研究主要分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建构和中医疾病概念认知2方面。基础理论主要涉及阴阳五行、病因病机、治疗治则、方剂中药等系列隐喻建构。疾病概念认知主要是通过隐喻理论对某一具体疾病的基本概念从病因病机、治法治则以及用药规律等内容上揭示其隐喻意义。
2.1.1 阴阳五行方面 中医五行概念的隐喻系列研究[12-16]既有对每一行子系统的隐喻解读,又有对五行之间动态生克过程的隐喻刻画。研究不仅涉及五行基本概念,而且涉及相关的病因理论、脏腑理论、治疗理论等。该系列阐明五行系统隐喻对中医理论建构的基础性、广泛性、深入性的影响。与五行隐喻比较,中医阴阳概念的隐喻解读研究略显单薄。目前仅有2篇文献从理论上阐述阴阳学说是采用何种基本隐喻进行建构的[17-18]。然有限的工作尚未完全闡明阴阳隐喻概念的哲学内涵。
2.1.2 病因病机理论方面 有学者就六淫中的风[10]、湿[19]、火[20]等邪气进行了隐喻分析。谢菁等[19]认为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性是潮湿气候的认知经验跨域映射到人体的结果。刘惠金等认为,中医学“火”的概念源自火和太阳等诸多发光发热事物的认识经验。“六淫”不同于西医学的细菌、病毒,其是一种以具身体验为基础的隐喻概念。这种体验是通过生活经验和疾病体验的交互产生的。病因病机中的“风”“寒”“湿”“火”等隐喻还进一步延伸至其他领域。例如古人总结的防风、御寒、除湿、灭火等经验被映射到治疗和预防理论当中,从而构成了从病因病机到治法防护的隐喻系统。此外,谢菁[11]、王文静和魏凤琴[20]等多位学者阐述了“疾病即战争”这一基本病机隐喻。这些研究从疾病发生和治疗等方面解析了中医如何通过战争隐喻认识疾病。战争隐喻是一种将战争体验融到疾病体验当中的系统的认识方法,他展示了中医学的疾病认识观以及疾病治疗观。
2.1.3 治疗方面 殷善平和庞杰[21]提出了中医治疗学中存在大量的隐喻,他列举了大量中医典籍的语言示例,直接指出这些示例具有隐喻性质,但是他并未具体分析这些隐喻是如何成立的。杨晓媛和贾春华[22]应用类比推理对脾胃病治法的相关语料进行分析,其明确了中医脾胃治则的来源,是基于对土地的一种隐喻认知。刘宁[23]、张恒和贾春华[24]分别考察水疗和火疗作为中医治病方法的隐喻基础,也表明:古代医家形成特定的治疗方法,充分吸收了日常生活经验。中医治法治则理论是一种依赖体验的理论,其与人类对自然的体察密切相关。
2.1.4 方剂以及中药理论方面 马思思等[25]提出了“一个方剂即是一个邦国”的基本隐喻,并且据其解构了方剂的组成、内部结构和功能。这是方剂理论的基本隐喻的创新,尤其是通过古代社会结构来隐喻中医组方结构,开辟了不同于自然物候的社会源域。在中药理论方面,郭瑨等[26]认为中药认知体系是以具身经验为基础,使用隐喻思维对药物经验进行加工、扩充、修正或收缩的结果。刘庆华和贾春华[27]也认为中药功效理论中“以形为治”蕴含深刻的隐喻思维。张蓓[28]、吴彤[29]等分别论述了中药用量多少和炮制生熟理论产生的隐喻性基础。特别地,她们采用了语料库这种实证性语言研究方法。
2.1.5 中医特有的疾病概念隐喻 马子密和贾春华[30]在回溯痰饮病的病因病机源流的基础上,探讨了“痰饮”概念的原型、范畴、认知模式和认知扩展等方面。林佑益和贾春华[31]基于《金匮要略》中黄汗病是“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而发病的,提出了“人体是一个容器,汗孔是管道”的概念隐喻。董晓娜等[32]认为历节病的概念建构,依据其特征性临床表现——游走性疼痛和关节肿大。这2项症状分别由自然界的风和竹节映射而来。历节病的隐喻概念混合了2种始源域。而马淬兰和贾春华[33]认为肺痿病的概念是根据躯体形态和肺叶形态的解剖学变化而建构的。其映射基础是植物缺水后的茎叶的弯曲萎缩形态和焦干质地。吴彤和贾春华[34]、张蓓和贾春华[35]分别分析了不同医家对痛风病和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治则等认识,2人一致认为医家的具身经验对疾病的隐喻认知有密切关联。这些对具体疾病的隐喻认知解读,既涉及了疾病客体的认知过程,又涉及认知对象的个人经历,并且各种基本概念隐喻能够串联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系列隐喻。
2.2 中医隐喻的研究方法
2.2.1 理论方法 中医隐喻研究采用的理论方法主要是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从一个名为源的概念域向另一个名为目标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其本质是概念性的等等。原型范畴理论、家族相似性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意象图式理论等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之下的补充性方法。他们都是关于隐喻理解机制的前瞻性理论。其中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范畴化。范畴化可分为2种形式,一种是典型代表,另一种是抽象图式。原型范畴理论之下又延伸出基于典型代表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和基于抽象性图式的意象图式理论。而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概念理解过程中,相关信息如何被整合到一起的理论学说。其不仅仅涉及隐喻的整合,还涉及其他信息的整合。以上各种隐喻理论应用于中医隐喻研究中,且有相应成果发表。从知网的搜索结果来看,概念隐喻方法约占中医隐喻研究的50%以上,且有形成中医概念隐喻体系的趋势,而其余的方法用于弥补概念隐喻的不足。例如,谷浩荣和贾春华[36]采用原型范畴理论研究“风邪”概念。郭瑨等[37]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分析五行之“水”的内部成员结构。何珮珩和刘婧瑶[38]在意象图式理论下分析了中医词汇的隐喻现象。董晓娜等[32]、马淬兰和贾春华[33]在概念整合理论下分别分析了中医肺痿病和历节病的概念。
