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正军
(湖北省图书馆,湖北 武汉430071)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设立本国驻外文化中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在全球设立了多家中国文化中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政府派驻海外的官方文化机构,在这些已建成运营的文化中心中,图书馆作为其必备的服务窗口,是承担文化中心“信息服务”职能的关键载体[1],也是开展国情宣介和文化思想对话的重要阵地。
自1988年开始,中国在毛里求斯、贝宁设立了第一批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到21世纪初,建设布局逐渐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进入快速发展期,初步形成覆盖五大洲的格局[2]。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底,在全球已建成运营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已达40家[3]。这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承担着“文化活动、教学培训、思想交流、信息服务”等职能[4],其中“信息服务”职能主要是由各文化中心内设的图书馆来承担,图书馆的分布与文化中心分布的比例是相同的。
在各文化中心揭牌运营之初,均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实体外宣图书,按原文化部2004年试行的《中国驻外文化中心管理暂行规定》:“各中心图书馆首批藏书一般不少于10000册,书目由文化中心选定”。结合201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人员对欧洲、亚洲、非洲6家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的问卷调研显示,“文化中心图书馆图书藏量平均在15000册左右,期刊藏量平均在40种左右”[5]。据此推算,全球文化中心图书馆实体藏量总和至少60万册(件);如果加上逐年新增的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实际藏量近百万册(件)。随着新的中国文化中心的陆续揭牌,未来,全球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文献总藏量也将逐年递增。如何充分发挥这个设在境外的特殊图书馆群体的服务效能,值得业界认真思考。目前,国内对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的关注、研究尚处在宏观阶段,微观研究较少。
图书馆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促进文化间的对话,并支持文化的多样性”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6]。图书馆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结合,为完成图书馆的这一使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其功能如下:
(1)它是以信息服务为主的公共文化空间。按官方定位,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的具体内容是“向驻在国公众提供涉华信息,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和当代社会生活。”[4]其收藏了大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旅游、汉语等的书籍、期刊、白皮书及影音资料等。其主要受众群是驻在国普通民众、汉学家、青年学生、汉语学习者,也包括中资机构、华人华侨、留学生等。通过阅读推广、文献展览、讲座研讨等向驻在国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旅游和治国理政实践,是驻在国民众获取中国信息的最可靠来源之一。
(2)它是中国公共图书馆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9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在公共图书馆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7]”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是一支拥有中国特色文献资源的小型“特色图书馆”。按其职能分,可将其列入公共图书馆大类,但又是特殊的公共图书馆。其“特”主要体现在:馆藏结构特设、文献语种特别、读者群体特定、服务形式和管理运作方式特殊。同时,每一个文化中心图书馆又是一个“专藏馆”,是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窗口,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国馆,是中国图书馆设在世界各国的特色分馆,它让中国典籍“借船出海”,将服务延伸到全世界。
(3)它是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力军。阅读是解锁文明密码的一把钥匙,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及其所属的图书馆通过举办一系列外国读者参与的导读、咨询、展览、讲座、沙龙等服务活动,在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服务国家文化外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图书馆界的一支新秀。
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于2002年,是21世纪中国政府在海外开设的第一个大型文化中心[8]。该中心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146㎡,阅览坐席52个,馆藏图书、报刊及影音资料近3万册/件,以中文书刊为主,阿拉伯文、英文书刊为辅,是非洲地区收藏中文文献最多的文化中心图书馆。图书馆建有密集书库,配有摇臂式轨道移动书架。
