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庆
环境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性课程”,它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与幼儿对话,它对幼儿的影响虽然是“隐性”的,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深刻的、持久的。幼儿园班级墙饰环境主要包括常规墙饰、生活墙饰、区域墙饰、主题墙饰四大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如何创设这些墙饰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教育效果呢?以下是我对班级墙饰环境创设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环境满足幼儿需要,教育目标一致
我们在创设班级墙饰环境中更要遵循环境创设的“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性”原则,清楚每一类墙饰环境的实际功能,即能体现班级的具体教育目标。常规墙饰:主要体现班级所做的装饰性或功能性墙饰设计,例如班标、家园共育栏等;生活墙:起到幼儿自我提示、自我服务的作用,需要根据班级幼儿的现实需求进行灵活创设,如饮水量提示、七步洗手法示意图、节约用水提示等;区域墙饰:体现区域主题活动内容,对幼儿的活动起到支持性作用,让幼儿在与墙饰的互动学习中获得操作方法或经验;主题墙饰:呈现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脉络,在注重幼儿参与、互动的原则下提升幼儿的关键经验。
环境尊重幼儿发展,追求适宜有效
环境的适宜性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我们都知道教育应该“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需求出发落到孩子的发展之上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创设环境时最先要考虑的就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具体需要。小班幼儿在入园初期面对崭新的生活、陌生的环境,常规性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认识自己的班牌,能准确找到自己的班级位置……让幼儿在与充满童趣的墙饰互动中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学习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也有利于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
环境体现幼儿参与,支持活动开展
“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幼儿会与环境直接“對话”,只有幼儿亲自参与创设的环境才是他们需要的环境、熟悉的环境、对具体活动有支持作用的环境。例如中班的教育目标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这一条。基于中班幼儿目标下的活动区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区域环境强化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个很好的途径。而中班幼儿正处在发散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班级的一些常规墙饰和区域墙饰就显得更为突出,在班级各项常规的制定中幼儿有着绝对的主动权和决定权,所以讨论、制定、创设他们都是主体,班级需要什么样的规则?如何制定?在环境中怎样体现?给幼儿一个思考的方向,让他们尝试围绕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幼儿的讨论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考虑常规的合理性和可调整性,达到人人主动遵守的目的。
环境突出幼儿互动,发挥教育作用
环境只有在与幼儿形成互动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环境,才会对幼儿起到教育的作用,产生自主获取学习经验的效果。例如大班,幼儿需要更有挑战性与深度的环境,互动也要形式多样,例如主题环境,整个主题墙的布置可以看出主题活动开展的脉络,由幼儿的问题、兴趣开始,一直不断延伸、扩散直到解决问题,并梳理出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收获的新认知、新经验,互动的形式更直接,幼儿直接与环境对话,如:我们的“最美中国年”主题活动,我们与幼儿一起认识日历、使用日历,在日历中标注出我们特殊的日子,幼儿会关注日历提早为当天的活动做准备、做计划,这些都是幼儿在与主题墙环境做有效互动,所以环境的创设如果是适宜的,它必将促进幼儿自身的发展,呈现“环境育人”的效果。
环境凸显教育功能,力求美育共存
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无论是我们的工作指南,还是教育者的先进理念,无疑都在肯定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称为“良好的环境”?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更新,幼儿教师的学习途径越来越广泛、便捷,教师的教育观念在转变,审美能力也在提高,但也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过分追求班级环境的精致、精美,在环境的教育功能与装饰功能间缺乏权衡与思考,让幼儿在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是必要的,但是它更多体现在合理、均衡的布局,鲜明、协调的色彩上,是画龙点睛之笔,绝不是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的“心血之作”。因此,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在教育效果与装饰效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甚至向教育效果倾斜,让环境虽然没有那么精美却充满童趣,能起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总而言之,班级环境创设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宜不适宜,只要是能支持幼儿活动、与幼儿互动、帮助幼儿获得经验的环境就是适宜的,在每名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实现内化获得对自身发展有益经验的同时也体现了“环境育人”的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教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