除了隐喻理论的应用外,也有纯粹的思维方法论上的探讨。一些学者就取象比类的隐喻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二者之间的内涵趋同[39-41]。也有学者就隐喻与取象比类的逻辑问题展开讨论[42]。然而在隐喻引入中医理论研究之前,中医学界认为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涉及抽象思维、类比推理和象思维三大类,并且象思维对取象比类的解释占有强大的话语权。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中医界学者对隐喻这一外来事物是否适用于中医理论研究存有疑虑。近期,温世伟和贾春华[43-44]创造性提出的“象隐喻”概念是对这一疑问的折中性回答。“象”隐喻,是基于象思维和隐喻思维之间的共性而提出的,它创建了符合中医传统思维的隐喻理论的新概念。此前,提及隐喻要么完全采用西方的隐喻理论,要么完全采用中医传统术语“取象比类”。这种折中对隐喻深入中医学界、扩大影响范围是有益的。
2.2.2 实证方法 目前,中医隐喻正逐步开展实证相关研究。与理论研究相比较,实证研究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其所获得的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事实上,通过数据和手段得出了一般性结论,并且这一结论在相同的观察和实验条件下具有可证性。其大概率地避免了人们主观上的价值判断,揭示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其联系。中医隐喻研究的实证方法借用了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主要有问卷调查、语料库、行为学实验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方法。
五行原型的问卷调查是应用于中医隐喻思维研究的最早的实证方法[45]。语料库是经科学取样和加工的大规模电子文本库。借助计算机分析工具,研究者可开展相关的语言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医语料库的隐喻研究,有基于《黄帝内经》的小范围语料库的研究[18],也有基于《中华医典》的大范围语料库研究[29-30]。值得注意的是,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隐喻实证方法——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正逐步应用于中医隐喻研究中。认知神经科学已经证明大脑神经电生理信息和代谢信息可以表征不同的认知方式。大脑理解隐喻的神经电生理和物质能量代谢活动,能被ERPs与fMRI捕捉。因此,有研究者提出ERPs和fMRI同样可以应用于中医语言的实证研究中[46]。目前已经有学者使用行为学以及ERPs的方法研究中医隐喻性思维的内在神经机制[47-48]。马淬兰等[48]采用行为学和ERP研究五行隐喻的内在相干性,表明特定的音调和颜色之间进行隐喻关联时存在一定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3 中医学界与语言学界研究中医隐喻之异同
比较中医学界和语言学界的中医隐喻研究可以发现,二者各有千秋。中医学家立足于中医学的隐喻研究,强调隐喻内部的逻辑性和可推广性,重视隐喻在中医语言与中医经验中的解释作用,其目的最终落实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上。尤其期望这种方法学能够在阐释中医思维上有所作为。而语言学界的隐喻研究立足于语言、文化。语言学家重视中医这一经典的文化素材,偏重与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它的目的最终落实在中国传统文化解析上。基于立足点和目的的不同,双方在方法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学界的隐喻分析往往以中医理论为主。中医学者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其隐喻分析时往往较系统,主要以医学专业领域为切入视角。但有时又会受医学理论的束缚,对一些难以解释的隐喻现象进行过度的分析。在认知背景下的中医隐喻分析主要关注于自然现象,对人类文化生活方面的现象关注度相对不足。而语言学家则大多选择中医语料作为分析素材,其问题导向性明显,对隐喻方法学的运用相对成熟。但其研究内容则相对比较松散。有时他们仅根据单独存在的语料分析,而详尽背后的语境信息。这可能导致分析和结论出现一定的偏颇。总的来说,学者们对隐喻方法学的理解深度有待加强,对中医学的语言素材的理解深度也有待加强。