通过馆藏文献资料,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为埃及汉学家、青年学生、民众提供了关于中国国情、汉语进修、文学译介、文化旅游等的信息服务。图书馆还不定期组织小型研讨会、读者沙龙和电影赏析会,并开通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数字图书馆。2015—2019年间,笔者曾有幸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工作,参与组织了一系列读者服务活动。如连续策划举办了4届“图书馆之夜”及“世界读书日”读者沙龙活动[9],举办纪念孔子诞辰日活动、中国教育及非遗文化主题文献展、电影翻译赏析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讲座,并向埃及10所大学中文系赠书[10],与上海图书馆合作开通数字图书馆服务。
此外,开罗中国文化中心还积极走出去,在埃及马阿迪公共图书馆设立“中国之窗”图书角[11],向亚历山大大学、谢赫村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图书馆、埃及英国大学图书馆、埃及法老村中国馆捐赠书籍,帮助建立专门的中文图书室、中文书架。
为增强研究样本的普遍性,笔者另在全球欧、亚、非洲选择了9家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作参照,从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权威驻外机构文化新闻的“中国文化网”检索、汇总了2016年至2019年来,这些文化中心图书馆所举办的典型活动新闻报道25条[12](见表1)。
综合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案例并参照其他文化中心典型活动,可将当前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的服务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日常开展的文献借阅、信息检索、咨询等例行阵地服务;另一类是文化中心以图书捐赠、阅读推介、读者沙龙、思想对话为主题而举办的专项活动项目,也是服务的重点。具体而言,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开展阅读推广和参考咨询服务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那赞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指出,图书是为了用的。驻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工作特点更决定了导读、咨询服务的重要性。各文化中心以导读、导览等形式,线上线下联动,推广文化中心图书馆,吸引外国读者进馆。如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配合“非遗文化周”,线上线下举办非遗文献展;配合研讨会,举办“一带一路”专题图书展;配合“欢乐春节”活动,展出、赠送外宣图书。各中国文化中心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阅读推广品牌。如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的“世界读书日”及“图书馆之夜”系列活动;再如表1所示的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的“品读中国”读书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的“读书月”活动等。
表1 2016—2019年全球9家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典型活动统计
从实践中看,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一是解答外国读者关于去中国留学、经商、旅游等的疑问;二是为研究中国的汉学家、翻译家和大学生开展“中国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料;三是助力对外汉语教学,为驻在国大学、孔子学院师生提供汉语教材、工具书、光盘、HSK考试资料和汉语自修的场所。
2.2.2 举办文化宣讲和思想对话活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做好文化外宣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国文化中心经常会举办各种讲座、研讨会等,由中国文化艺术专家、资深外交官、翻译家、汉学家或国际友好人士主讲。文化中心图书馆便是举办这类活动的主要场地之一,其形式主要有讲座、研讨会、报告会、读书会、品鉴会等。如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在图书馆举办“发现中国”讲座,汉学家、翻译家联盟研讨会。再如表1所示,在多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华文化讲堂”活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在图书馆举办诗词朗诵会,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在图书馆举办“趁早读书会”等。上述文化宣讲活动,促进了中外思想对话。
2.2.3 开展数字图书馆和多媒体服务
为顺应新技术发展和海外民众的新需求,2016年底,原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和国家图书馆联合开通了“中国文化中心数字图书馆”。首批提供的资源包括200种古籍、1220种现当代图书、20种最新期刊、300幅图片、62个网络资源、10个精品展览等,资源总量超过2200种,数据量超过2TB[13]。该数字图书馆突出中国文化特色,保障数字资源高质量和高品质,提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各类资源。海外民众通过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的计算机读者终端即可检索、访问。如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不仅开通了上述数字图书馆资源,而且在2016年与上海图书馆合作开通了“上海之窗”,提供多语种电子图书和“上海记忆”等特色数据库,供埃及读者访问。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还利用图书馆开展影视展播活动。如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依托图书馆馆藏的外宣纪录片、故事片,不间断举办“中国电影之夜”“中国电影周”等;与驻在国大学中文系合作开展电影翻译赏析会。
2.2.4 开展文献捐赠,建立“中国书架”
除了阵地服务,各文化中心拓展图书馆服务半径,在外事团组访问、重要节会期间,向驻在国图书馆、信息机构、文教机构捐赠图书资料,设立文化中心之外的阅览点、图书角。如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案例和表1所示,文化中心或在驻在国的公共图书馆设立“中国书架”“中国之窗”“中国图书角”,或与国内出版社合作,将中文文献捐赠给当地大学、孔子学院或汉语培训机构,协助其建立中文图书室。这些捐赠的书刊品相好、成系列、实效性强,大多有驻在国母语对照版本,成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可靠信息来源。
经过多年的耕耘,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培育了一批热爱中国典籍和中华文化的海外读者群。作为新生事物,其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不足。一是部分揭牌较早的馆文献资源有老化的倾向;二是信息化、标准化程度有待提升,图书管理软件系统需升级统一;三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有待加强;四是信息服务方式需进一步创新。
借鉴国际、国内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经验以及笔者在一线的工作实践,建议从以下6个方面着力,进一步激活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加强文献内容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要丰富文化中心图书馆文献数量,优化文献结构,突出馆藏特色,实体馆藏和电子资源并重。增加介绍新时代中国建设、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文献。针对语言瓶颈,多更新适合国外汉语初学者的、简单生动的文献;与出版机构或翻译家合作,增加更多适合驻在国读者的书刊译本;增加影视等多媒体馆藏,让不同民族、不同母语的读者都能读懂。同时,要加强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和影片放映馆的建设,及时更新网络资源和视频资源[14]。
结合驻在国读者特点,打造并擦亮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服务品牌。如文化中心图书馆应多与驻在国公共图书馆、大学、文献信息机构开展合作,联合举办读者活动,开展馆际互借和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加强对重点读者、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开展为驻在国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服务,增添儿童绘本、无障碍阅读设备等。不定期为驻在国民众开展阅读指导、读书交流、演讲朗诵、图书漂流和信息素养培训等,凝聚图书馆人气。推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既方便外国读者,又可缓解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部建立全球中文文献资源保障中心。完善全球各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的规章、管理。统一文献加工编目,将各文化中心图书馆纳入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联合编目成员馆,减少资源组织的差异性,提高文献保障和书目数据共享能力。研究国际文献信息法律,确保文献信息安全地跨国流动,正确处理文献利用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静态馆藏与外宣图书赠送的关系。
统一全球各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已有的中国文化中心数字图书馆总站的基础上,搭建数字图书馆共享云平台,新增虚拟馆藏、各语种外文数字资源,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为各国读者服务。更新各文化中心图书馆硬件设施,提高网速,探索读者“一站式”访问各文化中心数字图书馆。借助移动互联网和Twitter、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Wechat等社交媒体,开展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和信息推送,使外国读者足不出户,即可在线利用中国文化中心的电子图书、报刊和影音资料等。
加强与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等国际图书馆行业组织的交流,参与驻在国图书馆界的活动,积极参与其学术活动,扩大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的全球影响力。借鉴其他发达国家设在同城的文化中心图书馆(或信息中心)的经验。经笔者实地走访了解,驻埃及的美国中心(American Center Cairo),向公众开放了eLibraryUSA,每月举办多次“读者沙龙”“对话俱乐部”活动,一次一主题,向读者解读美国国情、语言、经济、文化及热点[15]。驻埃及的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的图书馆更近似一个书店,以提供语言培训、教辅工具书为主。驻埃及的意大利文化中心,则更注重提供时效性强的意大利本土报纸、杂志等给埃及读者。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应学习、借鉴他国图书馆或信息机构的成熟经验。
作为中国图书馆界的一张对外名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首先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为此,建议做好三点:一是国内的图书馆管理部门、从业者、学者要评估、研究30余年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和短板。二是要将更多在中国国内已成熟的图书馆创新做法,运用到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建设中,与祖国发展同步提档升级,向不同国家读者展现中国图书馆最新发展成就。三是突出办馆特色。针对不同国家、民族、宗教的服务受众,结合驻在国语言、文化特色建立特色图书馆,进而在全球形成一个中国特色图书馆群。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要顺应当前国际文化交流的新趋势和数字时代的新要求,找准自身定位,科学配置资源,创新服务举措,扩大受众人群。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文化和旅游部和国内图书馆界为坚强后盾,立足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这个“桥头堡”,以书刊信息为媒介,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跨文化交流的价值,探索与国际图书馆业界合作的新模式,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更大的作用。