4 中医隐喻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医隐喻研究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研究者既有来自中医学领域的学术团队,也有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优秀学者。据中国知网数据,自2008年以后每年成果产量逐步增加,目前相关期刊论文的年发表量保持在30~40篇,并且出现了中医隐喻学的专著[49]。这些都能佐证中医隐喻研究目前正保持着良好势态。但这并不表示中医隐喻研究已经获得成功,已有的研究也暴露了中医隐喻研究存在一些问题。
4.1 隐喻研究方法学创新不足 中医隐喻研究在方法学上始终是“拿来”主义。中医隐喻研究大多数围绕着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的。采用概念理论的研究范式,最终往往都归结到“隐喻是中医的认知方式”这样的宏大的结论。此结论无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然而也存在着层次过高而难以发展、应用等问题。这与我们对隐喻理论的产生背景知之甚少有密切关联。因为深入了解隐喻的产生背景,对于深刻理解隐喻理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隐喻是关于语言意义的理论。我们使用隐喻要回答中医语言的意义是如何产生的?目前我们尚未在中医隐喻研究的方法学上有所建树,只是探索到一些隐喻方法使用上的经验。
4.2 隐喻方法应用经验不足 在方法使用的经验探索中,我们做了各种尝试,有理论,也有实证。对中医概念进行隐喻分析时,语料示例的方式最为常用,但这样的方式往往难以保证分析的全面性、客观性、逻辑性。中医学语料库可以部分弥补这一不足,但现存的中医学语料库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使用隐喻理论来解析中医概念也存在着适用性问题。一些研究提出了很好的观察视角,但是实际上内容和方法结合并不理想。一些研究的内容并不适合某些特定的隐喻方法。其次,中医学界的一些学者在“取象比类”和“隐喻”的学术争鸣中,有一种维护中医传统思维优越地位的立场,这使得他们在论述取象比类或者隐喻时,执着于寻找二者之间的差异。
4.3 中醫隐喻研究领域不足 已知的研究凸显出那些尚未涉及的但有巨大发展空间的领域。“一个好的隐喻可以引导我们探索未知病因;一个好的隐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新的疾病;一个好的治法来源于一个好的隐喻;一个好的隐喻可以指导我们创制新的方剂”[50]。这提示中医隐喻研究不仅仅是对中医语言中的隐喻进行分析、还原等,更需要中医在临床中创造好的疾病隐喻和治疗隐喻。中医隐喻研究应该是隐喻解读和隐喻创造并行前进。而当下中医隐喻研究的主要精力仍然集中于隐喻分析上,尚未扩展到隐喻创造阶段。在此不得不提到侯星宇[51]在癌症隐喻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相结合的多种癌症隐喻和治疗隐喻,其提示在临床中创造好的中医隐喻要学会借鉴西医理论的内容。此外,刘宁和贾春华[52]对中医方剂创造性的隐喻诠释,也值得借鉴。
5 结语
中医隐喻研究自始至终都秉持着其一贯风格,即将中医语言转化为“思维层次的理性话语”。具体方法是:基于中医语言的隐喻特征,重新建构其基本概念,使之达到思维上的可视与理性。这便是中医隐喻研究的初衷。开展中医隐喻研究已历时10余载,它经历了兴起和发展阶段,并取得一系列的卓越成果。其中既有中医学术团队的卓著贡献,也有语言学专家精心钻研。理论方法和实证方法并行,探索着中医理论体系重构的有效范式。在中医基础理论和疾病概念认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且引起了中医学界思维方法上的学术争鸣。尽管也存在着方法学上的拿来主义,面临着研究经验和研究方向上的巨大挑战。但未来形成中医隐喻学,并成为中医理论体系重构的核心力量是可期的。我们期待着中医隐喻研究的高潮。
参考文献
[1]法国.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译.临床医学的诞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12.
[2]张英远,徐贤淑,奚红.中医理论术语的逻辑语义问题[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33(10):28-32.
[3]张兴华.中医术语隐喻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4]屠金莉,苏立昌.中医概念隐喻及其文化特征研究[J].语文学刊,2009(15):46-47,53.
[5]贾春华.认知科学背景下的中医病因病机的概念隐喻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8):1141-1143.
[6]贾春华.中医学: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11-12.
[7]贾春华.中医理论思辨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7):441-443.
[8]贾春华.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语言研究纲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5):293-296.
[9]肖建喜.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0]贾春华.一种以身体经验感知为基础形成的理论——以“六淫”中的风为例分析中医病因的隐喻特征[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47-51.
[11]谢菁,贾春华.中医病因病机语言中的战争隐喻[J].中医药学报,2011,39(6):1-4.
[12]贾春华.具身心智视域下的中医五行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语言逻辑研究方案[J].世界中医药,2013,8(1):91-95.
[13]Yang X,Jia C.Understanding association of spleen system with eart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3,33(1):138-140.
[14]Zimi Ma,Chunhua Jia,Jin Guo,et al.Features analysis of five-element theory and its basal effects on construction of visceral manifestation theory[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4,34(1):115-121.
[15]庄享静,贾春华.一个以“木”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7-1450.
[16]林佑益,谢菁,贾春华.基于隐喻特征赋予模型的中医“五行-五脏”配属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4,42(1):1-4.
[17]石勇.合理·缺陷·弥补: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阴阳学说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2):190-192,203.
[18]邝计嘉.基于语料库的《黄帝内经》中“阴”“阳”的认知隐喻构建及意义映射[J].中医研究,2018,31(10):49-52.
[19]谢菁,谷浩荣,贾春华.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医六淫概念隐喻——以湿邪概念为例[J].中医药学报,2012,40(3):3-6.
[20]王文静,魏凤琴.中医治则治法中的战争隐喻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6,22(21):15-17.
[21]殷平善,庞杰.中医治疗学中的隐喻思维[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14-16.
[22]杨晓媛,贾春华.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脾胃治则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5):2096-2099.
[23]刘宁.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水疗法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24]张恒,贾春华.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火疗法作用机制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9):1485-1489.
[25]馬思思,贾春华,郭瑨.基于“一个方剂是一个邦国”的方剂君臣佐使隐喻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2):93-98.
[26]郭瑨,庄梅云,贾春华.麻黄功效的具身认知特征分析[J].中医药学报,2014,42(3):1-4.
[27]刘庆华,贾春华.“以形为治”源流及其药用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医杂志,2019,60(2):95-99.
[28]张蓓.基于隐喻认知的中药生熟异用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29]吴彤.中药X用量变则功效异的隐喻认知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30]马子密,贾春华.对中医学“痰饮”的认知语言学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5):914-918.
[31]林佑益,賈春华.从概念隐喻角度探讨《金匮要略》黄汗病病因病机[J].中医药学报,2012,40(6):1-3.
[32]董晓娜,贾春华,庄享静.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历节病名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6,11(4):609-613.
[33]马淬兰,贾春华.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肺痿病名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960-964.
[34]吴彤,贾春华.“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9):1494-1497.
[35]张蓓,贾春华.国医大师治疗糖尿病经验的隐喻认知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9):1498-1501.
[36]谷浩荣,贾春华.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中医“六淫”概念隐喻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6):1091-1094.
[37]郭瑨,庄梅云,贾春华.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水家族”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4,9(11):1454-1458.
[38]何珮珩,刘婧瑶.从意象图式解析中医词汇的隐喻和转喻[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2):15-17.
[39]马子密,贾春华.取象比类——中国式隐喻认知模式[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5):2082-2086.
[40]兰凤利,Friedrich G.Wallner.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36(2):98-104,128.
[41]石勇.中医取象比类与概念隐喻理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7):2893-2897.
[42]郭瑨,庄梅云,贾春华.隐喻的逻辑与信念修正——一种更适合中医研究的逻辑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7):1583-1586.
[43]温世伟,贾春华.中医理论的“象隐喻”[J].中医杂志,2018,59(24):2071-2076.
[44]温世伟,贾春华.中医学理论的“象-概念隐喻”二重性[J].中医杂志,2019,60(1):2-6.
[45]庄梅云,贾春华,郭瑨,等.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五行原型认知研究——166名中医高校生问卷调查与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4,9(11):1451-1453,1458.
[46]黄慧雯,贾春华,郭瑨.基于中医语言的中医思维研究——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新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8):634-638.
[47]黄慧雯.中西医疾病术语模糊性认知神经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48]Cuilan Ma,Chunhua Jia,Yiran Yuan,et al.Study of gone tone matching to five colors based on event-related potential[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2019,6(1):35-43.
[49]贾春华.中医学——一个隐喻的世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6.
[50]贾春华.取象比类语境下的中医学[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9):1481-1484.
[51]侯星宇.基于隐喻认知的癌症放化疗术后中医防护思想与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52]刘宁,贾春华.《金匮要略》水湿痰饮病的认知原型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9):1490-1493.
(2020-01-03收稿 责任编辑:芮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